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刘秀霞丨告别破衫 穿上霞帔(报告文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告别破衫 穿上霞帔

作者:刘秀霞

  “共同富裕的路上,一户也不能掉队。”这是西峰区显胜乡毛寺村党支部在1992年7月对神圣党旗的庄严承诺,如今诺言兑现了。全村372户1550人共辖8个村民小组,2014年脱贫51 户171人,2015年脱贫16户57人返贫4户17人,2016脱贫3户11人,2017年返贫2户6人,2018年脱贫3户11人,2019年脱贫2户8人,全村再无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8400元左右。

  在毛寺村所有人的记忆里,昔日的村庄宛如一个身着破衣烂衫的乞丐,满眼望去浑身上下破败不堪。家家户户住的破窑烂洞,吃水要到沟里去挑,走的是羊肠小路,遇见下雨,整个村子在烂泥滩中挣扎。对于过去的种种艰难,毛寺村副支书毛永宏概括为:“家里没水,河里没桥,地里没机”。

  全村山地多,耕地面积极少,靠农户的蔬菜、瓜果填补。有些人想把自家的果蔬拿出去换些钱,在陡峭的山路上用肩挑两篮子果蔬走完长长的山路,没有足够的体力是不行的。要么爬上山去荔堡的街市,要么去十五里路左右的显胜街道。农村的集市,一般是一个月三个集日。无论多远,全靠两只脚力,而自家的果蔬到了市面上价格低得让人心疼,农民只能忍疼把果蔬贱卖,换回一点粮食或者生活必需品勉强度日。由于山里苦,日子穷,一般塬上的姑娘都不愿意下嫁到毛寺山沟里去……

  面对如此生活现状,村民脸上的愁云,成为土生土长的毛寺人毛颖敏心头最大的心事。他从任显胜乡党委委员、毛寺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已经40多年了。这位长久在苦水中泡大的党员,没有选择像其他村民一样远走高飞外出谋求发展出路,也没有过多考虑个人继续深造学习。他初中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又是班干部,被学校推荐上高中。高中开学的时候,他初中的班主任听说他没有去上学,专门到毛寺村找到他,劝他上学,老师说他不上学就太可惜了。当时他刚回家,村里人就把他推举为文书。村里识字的人少,没有人能够胜任文书的工作,只有他是最好的人选。

  大约是他沿袭了他父亲身上的优秀基因,据村里老一辈人说毛颖敏的父亲生前曾经是村里的队长,带领老一辈的毛寺人走过了艰苦奋斗的岁月。父亲一心为民的举动,在幼小的毛颖敏心里悄然播下了种子。等到这颗种籽生根发芽的时候,就结出了比父辈更丰硕的成果。虽然,时代不同,却造就了他们父子两辈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父亲时代由于客观条件的因素尚未完成的心愿,在儿子的心里生了根。

  毛寺村,世世代代被大山封锁困住,是中国典型的贫困村。毛颖敏读过书,自然懂得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是,他面对的是连绵起伏的重叠大山。想要搬运大山,自然是行不通的。十五岁的毛颖敏,他还是一个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他担当了全村村民的大家。既然村民选择了他,他就把自己的全部心思和汗水洒在了生他养他的贫瘠土壤里。他深知这样祖祖辈辈困下去,后辈的思维仅仅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狭小格局里,想到这里,他不仅打了一个寒颤。

  扶贫,首推教育。这是毛颖敏思考脱贫的第一步。

  祖父辈、父辈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难道还要让他的后辈继续重复这种无尽的苦痛吗?他想:坚决不能。若要改变后辈的思维,必须要想法子让山里的孩子读书。然而,他太年轻了,他提出“扶贫先让孩子读书”的思路,首先过不了大多村民这一关。连吃饭、穿衣都困难的家庭,怎会有让孩子读书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只能深深地压在心底。

  大约熬过了三十一个年头之后,毛颖敏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如何让山里的孩子都能够读书,成为毛颖敏苦思冥想的第一件大事。他与村委会成员进行多次开会讨论,送小孩子爬出大山去读书,等于难上青天。那么如何在村里把小孩子们集中起来读书呢?又是问题诸多,校舍、教师,都是难题。当他们自身无法解决问题时,他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乡镇、走向了区政府、市政府,多次汇报村里的困难以及他们的诉求。

