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侯永刚丨青春韶华(报告文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春韶华

■作者 侯永刚

  引子

  若干天之后,我还是时不时想起庞兴龙这个年轻人。

  其实,他并不属于那种玉树临风、丰神俊朗、很抢眼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类人,也不属于那种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听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下子就让人记住的一类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得在茫茫人海里你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搜寻到的一个人。

  但世事就是这样有趣:有些人天天照面,你不一定记住,不一定留个念想;而有些人只是一次接触,一次短暂的交流,就驻在了你的心里,让你心潮难抑,不能平静。

  或许,庞兴龙就是后一类人。

  一

  他身板瘦削,脸庞黝黑,在看似沧桑的脸上却难掩住青春的影子和年少的率真。这是我第一次采访庞兴龙时的印象。这样一副羸弱年少的样子,能挑起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的重任吗?我当时有点怀疑。

  确实,他才刚三十擦边。

  说真的,如今,随着人类基因的进化、寿命的延长、物质的充足、父母的溺爱、他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孩子还处在“襁褓”之中还没“长大”,还在“啃老”,还在玩,还在享受生活的乐趣而不能自持。

  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他的“少年老成”,他的远胜于年龄的“成熟”,他的深谋远虑,他处理事务的稳妥、机智,他言谈中所流露出来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那种凝重、担当、责任、使命感,让我惊讶。

  庞兴龙显然与这部分年轻人有很大区别,难有这样的“雅兴”、“清福”。在驻村的繁忙时光里,同事们都说,他老在“捉摸事”,老在“谋事”,老在扑下身子“干事”,他的关键词是“忙”。这在他的一些同龄人眼中,他成了一个不懂生活、不会享乐、白白浪费青春时光的“落伍”青年,是个“傻子”;而在乡亲们眼中,他却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挑起了村上“大梁”,而且挑得稳稳当当,是他们的“靠山”,他们“靠”得住!这是我在走访中,乡亲们对庞兴龙异口同声地夸赞。

  所有这些,让我对庞兴龙这个年轻人来了兴趣。在接触中,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点,真的感染了我,使我突兀地记住了这个外表一点也不起眼的青年。

  或许,像庞兴龙这类年轻人,他们青春年华所绽放出来的光彩,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和弘扬的。

  我有了进一步走近他的浓厚愿望。

  二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庞兴龙是一辆开足马力的战车,勇往直前,那么,在平时的驻村工作中,他也应该是一座拧紧了发条的钟表,每时每刻滴滴答答,走个不停。这是后来我在北头村走访中,得出的结论。

  他老是忙,好像永远忙不完。上面的领导检查找他,村干部们有关村上的事找他,村民们谁家里有个鸡毛蒜皮的事也找他,他忙得不亦乐乎,甚至连家也难得一回。

  有一次,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北头村乡村振兴规划馆”建设任务,他和他的工作队员们一连奋斗了四十天才松了口气。看着许多未接来电和妻子发来的信息,他决定抽空回一趟家。那次他回了家和妻儿聚上还不到一个小时,县上就来了通知,说省上检查组下午三点要到村抽查,让他马上归队。他抬腕看了一下手表,距检查时间还不到四十分钟,就急忙向妻子辞别,妻子理解地点了点头。还不到三岁的儿子看到爸爸要走,蹒跚着小腿上前拽住他的裤腿,嚎着不让他走。看着这个年幼尚需照顾的孩子,他的泪噙在眼眶里打转。妻子上前拽下了儿子,说你快走吧,工作要紧!他回过头去,强忍着泪水,出了大门。当他刚要上车时,却听儿子喊到:爸爸,把这个带上!他转过头来,看见儿子沾满泥土的小手上,捧着三个萝卜。他知道,这是他家门前菜地里妻子种的萝卜,是儿子刚拔出来的。妻子说:兴龙,就带上吧,你在村上自己要起灶哩!他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啪啪的落下来,砸到了自己的脚面上。他接过儿子手中的萝卜,头也不回地上了车,使劲一踩油门,车向前奔去。

  听到庞兴龙的驻村工作队员们讲的这个故事,我真的很感慨。我不禁嗔怪小庞:你也有点不近人情了吧!

