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记者 张陇堂

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颜六色的香包绣品香味四溢。近日,参加中宣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的《中国旅游报》记者,来到了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妙丽香就业扶贫车间,看到刺绣女工聚精会神地做着各种图案的绣品。“庆阳香包绣制”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如今这项非遗与扶贫车间结合,让许多住在周边的妇女在农闲、带小孩之余,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庆阳香包”被当地百姓称为“荷包”“耍活”“绌绌”,是一种集造型、色彩、气味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不仅包括香包,包括其他各类刺绣品。庆阳香包知名度较高,形态各异、种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不仅是传统节日的重要配饰,也是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走进扶贫车间,墙上挂着各种各样的香包,让人目不暇接,货架上摆满了做好的枕头,中药材的香味扑面而来。刺绣女工围坐在一张大桌前,一边熟练地绣着各种图案,一边时不时地与指导老师交流。

一针一线绣出“诗和远方”,灵巧双手带来幸福生活。开边镇开边村的王旭霞今年47岁,是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她在扶贫车间利用空闲时间干活,每个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实现脱贫。

王旭霞告诉《中国旅游报》记者,她家距离扶贫车间走路只需要10多分钟,经过两次免费培训,现在已经可以做一些手工枕头等绣品。同时,她把家里的8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2500元的收入。她说,现在很知足,每个月的收入可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而且经过培训,自己可以熟练地做绣品,有了一技之长。

据介绍,像王旭霞一样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共有26人,每年都有2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发出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等。甘肃省也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非遗+扶贫”的政策措施,落实一系列研培计划,培养“非遗+扶贫”带头人,帮助他们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设计创作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庆阳,很多百姓受益于这些扶持政策,积极参与庆阳香包设计、生产和销售,妙丽香就业扶贫车间的创办者任艳艳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任艳艳创办了庆阳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经营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加工、批发、零售以及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业务。任艳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先后在镇原县4个乡镇创办了4个包括100名妇女以上的巾帼扶贫生产车间,在全县16个乡镇举办了近50期的民间手工艺品妇女扶贫技能培训班,先后培训妇女2000人,企业现有兼职刺绣女工348人、专职女工36人,带动了镇原县3000余名贫困户及低收入家庭妇女创业、增收。

任艳艳告诉记者,学习刺绣是因为从小受到奶奶和母亲熏陶,在小学三年级做的手工作业受到老师表扬,给自己带来很大鼓励。后来,她在北京服装学院学习了服装设计,又重新回到家乡创办了公司。

在积极创新和创业增收上,任艳艳带领自己的团队,先后研发了小孩中药五毒老虎枕,梅、兰、竹、菊中药保健脊椎枕,杏花手链,中药保健莲花坐垫,防疫香包,平安葫芦等10余种新产品,产品销到上海、台湾、广州、天津、北京、深圳等地,还出口欧洲等,近年来年均销售额达300万元以上。庆阳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年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命名为“全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019年3月,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评为“陇原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任艳艳告诉记者,作为庆阳香包绣制技艺的传承人,她立志要把这门古老的刺绣技艺传承下去,不让非遗传承断档。现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她打算在香包制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学习借鉴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争取吸引更多人关注这项非遗技艺,设计出让游客喜欢的文创产品。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