•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山有木兮 (姚永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姚永红

“生在中湾林场,长在中湾林场,工作在中湾林场,曾梦想走出林场,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父辈们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再也不打算跳出了,我觉得终生乐林没有什么不好的。女儿今年高考我也鼓励她报考与林业有关的大学,将来回林场工作。”这是王海军在微信里和我沟通时率真的几句话。隔着手机屏,似乎能感受到散发着子午岭的泥土气息与草木清香。

作为“林二代”,王海军给我展示了他父亲精心保存的工作证原件,红色封面烫金印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第二师”字样赫然在目。籍贯陕西荀邑。一九六二年参加工作,投身子午岭林场创建、开发和建设,当年才二十岁。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支边、支援大西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发扬“扎根林区,爱岗敬业,以场为家,默默奉献”的子午岭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林业职工的缩影。而今他父亲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说他父亲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植树护林。

初识王海军,始于几年前的一次周末长途骑行活动,我俩在陕西铜川的陈炉古镇不期而遇,我凭感觉猜测他大概就是孤身一人挑战“三一八”线骑行拉萨的圈内大神,也浏览过他图文并茂的日志美篇,暗自佩服他的勇气、胆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现在回眸我对王海军的关注与欣赏,原来不是膜拜他骑行川藏线的惊人壮举,也不是他参加竞技大赛骄人的战绩,倒是他朋友圈一贯的不亢不卑,明月清风般的恬淡风格。没有无病呻吟的戾气,叫苦连天的怨气和浮躁功利的俗气,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文字和图片,总是那么清新、朴实、简约和克制,如同林区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和小溪的流水,无论严冬酷暑,总是不经意间给人寂寥的心田以温润、以熨帖。

“护林、读写、骑车,一样都不能少”,这是他的自勉,也是他的生活写照。提起十多年前的护林员工作,他调侃道:“一顶小红帽,一身迷彩服,一只提兜,一根木棍,一个冷馍,一根葱”是多少年来护林人的标配。当然,现在的条件好多啦,开车、骑摩托车的很平常,但他还是喜欢骑山地自行车,他认为这象征着一种精神。业余也爱好吟诗作文,在他制作的美篇里,我看到他们林场在去年开展为期一周的清山、清林活动,对辖区割漆、狩猎和采挖中药材现象进行清查整治,他们把此项活动与禁毒、禁牧、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紧密相结合,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沟沟坎坎,风雨无阻,冒着随时随地都有被毒蛇咬伤,被牛虻、蚊子和野蜂叮蜇的风险,以苦为乐,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但是,每当看到林区那些贪得无厌的下套偷猎者和偷割漆树者给树留下的倒立“人”字形伤疤,他都感到锥心的疼。

王海军自豪地告诉我,中湾林场是庆阳市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油松林,面积达三千八百多亩,为把子午岭林区建设成为水源涵养林兼用材林基地树立了样板。远在1958年就采集林区天然油松林种子试育成功,1965年就开始大面积栽培成功,渗透了老一辈林业人的心血和汗水。朱晓庆的父亲朱建华就是其中之一。身为林业院校科班出身,生长在江南水乡张家港,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一干就是一辈子,钟晓庆说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追随父亲的足迹来到中湾林场,和其他五湖四海、成千上万的林业工友一样,度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现在,林业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父子俩也都在中湾林场这块热土上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王海军和子午岭林业人说得很少,但做的很多,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习惯了”三个字。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方人,终其一生,做一件平凡的、纯粹的、有益于社会的事,何其伟大!

《越人歌》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