  庞兴龙说:这也是没有办法很无奈的事。常言,忠孝不能两全,在我这里就是家与政府的事不能两全,只能“全”其一。我也不是说自己就有多高尚,既然党和政府信任自己,自己答应了这件事,作了庄严承诺,就要有一份担当一份责任。

  在帮扶工作特别繁忙突击时期,做一些在大多数人看起来有违人之常情的事,在庞兴龙和他的队员来说,也基本习以为常了。

  庞兴龙体悟道: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我和我的队员,既然叫驻村,那么就得突出一个“驻”字。我们得驻下来,只有常驻下来,融入到百姓中间,才能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他们才认可你,他们才相信政府的干部真的是为老百姓办事来了,而不是走过场,忽悠百姓,他们才信任你,给你说心里话,和你交心,你才能真实地了解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才能对症下药,从根子上帮扶他们,让他们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真正富起来,树立起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威信!

  我了解到,驻下来的队员们闲一点了起灶,忙了就吃泡面。他们所驻的北头村是段家集乡街北的一个村子。乡上的街面相对冷清,没有一家羊肉馆。一月四十天的队员们营养跟不上,馋了,想吃一碗羊肉泡馍,得到几十里以外的盘克镇去。有时候,看见队员们多日不能归家,庞兴龙也有些心酸。他说,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都是有家有舍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家人需要他们照顾;有的身体也不太好,驻村也提着药袋子,但几年来,还是和我一块跑遍了全村7个自然村的504户(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识别人口户185户754人),彻底摸清了致贫的原因和底子。因为入户成了常态化,他和他的工作队员们,在村民眼里,是再熟不过的“熟人”了。

  幸好,乡亲们能理解我们,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我们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庞兴龙说,当我们对一些“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做工作,从精神上扶“志”他们听不进去一味狡辩时,就有一部分村民上前指责这些在他们心中看不起的“懒汉”、“二流子”:你们偌大个人,也不知道“臊”,把人亏了!人家干部每天东家入西家出上门宣传党的好政策,问寒问暖,落实扶贫款,为个啥?你们家谁有个头疼脑热、孩子上学、断个电停个水等等这些碎事都找人家,人家干部二话不说就给办了,人家图个啥?人家干部也是人,有老有小的,撇下自己家的事不管,整天为你们的事操尽了心,说的嘴上皮都干了,你们还听不进去,你们是不是人?人心都是肉长的,你们也不手搭心口问一问,你们的良心都叫狗叼去了!

  每逢这样的情景,庞兴龙就劝说这些情绪激动的村民:五个指头有短长,人的觉悟也有高低,都是乡亲,对于他们,只要我们慢慢疏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气,引导他们走上勤劳致富的正路,他们就会受人尊重。不要对他们动不动指责,他们也是有尊严有脸面的人!

  村民们说,你们帮扶干部的心真软!我们说话的虽然难听了点,但话丑理端,对于这些人,你们不好说,我们好说!对于他们,就是要当头浇一盆冷水,让他们头脑清醒清醒,不要老是头脑发热,觉得政府帮扶他们是应该的好像谁欠他们似的!偌大个人整天两手伸到袖筒里晒暖暖啥也不干,像个啥?

  乡亲们这样说,庞兴龙还能说啥?只能说明经过上门入户耐心地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绝大多数村民和贫困户了解了党的扶贫政策,听懂了党的扶贫政策。他们认识到了党的扶贫政策除了物质扶贫外,重要的是扶“志”,党扶他们一程后,乡亲们就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精神焕发地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是的,在四年多的驻村生涯中,庞兴龙深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各项法规的重要性,主动当好“宣传员”。为让群众“心里明”、“眼里清”,针对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了解,甚至个别群众觉得自己吃了亏、受了屈、有怨气等现象,他组织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农闲去村头,农忙去地头,平时空闲进村入户,及时宣传党的惠农政策、现行法律法规、建设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长远规划等整村振兴举措,使村民吃透了政策,懂得了法律,看到了希望,遇事冷静多了,邻里关系和谐多了,干群关系更加亲密,有的村民还主动配合驻村干部的工作,使扶贫工作开展起来比较顺利。

