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之路·环县篇·见闻】使命在肩 步履铿锵——环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脉动
作者: 马骁 来源: 庆阳网 发布时间: 2020-10-10 14:47:23
一键分享到:

  环县南湫乡洪涝池村的梯田上种满了小杂粮和饲草

  庆阳网讯(记者 马骁) 正是金秋收获时,本报决胜之路主题采访组来到环县,所到之处,一派丰收景象。

  为养羊而种植的玉米、大燕麦草等饲草长势喜人,成熟的荞麦在农人的镰刀下变成一捆捆、一摞摞,张杂谷饱满的谷穗压弯了枝干,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环县洪德镇许旗村引进种植的张杂谷

  这笑容的背后,不仅有大地回馈的沉甸甸的庄稼,还有脱贫摘帽后的幸福。

  从2013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高达39.28%,到2019年底下降到1.1%,环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县脱贫。

  这一成果,让人深切感受到环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使命在肩,步履铿锵。

  数据变化中的脱贫成绩

  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的环县,面积占到了庆阳市面积的三分之一。在92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造就了无与伦比的大山美景。

  环县梯田

  但这连绵起伏的山,却成了脱贫攻坚所要解决的首个“棘手”问题——群众居住分散,水、电、路、房、通信这些保障生存的基本条件欠缺,成为阻挡在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早在1983年,环县就被列入国家“三西”建设县,2001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国家六盘山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成为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2月,一个重大消息传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环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是环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定性进展,也是历史性成绩。成绩的背后,有一串串傲人的数据做强大的支撑。

  环县曹家塬畔通村公路鸟瞰

  ——从2013年到2019年,环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496元增加到7714元,年均增长20.69%。

  ——“十三五”期间,环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2.19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07个,搬迁建档立卡户4135户19846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762户,实现群众住房无危房。

  ——建成乡镇供水厂10个,扬黄管线延伸到15个乡镇92个村;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1处、水窖22688处,新打小电井2609处,安装窖水净化设备17434套,全县8.29万户农户实现安全饮水有保障。

  ——2014年至2016年,环县新修农村公路2081公里,建制村通畅率由44.2%提高到100%,全县油路总里程达到3567公里,是2013年底的3.2倍。

  环县洪德镇许旗村的中药材(青蒿)种植基地

  ——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3.14亿元,累计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440.34公里,新建及改造配变1287台,全县251个行政村实现配变全覆盖。

  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的历史时刻,回望这些年来的精准脱贫工作,环县扶贫办主任白兴时用五个“前所未有”进行了概括——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前所未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前所未有、干部干事创业的担当前所未有、贫困群众自主参与脱贫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对各级干部的锻炼前所未有。

  产业现场的攻坚力度

  如果说补上水、电、路、房、信等方面的短板,是改善了群众的生存之基,那么培育产业,就是夯实群众增收致富的发展之基。

  环县罗山川乡龙柏山村环县兴丰育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种草养羊的传统行当奏响了脱贫攻坚的现代牧歌。

  “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羊、好羊选好种、好种出好肉、好肉卖好价”……行走在环县的大地上,从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中,可以感受到环县发展草畜产业的决心。

  环县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场

  面对传统养殖模式只解决“温饱”的问题,环县大力推行“331+”产业扶贫模式,形成“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

  在这个链条中,龙头企业起着关键的引领作用。环县以办事零障碍、服务零距离、企业零跑腿和贴心式、保姆式、帮办式的“三零三式”服务,让中盛、伟赫、德华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环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草畜产业发展模式。

  环县南湫乡代家洼村种植的大燕麦饲草

  在这个链条上,政府负责抓统筹、定政策、搞服务,龙头企业负责供良种、保回收、创市场,合作社负责搞扩繁、全托管,贫困户实行细分类、全入社、全带动,村级组织负责抓引领、壮积累、夯基础。如此,一个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羊产业联合体便形成了。

  就这样,环县把草畜产业做实了、做活了、做火了。至目前,全县扶持建办“331+”养殖合作社244个,采取“户托社养”、投羊还羔、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新建千只湖羊标准化合作社124个,带动全县4.8万户农户种草养羊,养羊收入超过3万元的达到2.5万户、5万元以上的达到1万户、10万元以上的1017户。

  9月17日,采访组离开时,环县各级干部群众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即将在环县召开的全省扶贫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这便是对环县发展草畜产业的最好肯定。

  环县洪德镇许旗村引进种植的张杂谷种植基地

  ——特色小杂粮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有力支撑。

  素有“中国小杂粮之乡”之称的环县,向来就以出产优质小杂粮而闻名。老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服务新业态?

