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脚踩现实,花开彼岸 ——读殷健灵《象脚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家鸿

当殷健灵把笔触伸向聋人这个特殊群体、冬银这个特殊的女孩时,就像一束光自上而下突然的出现,照亮读者的心房,灿烂而温暖。原有忙碌、局促的世界突然多了一个通道,通往无比宽广、无比敞亮、无比美好的另一片天地。至此,读者方才意识到,这个宽广、敞亮、美好的天地在等候我们去发掘、体会、感受。对殷健灵来讲,《象脚鼓》的创作注定是极其独特的体验。因为她要走进其中,塑造小女孩冬银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心”到有“心”的渐变过程。这个历程,正是小女孩冬银的苦涩、漫长、艰难的成长淬炼。

午睡时被小凯一次又一次扔掉鞋子,被沫沫领着一群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叫“哑巴”,听力的缺陷,让冬银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无法在人群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无法拥有稳定、温暖的友情。被孤立,是小时候的冬银的成长处境。在同学和老师眼里,她是特殊的,是被另眼相待的。与普通孩子相比,冬银注定要面对更多、承受更多,正因为如此,冬银才可能脚踩现实更加坚牢、花开彼岸更加灿烂。

基于这样的处境,冬银不得不转到特教学校就读。冬银的世界之特殊在于她的病痛与缺陷,以及因之而来的灰心、失落、气馁、颓废,甚至是自觉暗无天日后的自暴自弃。为冬银送去抚慰与关怀时,作者付出最多笔墨的是水老师。“当音乐响起,鼓槌击鼓,地板随之有节奏地震动起来,那震动像波浪一样向我的脚心传递,继而一阵紧似一阵地震动着我的心。”对别人来讲,这只是极其普通的一次音乐感受,在冬银的世界里,却仿如精神的重生。正因为象脚鼓的存在,律动教室才是奇迹发生的地方,水老师才是带给她活力的幸运女神。象脚鼓不仅是象脚鼓,它是一个象征。象征着让冬银找回自信与快乐的一切力量。

胖胖的水老师堪称真善美的化身,她教冬银跳舞,为冬银编曲,在冬银需要的一切场合里给予鼓励,给冬银一次又一次展示舞蹈天赋的机会。她给予小女孩的是克服自卑的信心,是隐约可见的人生方向。幸而有水老师,幸而有舞蹈,否则冬银的人生该何去何从?人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是生命的至境。纯净、透明、敞亮,没有丝毫杂质逗留心间。这样的时刻,观众、掌声、名次、比赛、胜负等词汇皆已被抛之脑后。这是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境界与体验,聋孩子冬银正在美好地经历着。

渐渐地,冬银心中满是对律动课的期待。律动教室成了一个充满温馨、幸福的磁场。她只要离开片刻,马上心生想念。每一次律动课的越发临近,冬银的幸福感就愈发浓烈。我想,这就是爱了。冬银心中如果没有爱,舞蹈或舞台对她只是形同虚设。

爱的生发部分来自外界。爸爸妈妈在她生病前后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孟爷爷如变戏法般的作画、潘红校长“不是第一名的滋味也要尝一尝”的劝告、樱桃姐姐为她拍摄专题片,这些帮助均在此列。更重要的源头是冬银的内心。冬银自诩为一只“贪吃的小熊”,吃的不是别的,而是第一名。这是小女孩虚荣心的体现,也是她进取心的展现。她深知,第一名并不只是甜蜜的味道,还有酸、苦、涩,唯有通过不断的付出方能得到。不因疾病而贬低自己,这是自强自傲的人生。得到赞许之后,她不仅不会骄傲,反而有同龄人少见的清醒与自知。更为可贵的是摔倒之后的重新站起。

很显然,一直考第一名的冬银并不是殷健灵想要塑造的。一个人可以经常考第一,却不可能永远考第一。一个人可以总分第一,却不可能样样第一。塑造出一个善良、热情、大气、坚强的冬银,才是殷健灵的初衷。成长之后还能帮助舞蹈队里更小的队员,是宽广的成长,并不被个体所局限。在小队员的身上看见当初的自己,正是冬银成长的标志。

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如愿取得第一名之后,她的庆祝方式是一个人爬山并摘一些花。采摘完下山时遇见曾经带头喊她“哑巴”的沫沫,遇见这个曾经给她伤害的人,冬银仔细欣赏她的穿着,欣赏她的笑容,记得她的表情,不忘她口中“小舞蹈家”的赞许。看见沫沫和她的同伴们,“我主动朝她们点头微笑,算是打了招呼”,然后捧着野花风一样地下山去了。很显然,这一次遇见并不寻常,它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至此,冬银的伤疤已经痊愈,不仅痊愈,还拥有了坦荡、自信、乐观、开朗。

在《象脚鼓》里,殷健灵塑造了一个无声却多彩的世界,时时触碰着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灵。冬银的从瘦弱到坚强,从孤僻、落寞到开朗、乐观,尽皆生动、真实地呈现出来。推动情节不断向前的是并不明说却潜滋暗长的力量,如果要给这股力量命名的话,可以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如果躲避现实,成为舞蹈家的理想只能是空想。若能直面现实,理想会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进中,播下种子、长出嫩芽、撑起腰身、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坚韧,唯有坚韧,是这首交响曲的主题词。

对殷健灵来讲,《象脚鼓》的创作是丰富扩充自我世界的历险之旅。对读者来讲,更是对自我发起的精神性挑战。作者借潘校长的口道出的话既平易又深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残疾,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短板。有的残疾看得见,有的残疾看不见。”当人们因为别人肉眼可见的残疾而心生鄙夷、蔑视之意时,不正是心里有残疾、有缺陷吗?不管如何,正视缺陷与不足,珍惜现有的美好,把每一天诚心实意地过好,才是最重要的。

《象脚鼓》至少告诉读者,聋孩子与正常孩子一样,都有一颗敏感、丰富、细腻的心,同样值得大人们与同龄人小心呵护、真心对待、衷心祝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甚至有着比正常孩子更加丰富、更加完整的美好。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