  村俗民风的好转,村民素质的提高,那些村民心目中憎恶的“懒人”再也坐不住了。看见大家都纷纷加入村上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劳动,致富的热情非常高涨,奔小康的信心十足,再也没有人“闲人”在村头地畔说东道西、戳事弄非了,他们意识到自己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多么的自私,多么的见不得人,多么的被人唾弃!再也没有市场了!他们感到了羞耻,有了危机感,也请求加入合作社打工。起初,合作社理事长不愿要他们,好心的庞兴龙就多次做工作,合作社才收下了他们。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些人一旦学好,还真不同寻常!一年下来,细算一下,在合作社打工挣的钱还被别人多一些。

  庞兴龙感慨地讲,驻村,驻下来就不等于万事皆安了,你得工作得作为,得让百姓看到经过政府的精准帮扶,给村上所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惠农政策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使百姓更加信任党感党恩跟党走,使我们的社会愈发和谐、美好。只要我们帮扶干部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有限的帮扶期内,我们也是能干出实效的!

  工作队员千万不能成为这缸鱼这盆花,不是摆在这里人让百姓看的!

  在庞兴龙这间狭小的办公兼卧室的房子里,他竟然养了鱼养了花。鱼被他养得活蹦乱跳,花被他养得竞相开放。我是他讲这句话的时候,视线转移到这缸鱼这盆花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革命不只是枪林弹雨,也有鲜花和雨露这句比较有意思的话了。

  庞兴龙毕竟还是个青年,这是个与鲜花和阳光联系的年龄。他能说出这样富含深意的话,让我陷入了深思。

  三

  庞兴龙是2016年5月被组织任命为北头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的。那时他只有27岁,是合水县生态环境局的一名青年干部。

  沟梁塬峁是庆阳典型的地理标志,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据说庆阳大小不等的塬就有两千多条,有的有名有的无名,就像董志塬就名气很大,有八百里秦川不抵董志塬边的说法。千百万年以来,庆阳人大部分在塬上生活。盘克塬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大的塬,小有名气,合水县段家集乡北头村就处在这条塬的西端,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那天,我拜见庞兴龙,坐了一辆破旧的小巴车,车过了十几道崾岘,翻过了玉皇沟,才上了盘克塬,在弯弯曲曲的塬面公路上车向东南跑了一个小时,才到了目的地。算起来从县城到北头村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车竟然行驶了近两个小时。那时,我就感觉到这个地方的偏远了。

  北头村地处段家集乡以北一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504户2091人,耕地面积5072亩。2013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185户745人。是段家集乡确定的五个贫困村之一。

  从此,北头村多了一个“外乡人”。不久后,村民们发现,这个身形瘦长、脸庞黝黑的“外乡人”有些异样,他不像以前上面下来的有些干部坐在村部处理事务,也不像谁家有个事干部才上门,他有事没事老在村里晃悠,塬上的人能见到,住在沟里的人也能看到。有时候,他站在塬畔,神色凝重,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观察着眼前的这片战场;有时候,他又上沟爬洼,在地头用脚步丈量什么,像个细心的种庄稼的“把式”。有的村民好奇,有的村民还以为是外地流窜来的“不法青年”,晚上准备偷东西,白天在侦查地形,就想去给村干部反映。当到了村部,发现这个青年也在村部。就嘴贴在村主任耳朵上说就是这个青年。村主任嘿嘿笑了;那是咱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小庞!

  这个村民疑惑:这青年还是个领导呢,整天在村里晃来晃去,瞄来瞄去的干啥?一点不像个领导的样子!

  村主任说,小庞在考察咱村的地形地貌地理条件,熟悉咱村的情况,准备给咱村做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呢!

  这个村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但还是觉得这个年轻领导有点“怪样”,没有领导的“威严”!不像个领导!

  村干部们也觉得他平易近人,没有“领导的架子”是个沉下身子干工作的人。

  几年下来,脱了一层皮、少了几斤肉、晒得黝黑的庞兴龙,完全融入北头村了。乡亲们觉得他不像个上边派来的“干部”,倒像个和他们一样的人。农民是少说多干的人,只有在地里苦下了,一年才有好收成。他们认为小庞就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是个埋头苦干的青年,他们打心眼里敬佩。乡亲们再也不把他当外乡人看了,都把他当成了本村人,是他们眼里有出息有能耐本事非常大的一个娃儿!