  环县在调整结构上做起了文章。除了传统的荞麦种植外,合道镇探索发展了山地苹果,洪德镇培育了青蒿、柴胡等中药材,引进了张杂谷等优质新品种,车道、毛井、南湫等乡镇种起了马铃薯,耿湾乡培育的向日葵订单种植等等。

  触“电”,成为传统产业走向振兴的良机。生产于环县的这些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飞出了山沟沟。

  对电商产业的发展,环县研究制定了统一订单种植、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网上销售、统一打包发货、统一仓储配送的“六统一”闭环发展模式,解决网货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订单种植的推广让特色产业的发展不再粗犷,而变得更加精细化、精准化。

  到今年7月底,环县培育电商种子企业48户,发展网上销售企业248家、个体网店经营户1240家。2015以来,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8.04亿元,网络零售额5.5875亿元,累计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3480元。

  贫困村里的幸福温度

  南湫乡洪涝池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夜幕降临,南湫乡洪涝池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路灯亮起,站在远处的山头眺望,这个环县规模最大的乡镇集中安置点一片灯火辉煌。走进安置点,篮球场上传来阵阵叫好声,旁边的文化廊里还有自乐班在娱乐……

  曾经的南湫乡,是环县人自己都“嫌远”的地方。如今,随着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地不断改善和产业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南湫的群众,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393户1845人,2019年10月底已经全部入住。”南湫乡乡长韩志发介绍,洪涝池村的易地搬迁点共投资1.89亿元,搬迁的群众中只有3户是非贫困户,其余都是贫困户。安置点配套设施齐全,实现水电暖全部到户。

  车道镇苦水掌村李学粉

  车道镇苦水掌村姚前滩组30岁的李学粉也是易地搬迁户,2019年7月,她从20多公里外的山沟里,搬进了苦水掌村的集中安置点,李学粉说:“搬进了新房子,我特别开心。”

  搬迁后,李学粉家的土地大部分都种上了牧草,种子由苦水掌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李学粉负责种植,饲草收割由村里的鸿泰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李学粉只要按土地亩数交付工费即可。收获的饲草由苦水掌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市场价回购。

  “从土地里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学技术、务工。”李学粉说,与父母辈相比,现在种地“很轻省”。

  罗山川乡大树塬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

  时过中午,阳光照在罗山川乡大树塬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房屋上,一排排仿古式的“小洋楼”整齐划一,道路平整开阔,广场上绿树环绕。

  “20年前,肯定想不到咱也能住进‘小洋楼’,用上自来水。”65岁的陈儒曾在龙柏山村任村主任25年,亲身经历了这几年脱贫攻坚给村上带来的变化,从出行到吃水,从住房到娃娃上学,从生产方式到产业发展,“想不到”是他使用最多的一个词。

  位于毛井镇的高家洼村,也曾是环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2013年,村里近一半人都是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工作深度推进中,庆阳市伟赫乳制品有限公司落户在了高家洼村,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强大支撑。

  公司在村里征用土地433.59亩,涉及农户29户,兑付征地款806万元,还流转188户农户土地6276.68亩种植牧草,年兑付土地流转资金55.49万元。公司正在建设的液态羊奶和羊奶酸奶生产线,达标生产以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以上。

  58岁的冯维存从小就生活在高家洼村。“过去只知道埋头种地,日子都没法保障。”冯维存说,因为要供养5个女儿和1个儿子上学,全家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现在,他把家里的60多亩流转给伟赫公司,自己还在公司打工,每年至少收入4万元,日子过得很是起劲。

  环县演武乡黑泉河村的梯田

  扶贫一线的精神力量

  环县是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干部继承和弘扬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让最强的帮扶力量来帮扶最贫困的村,帮扶的作用就能够凸显。于是,省、市、县的帮扶力量涌向了环县的深度贫困村。环县实现了所有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

  环县苦水掌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志强

  2017年9月1日,刚满30岁的杨志强离开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来到苦水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那一年,甘肃煤田地质局共有5个“80”后小伙来到环县,分别担任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如今,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杨志强依然坚守在苦水掌村。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发展致富产业,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苦水掌村一天天变了样,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越来越认可。

  杨志强说:“很值得。”

  ——这也是在环县215个贫困村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各级帮扶干部的心声。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天津市南开区和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与环县并肩作战,攻坚克难。

  截至目前,南开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516亿元,实施项目8大类,捐助物资2560万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投入帮扶资金2244.634万元,捐助物资270多万元,用于发展产业、安全饮水、技能培训等项目,人才交流、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等各项合作成果丰硕。

  环县罗山川乡龙柏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杜海青等人

  时间回到2018年春,龙柏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杜海青找到杜庄组组长刘银龙和村里的另外2人,商量办合作社的事。当年7月,环县兴丰育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成为罗山川乡确定的“331+”带贫合作社之一。

  合作社带着村里的43户贫困户按照“10+1”的模式养湖羊,每户每年可赚2万元。到2019年底,龙柏山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902.3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4%降到0.88%,实现整村脱贫。

  党员干部、村组干部、贫困群众,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决战中,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据统计,环县共鼓励扶持村党组织、党员和致富带头人领办产业合作社468个,4200名党员活跃在种植养殖、生产销售的全链条上。

  环县罗山川乡龙柏山村秋日田园景色

  正如白兴时所说,脱贫成果,是在各级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和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共同努力才取得的。

  在脱贫攻坚战一线,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确定脱贫致富产业,为贫困户帮办实事,与贫困户共同开展劳动,向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在环县广袤乡村和田间地头,广大党员干部正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扶贫工作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 吴树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庆阳网”“来源:陇东报”或带有“陇东报”“掌中庆阳”“庆阳网”讯头、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视频等新闻作品以及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版权均为陇东报社所有。未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媒体、个人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陇东报社版权所有的原创作品。已经陇东报社书面授权的,在转载、下载使用原创作品时,必须明确注明作品刊发媒体、作者、时间等完整信息来源。否则,陇东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934-59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