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满强随笔集《陇上食事》出版,著名作家马步升作序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9-27 10:58:09
一键分享到:

 











《陇上食事》,李满强著,李平利插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第一版。


作品简介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陇上食事》是诗人李满强第一本公开出版的随笔集。作者以甘肃各地的吃食为主要写作对象,通过“吃食”这一重要载体,客观、诗意地反映了陇东和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风物、民俗和风土人情,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作者有效规避了一些美食随笔的常规写法,不是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而是每一种美食都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吃,道的是风情、人情、故土情、文化情,间接地传达了由于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食的态度和印象的变化,折射出欣欣向荣的寻常百姓生活,可称得上甘肃版的《随园食单》。

该书由著名作家马步升先生作序,知名画家李平利插画,散文作家冯 杰、人 邻联袂推荐。图文搭配,装帧小巧轻便,适合旅行携带阅读。9月下旬起全国各大书店及网店上架销售。




作者简介



 



李满强,汉族,甘肃静宁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芳草》《星星》《飞天》等刊,入选数种选本。出版有诗集《画梦录》等三种,随笔集《陇上食事》。曾获“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参加诗刊社24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甘肃“诗歌八骏”之一。



序言

若把美食当美文

马步升

我不得不坦率地说,我是一边流着哈喇子,一边读完这本《陇上食事》的。原因大约有两个:其一是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美食我都吃过,有些不止吃过一次,就是我的日常食谱,其中的几种,自己还可凑合着动手去做;其二呢,美食吃起来很美,写出美食那样的美,却是很难的。把一种美食写在纸上,犹如搁在桌上一样,色香味,一并呈现在眼前,读文章好似品尝美食,那就是美文如美食了。

李满强是诗人出身,诗人斟酌词句,免不了形容修饰,乃至夸饰。但这部散文集却不是的,自始至终都坚持白描素描。多年来,我给人写过不下百篇的序文,很多文集浏览一部分,明白作者要写什么,写得怎样,大体就可动手作序了。而这部文集,我却是像一个敬业的责任编辑,一字一句读完的。边读边在回味吃这种美食时,是不是如他写的那种色香味,也在考察,他写的每一种美食的加工方法是不是具有操作性。

一种美食的创制和流行,都是有着深刻的缘由的,没有凭空臆造突如其来的美食。作者的美食文章写得好,看得出是深得其旨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理。要我说,所谓美食并非是物产丰饶之地的专利,大多恰好诞生于贫瘠荒寒之地。为什么呢?物产丰饶之地,食材种类多,品质好,大体弄弄,食物也差不到哪去。而贫瘠荒寒之地,要想活得下去,就得搜寻食材,要把劣质的食材弄成美味,甚至常常要把大家认为不能吃的东西弄成能吃的,而要想活得有些滋味,就得钻研食材的加工技艺。所谓粗粮细作,在食材短缺的岁月里,每家主妇每天都得挖空心思做出饭来,让家人端起饭碗时脸色没有那么难看,她们一个个就这样被逼成了厨艺高手。

作者的高明之处,不是为了介绍美食而写美食,而是将每一种美食都置于幽深的地域文化传统中,有的从初民起,周秦汉唐,一路走来;有的从天文地理,民情风俗,一同汇聚于一种美食当中。一种看似简单粗糙的美食,里面蕴涵着历史的烟云和生民的命运。因而,每种美食都是有根的,而享用美食者,口腹之欲之外,还有追本溯源的意思。吃美食,相当于在吃文化。

看得出,作者是美食家,但如果仅是吃,很容易下沉为一个吃货。他是将人生体验贯穿于每一种美食和每一种吃法中的,吃的是人生况味,吃的是亲情人性,乃至吃出了时代风云。年少时,生计艰难,祖辈父辈,为了能让孩子健康生长,甚至仅是为了能够养活孩子,为了一口饭,真可谓万般劬劳,不惜付出血汗和尊严;而为了让家人吃得可口一些,祖母和母亲,面对每一种食材,也是竭才尽智,挖空心思。然而,且慢,若仅限于此,也只是写出了艰苦的人生。假如人生只有艰苦,只是为了活着而坚韧地活着,虽然伟大,却不见得美好。难得的是,作者在写艰难时,恰好写的是艰难中的美好。一种种食物端上家里的餐桌,端上来的是爱,是情,是希望。不如此,我们便无法理解,在艰苦时代,人们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把仁爱炒入炒面里,把亲情腌进酸菜里,把希望烙到锅盔里,用情谊将子弟送往远方,用味觉留住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其实就是地方美食的真正底蕴,李满强写出了这种底蕴。

甘肃向来号称面食王国,陇上三千里,各地的食谱虽有差异,但面食向来为餐桌上的主角。无疑,小麦面是主角中的台柱子。于是,从陇东到河西,各种以小麦为食材的面食,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如果一个人敢于说他吃遍了陇上所有形制的面食,那肯定是夸口了,无论谁,随口说出几样,一定有一样是你没吃过,甚至没听说过的。在艰苦时代,小麦面是面食里的黄金,不是任何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可足量供应的。那么,要依靠什么来渡过岁月之维艰呢?当然是杂粮菜蔬了。杂粮粗糙,加工起来很难,而加工成美食,则更见手艺。长大成人以后,作者的生活半径拓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看得出他去过陇上许多地方。当然,所谓走遍陇上,也只是几个大的方位都曾去过;所谓吃遍陇上,也只是吃过一些最为有名的美食罢了。而此时的作者,并没有生出一种有钱就可张嘴吃饭的优越感,仍是怀着对每一种食物的膜拜去品尝的,仍是将风俗民情、人生体验、亲情友情,等等元素弥散于其中的。每一种美食,在哪吃,与谁吃,在哪一种境况下吃,滋味如何,感受如何,作者一一道来。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记得哪顿饭是在哪吃的,这是牢记自己的来处和去处;记得哪顿饭是和谁吃的,这是不忘亲情友情;记得哪种美食是在哪种境况下吃的,这是在警醒自己。美食常有常在,而人生则有起伏盛衰。

从来没有一种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放之四海而皆美的美食,每一种美食都是特定文化风俗、特定人生经验、特定亲情友情的混合体,仅仅写出美食之色香味,充其量只是食谱,只有写出这种混合体来,才算得上是关于美食的美文。若把美食当美文,炊烟缕缕总是情。这本有关陇上美食的文集,可作如是观。

责任编辑: 吴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