  在一次精准扶贫培训经验交流会上,庞兴龙深有感触地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就要走群众路线,俯下身子,放下身段,与百姓打成一片,让百姓把帮扶干部当自己的亲人看,他们才会给你说心里话。这就要从点滴做起,从细处做起,做到“走村不露户,户户见干部”常态化。这样才能做到“农户底数弄清,群众困难摸清,百姓诉求记清,发展思路理清”,找准短板,列出清单,靶向给药,精准施策,达到稳步脱贫。

  庞兴龙和队员们坚持走到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的炕头,访民情,解民忧,赢得了民心,换取了信任。百姓家里有个事,有个病痛,第一时间就按照连心卡上的电话号码给帮扶队员打,他们觉得帮扶干部靠得住。

  贫困户段巧梅年事已高,家中儿女都常年在外地工作。在走访中,庞兴龙发现,村上像她这类情况的老人不少。这类老人的突出问题是孤独、寂寞,甚至有一种被人遗弃的困慌。针对这种情况,庞兴龙给队员和村干部们讲,我们帮扶不单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帮扶!

  队员们主动把对孤寡老人的抚慰、心理疏导作为一项重要的帮扶工作任务抓在手中,放在心上,经常上门和老人们谈心、拉家常,帮助老人们联系他们的子女,叮嘱他们经常和老人通通电话,常回家看看。时间长了,老人们竟对庞兴龙和工作队员有了依赖性,几天不见,就想得不得了,常托人捎话给庞兴龙和队员们:大妈想你们了!

  段巧梅又一次看见了连心卡上庞兴龙的照片,就给庞兴龙打电话。在聊天的中间,段巧梅动情地说,小庞,不管你以后在不在北头,无论你以后走到哪里,大妈都时不时想和你说一说话!

  听到大妈这样说,庞兴龙很不是滋味。他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心是心换的!只要你心里时常装着群众,群众的心就是一块石头,也能捂热!

  堡子组张正锋夫妇都七十多岁了,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出嫁,想儿子成了他们的心病,但儿子因为工作原因,确实平时没有时间和老人相聚。掌握了这个情况后,庞兴龙有空就去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拉家常、干家务、处理家庭事情。时间长了,他们的关系像亲戚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了。张正锋老人说,小庞比我儿子还孝道,在我们家的地位比我儿子还高!张正锋妻子说,每次小庞来我家,我就会出现幻觉,以为我儿子回来了!我问起原因时,老人说,小庞和我儿子长的很像,我真的把他当儿子看待。

  在柏油罩面的“村村通”战役中,庞兴龙黑明昼夜奋战在工地上,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张正锋妻子就在家做好饭,张正锋老人蹒跚着两腿将饭送到工地上,他守着看见庞兴龙吃了才放心地回去。

  2018年冬天,庞兴龙加班累得重感冒了,深夜回去,就迷迷糊糊地在村部的卧室睡着了,恰好,第二天早晨,张正锋老人的妻子看望他来了,发现他还睡着,就轻轻地唤他,他也没有知觉。老人摸了摸他的额头,很烫,急了,就使劲摇他,他才醒了过来。他当时瘫得都爬不起来。老人说,孩子,你躺着,不要动。她小跑着到村卫生所买了药,倒了水给他把药吃了,又回家熬了粥、热了馍、切了腌的咸菜,装在饭盒里,提到村部,看着他吃下。

  “老百姓的事都是过日子的事,和国家大事比起来,是小事,但这些小事于他们来说,就是大事。相对来说,他们还算弱势一类人,面对一些小事,有时候也显得无助,这时,帮扶干部能够施以援手,他们会感到温暖而记住我们的干部。”庞兴龙感悟很深地讲到。

  2018年,李塬组的高富玉将七亩土地流转给村上的陇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后,种了一辈子庄稼的高富玉闲了下来,无事可做,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自己好像得了大病似的,一脸愁像。想到合作社打工,人家嫌他年龄大,不要他,他已经六十六了。庞兴龙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对老人说,你放下思想包袱,我给你看看这事。

  庞兴龙跑去合作社,和理事长交涉。理事长说你给我说也是白说哩,合作社六十岁以上的人都不要,不是不要高富玉一个人!

  庞兴龙说,人不能一概论之啊,高富玉虽说年龄大,身体还硬朗!理事长说,你不要说了,这是合作社定的的政策,对谁都是一样。庞兴龙无奈,就回去了。

  第二次,庞兴龙去交涉,还是不行。理事长说,好第一书记哩,你就理解理解我们吧,理解万岁!合作社不是公益单位,我们也要讲究效益哩!不能啥人都收!

  庞兴龙说,不收也行,你就给我说说原因吧。理事长说,六十以上的人一则年老体弱,二则体弱多病,让他们在地里劳动,谁能担下这个心?,有个意外,谁负责!谁负担得起!

  庞兴龙听了这话,思考了一阵,说,你看这样行不行?给在合作社打工的人全部买保险,保险费就从工人的工资里面扣除,这样一来,于工人于合作社都有益!如果行的话,我和县上的保险公司衔接。

  理事长想了想,说,这倒是个好办法,工人们有个意外也有人管了!好,庞书记,你就去衔接吧!

  不久,像高富玉一类情况的老人都进了合作社,他们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五六千元。既挣了钱,也缓解了不好的情绪,他们乐滋滋的,逢人边夸小庞,说这个年轻人人好,啥事想的周到!

  因为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北头村村民每年的农副产品有滞销问题,价格也卖不上去,庞兴龙联合邻近枣洼村驻村工作队,共同促销两村的村民农产品南瓜子、黄花菜、红小豆、黑木耳、羊肚菌等。除了利用电商平台外,他们协同段家集乡积极与天津市红桥区对接,通过订单邮寄的方式,解决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李塬组村民崔治红2018年收获了150斤红小豆,因为疫情影响,一直没有销售出去。2020年5月,驻村干部亲自上门收购,价格比以前每斤多卖了一块五左右。

  由于打开了销路,市场上对农特产品的需求量大,每当农产品销售旺季,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将村里的会议室改成“临时车间”,亲自称装、分包农户的农产品,然后邮寄出去。

  村民们说,帮扶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给他们办了大事。

  庞兴龙说,村民们能这样说,证明我们确实给他们办了一点实事,我们的付出就值!

  几年来,他和队员们排查群众矛盾纠纷12起,调教解决12 起。上门为群众免费安装“卫生厕所”26户。上门为群众报销药费、解疑释惑、帮办民生事项,成了经常化的工作。

  四

  行走在北头村这块土地上,我有一种“村在景中,景在园中,园在村中”的田园牧歌式的惬意与畅快。塬上的风轻轻吹拂着,太阳照得和熙,整洁的井字型柏油村道将村子分隔成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果蔬采摘、民俗记忆等多个美丽乡村旅游功能区。改造了的粉刷一新的农舍就掩映在绿树成片、果花飘香的浓绿氛围中。不时会传来鸡鸣狗吠、母牛的哞哞声和孩童的欢叫。黄昏,淡蓝色的炊烟袅袅升起,渐渐染蓝了天空……农人或伺弄庄稼或活动腿骨或唠嗑……一派祥和宁静的农家气氛。想必,春天里,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鸟语花香,原野诱人,秋天里,丰收的季节,这里便沸腾了,沉甸甸的喜悦蓄满了心扉……

  无疑,这是个别有洞天的地方,和我来时在路上对这个村的想象完全不同。我竟有些喜欢上这个地方了,不再感到偏远。我说,这个村子环境幽雅,空气新鲜,像在氧吧里生活一样,都有点舍不得离开了。

  庞兴龙说,我也有这种感觉,城里来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前多年,北头村属于真正的“老少边穷”地方,环境条件较差,年轻人娶不上媳妇,老人无法养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的建设,精准扶贫的开展,惠农政策的落实,村民文明道德素质的提升,北头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里人来的多了,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有回来创业的……只有栽好成片的梧桐树,才能招来金凤凰!“凤凰”已经开始向来飞了,我们已经尝到了甜头。因此,我和工作队员及村班子成员一刻都不敢松劲,北头村乡村振兴规划是一项长远规划,要分步实施。而要使“规划”落得实处,我们的帮扶干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心人”,多观察多调研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动手脚,要有诸葛亮的智慧,鲁班的工匠精神,愚公的韧劲,孔繁森的爱心……而不能看着“规划”、“蓝图”整日做梦,只说不干、“等”,脱贫、奔小康是等不来的!

  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都说,小庞是个“有心人”、啥事想的周全,点子多办法多,是个实干家,是个帅才,又是个急性子,干起事来,急急火火,今天的事绝对拖不到明天,虽然比我们年轻,我们都服气!

  在北头村,我们看到了“硬件”崛起所带来了的村容村貌的美丽、诱人,也看到了“软实力”倡导所带来的文明、村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近年来,庞兴龙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结合村情实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依托村级阵地建设、现代矮化密植示范园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一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馆(陇东地坑院民俗馆),一社(内置金融合作社),一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一中心(党员党性体检中心),一长廊(千米文化宣传长廊),一平台(“村村享”智慧乡村平台),选聘了村医、致富带头人、乡贤能人、青年志愿者等宣讲队伍,形成了可看、可听、可学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宣传体系,让村民们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明意识,强化实践养成。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家风”“教子有方家庭”等评先选优活动,以评促学,让村民在参与活动中看到比较、受到教育、改进理念。同时,发挥“扶贫戒懒超市”、“金融合作社”的激励作用,对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和睦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红白事简办、革除陋习的村民授予荣誉证书,通过物质奖励到精神激励双向促进,使村民学有样、行有范,民风和谐,邻里和睦。

  同时,精心打造“罗段路”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风情线,通过绿树花廊、种菜养花、小微景观、住宅外立面改造整治村容村貌。以“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为重点,发动村民广泛参与,建成卫生厕所100户,投放垃圾桶200多个,初步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的目标。设立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落实农户三包责任制,扭转农村生活陋习,初步形成了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局面。

  北头村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较少,种地成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鸡肋”。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庞兴龙和村党支部成员通过多次调研,反复讨论,决定走一产带二、三产,“党建+产业”“产业+旅游”的村级经济发展思路,走企业、党支部、农户三方合作,企业抓经营、党支部抓监督、农户入股享分红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抢抓“331+”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培育“331+”产业发展合作社2个,组建了合水县陇塬生态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建成了500亩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入股贫困户67户,辐射带动全村200多户村民发展苹果产业,贫困户年可获得入股分红1000元,村集体年可获得分红5万元以上。规范提高了合水县阳光养殖生态专业合作社,建成标准化羊舍3栋4000平方米,安装自动清粪、饮水、消毒等设施,养殖湖羊1000多只,入股贫困户265户,年为贫困户分红40多万元。两个合作社采取果园托管、订单种植等多种措施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群众种植的玉米、产生的秸秆由养殖合作社用作青贮饲料,实现了农副产品就地出售、消化。

  村党支部抢抓国家就业扶贫的政策机遇,把培训机构请进来,参加电焊、家政、汽车驾驶等实用技术培训的村民达到200人以上并全部取得了技能证书。就业部门及时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将一批批农民通过技能培训“扶上马”,让他们凭借技能闯天下。通过产业、劳务的双轮驱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庞兴龙和村党支部一班人深深的认识到,民风是一个地方最靓丽的名片,如果民风好了,村风也会跟着改变,村民自然就会奔向致富的快车道。为此,他们把乡贤能人的带动引领作用作为推进民风转变的关键一招,为村里的乡贤能人发放聘书,担任村内家事调解员,政策宣讲员;成立村红白理事会,由村内德高望重者担任理事长,动员户族之间成立宗族理事会,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贤能者引领落后者。重点围绕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红白理事会和宗族理事会提前出面,制止村民索要高价彩礼,彻底改变村民“彩礼要的高,家人有面子”的错误观念,村党支部还采取发布红黑榜的形式奖励民风向好的村民,引导群众参与移风易俗。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北头村群众累计捐款7650元,捐物62件(箱、袋),口罩120个,充分体现了村风、民风有了显著转变。

  “群众要致富,关键在支部”,在驻村的工作实践中,庞兴龙充分认识到党支部是村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为此,建设一个坚强阵地非常重要。要用党的建设凝聚发展力量,把村党支部打造成战斗堡垒。在经过大量前期论证、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整合村级阵地建设项目,村上引资170万元,建成了全省村级第一个多融合“乡村振兴规划馆”,内置了党员党性体检系统,成功开辟了科学、精准的党员管理教育新途径,经常性的为党员开展党性体检,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村党支部针对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的问题,开展“党员一句话承诺”活动,为群众帮办事实,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村党支部通过集体资产出租、光伏发电扶贫分红、入股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使村“两委”既有人干事也有钱办事,基层党支部凝聚力和带富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北头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子也建成了县、市一级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庞兴龙说他们正着手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据了解,庞兴龙本人也先后获得全乡先进工作者、全县“先进驻村工作队员”、“全市抓党建促脱贫致富带头人”、全省“脱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庞兴龙感慨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北头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庞兴龙多次讲到,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使命和担当。我们要带好村支部一班人,率先垂范,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工作队员和村支部一班人都是战斗员,要有集体荣誉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经得起百姓的检验!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南头组村民张炳龙是一名退伍老兵,共产党员,今年七十多岁了。他生性耿直,为人仗义,处事公道,乐善好施,深得民心,在村里威望很高,是村民公认的乡贤。邻里有个矛盾纠纷,他主动去调处化解,整治村里环境卫生,他带领乡亲们上阵助战,土地流转,他带头让地……他是驻村工作队主要依靠的党员和乡贤。有些做不通的村民思想工作,派他去,一说就灵。他的话,百姓听。

  当和张炳龙老人谈起北头村的帮扶工作时,老人动情地说,自从帮扶工作队进驻北头后,百姓感到真正的共产党员又回来了!帮扶干部是真正为百姓办事来了,村子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环境这么好,我们像在天堂活着!尤其小庞,村里的事亲自干,常常累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我都有点心疼!

  据了解,村里的千米文化宣传长廊是他亲自规划设计、一笔一划画出来写出来的;村里的地坑院民俗馆是他规划设计的,收集作品、布展这些工作都是他亲自干的,窑洞里面的民俗画都是他画的。我说,这些工作你可以请专家做,自己怎么搞得了?

  庞兴龙说,我算了一笔帐,文化宣传长廊、民俗馆请专家做,最少也得花几万元。我上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从小又有绘画基础,我自己做,虽然累了点,但能为村里节省几万元的开支。

  在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中,庞兴龙跑到县上,找到有关单位领导说,既然组织派我去帮扶,我总得帮出点成效,给百姓办点实事,如果我什么事都办不了,我怎么有脸见北头的父老乡亲?在庞兴龙的极力争取下,县上有关部门给北头村投资了20万元的卫生设施。

  “帮扶要动真格,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庞兴龙这样说。

  几年来,庞兴龙为了北头村的改变,和镇上、村上干部一次次到乡上、县上、市上争政策、争资金、争人才,事情办不妥,他绝不会收兵。好多部门的人和领导都记住他了,说这个年轻人“难缠”,不好“对付”!

  五

  村干部们说庞兴龙打驻村以来,心就搁在村上了,乡亲们也这么说。细心的村民们每天都能看到他,如果那一天看不到小庞,那才叫奇怪呢。

  不知为什么,从庞兴龙身上,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些俗语。是的,这些俗语有点“俗”,千百年来老先人留下来的,但却反映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凡事只要“有心”、“用心”,就能做好,就能成功,就能让百姓满意,换来百姓良好的口碑。庞兴龙和队员们驻村帮扶以来,北头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证实了这个道理。

  我打趣的问庞兴龙,驻村期满后,你打算咋办?庞兴龙答道,这个不好说,如果组织调我回原单位工作,我只得服从,县上的生活环境当然舒适。如果让我留下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帮扶成果,我也服从。说实话,几年的帮扶工作,我和北头村及乡亲们还真的有了感情,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只是,有时候,觉得有点愧对家人,父母亲年纪大了,自己的孩子还小。还好,他们都能理解我。

  我仔细翻看了庞兴龙的驻村日志,看到2018年7月的一天这样写到:今天,很累,刚热了两个馍,一个辣椒,搞定一餐。很饿。但更累。歇歇再吃吧。我想儿子,想父母和老婆,也许此时他们也在想我。51天没有见着家人了,我太想他们了!以止于我想关起门来好好哭一鼻子。我累,我想变成一个孩子,躺在妈妈怀里。我累,我想陪着老婆看会儿电视……但我不能歇……

  人毕竟是人不是神,是神就不真实了。至于神是什么,在我认为,也许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吧!如果将庞兴龙这个年轻人的动力贯之以什么,那无疑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使命的驱使吧!脱贫攻坚实际上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庞兴龙和他的队员们就是绑在这个战车上的战士,只能向前,不能后退!向前,就是一名光荣的战士!后退,就是一名可耻的逃兵!

  就是一名光荣的战士,也有累的时候,也该歇歇也该补补给养啊!我感叹道。

  庞兴龙说,这个说实话由不了自己,得组织说了算!我有过累得腰疼的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呻吟过,也有过想家人想得偷偷背着同事们哭过,但过后,想来想去,还是国家的事大,家里的事小,我怎么敢停下脚步呢!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北头村采访的日子里,帮扶干部们日夜奋战、忙碌的身影使我想起了主席的这句话,也看到了脱贫攻坚这场战役胜利的曙光!

  结 语

  庞兴龙这个年轻人忙碌的驻村时光,也使我想起了福斯特的一句名言:青春不同于一种新衣,少穿可以保持常新常美,青春,一旦拥有了它,就该日复一日地去运用它,因为它是很快就会消失的。现在,在北头村,庞兴龙像一座拧紧了发条的钟表,每天滴滴答答地走着,一刻也不敢怠慢,是他意识到了青春的短暂还是认为青春就该这般珍惜?我们无法知晓。总之,在他驻村的时间表上,写满了拼搏、奋进、永不止步这些字眼。

  在庞兴龙的驻村日志中,我还看到这样的感想:今天本是周末,没轮到我值班,昨晚在回老丈人家看孩子的途中,得知今天又有督察组检查,心中五味杂陈。这两个月来,就“五一”陪了孩子两天。今天走的时候,孩子哭着要跟我走,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老婆带孩子很辛苦,我却啥都帮不上!更想到父母养我的不易,他们每天怎么度过?一边开车一边流泪……

  驻村不易,驻村干部不易!希望和我一样奋战在扶贫战场上的战友们,保重身体,精准扶贫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们要继续奋力向前,直到胜利的一天!到那时,我们再回想起来,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青春没有虚度,我们也没有碌碌无为,这就够了!

  庞兴龙出身干部家庭,和普通人相比,还算优渥。本是“娱乐”年龄,应该轻松地享受生活,起码不该这样“饿其肌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担当“大任”,这毕竟是一项艰苦而重要的使命!但他选择了,就不回头,也不言悔,绝不虚度年华!

  我又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个场景:大雪封路,火车被迫停下,乘客们都自觉下来铲雪,因为这个雪铲不掉,火车动不了,大家也就走不了,就得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至少挨冻一夜。冬妮娅也下来了,看见了保尔。他是保尔的初恋。她径直走到了了保尔的跟前,看到大雪中铲雪的保尔,她有些惊讶。在她眼里,她没想到衣衫褴褛、脸冻得红肿的保尔混得这么“狼狈”这么惨!她有些同情有些恋意,毕竟是初恋嘛。稍远处,她的新男友——那个资产阶级的新贵看着她,似在召唤。这个时候,如果冬妮娅握起铁锹和保尔一起铲雪,路开了,汽笛鸣了,火车走了,她 还留在原地未动,那么,也许,她和保尔成了伴侣、同志、战友。但她还是走向了新男友,留下的只有同情甚至鄙夷。最后和恋人一起上了火车,驶向了一条在她看来人生就应该享乐而不是受罪的幸福之路。

  雪地里的保尔留在了原地,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那条让无数青年人热血澎湃却无比艰苦的革命之路。

  在庞兴龙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保尔”的一面,这让我欣喜。也许,一个时代多一些像庞兴龙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还得借用保尔·柯察金的这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庞兴龙的人生是壮丽而精彩的!他用青春韶华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在这首歌里跳动着拼搏、奋进、永不言败的音符。或许,若干年之后,当庞兴龙回想过去的时候,他会说:我的人生是无悔的,我的青春已献给了我所热爱的事业——为老区的脱贫攻坚而奋斗!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