  在乡镇、区政府、市政府的多方协调和帮助下,呼吁社会寻求资金募捐,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教授吴恩融、博士穆钧、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周若祁对毛寺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新学校的设计和建设目标。在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的资助下,2006年,毛寺生态实验小学落成。但是,全村只有一座临时搭建的独木桥。桥身子下面用干草垛做基座,上面用几个圆木散放连接而成桥面。河对面的孩子要来生态实验小学上学,人走在圆木上,随时有落水的可能。在毛颖敏东奔西走求救之下,他得到香港各界的大力支持,60多位来自香港的爱心人士在吴恩融、穆钧的率领下,周若祁也带领了西安交大的志愿者,他们在新学校落成之前的2005年夏季,一道亲手用石块做基座为孩子们架设了一座无至桥。

  当毛寺村有了第一座桥梁,第一所学校的时候,脱贫实质从根子上已经开始了。山里世代贫穷的根子斩断了,毛颖敏的心里无限激动。从此之后,后生们读了书,开阔了眼界,自然不会再饱受贫穷之苦了。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决定撸起袖子带领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出贫穷。这一年,毛颖敏已经四十六岁。

  在山地里刨钱。是毛颖敏带领村民脱贫的第二步。

  昔日的少年文书在大山风雨的洗礼之下,逐渐成长为大山一般刚毅的硬汉。他宽广的额头里藏着智慧,开阔的眉宇间彰显着格局,坚定的目光里蓄满自信,紧闭的嘴唇里蕴含着无尽的致富理念,红里透黑的皮肤里吸收了太阳光的精华熠熠生辉。

  然而,毛寺村连一间村部办公室都没有。办公一直在毛颖敏的家里,开会也在家里。他把自己的家当作村部,一干就是十几年。1992年初,他和四名村干部商量,每人借了八千元,总共三万二千元,买了农户的二千元庄基,盖了第一处村部,共有五间房,一个门楼。村部的建成,标志着毛寺村的党支部工作步入了正规化。在新建的村部落成之后,他带领党支部成员发誓:“共同富裕的路上,一户也不能掉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为了这个誓言,毛寺村党支部成员各显其能,率先垂范。他们深知贫困的原因在大山,那么就充分利用大山里的优势,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向土地要钱。他们带领各自然村组组长,开始在各村排查摸底。谁家有多少地,多少人,多少劳力,谁的庄稼种得好,谁家有条件养畜,谁家会种树,谁家会种瓜果蔬菜,谁勤快,谁懒惰……他们各村组一一登记在册。接着,他们多次召开村委班子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鼓励各家向山地挖钱,把自家的日子过好。

  在山地里刨钱,是老一辈毛寺人最深刻的记忆。早晨鸡叫头遍,勤快的村民就起床了,大家陆续到达自家的土地里,春播、夏碾、秋收、冬藏。种麦、播豆、种瓜、种菜、栽树、除草、施肥、放羊、牧牛、砍柴、挑水、推磨、榨油……一年到头,几乎不得歇息。他们侍奉土地的虔诚,换来了贫瘠山地的渐次丰腴。冬天到来之前,他们储存了粮食、干菜、下窖了土豆、萝卜、苹果、梨子,也给牲口存够了冬天的草料。一场大雪之后,山里白茫茫的一片,河水冰冻了,吃水更为困难,凿开了冰块抱回家,消成水,就是人畜的日用饮水。日子虽然苦,大家都按照村部的要求熬过了二十一年,在山地里流尽了各自的汗水。许多村民问党支部书记毛颖敏:这样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面对村民的疑问,毛颖敏的心里也在不断地问自己:靠地里刨钱,能够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吗?

  村党支部给予72户全方位的帮扶。这是毛颖敏依靠中央政策扶贫的第三步。

  机遇,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预备的。2013年,习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中央出台了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毛寺村的贫困得到市委、区委、乡政府的关注。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协助村委。毛寺村党支部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规范贫困户的进出程序,先由个人申请,本队开会,上报村上摸底排查,上报乡政府,乡上摸底排查,上报区政府,区上排查摸底,上报市政府,市上排查摸底,上报省上。这样层层申报排查下来,毛寺全村共有贫困户72户。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毛寺村由西峰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指导。在市、区、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倒排序包抓责任制的办法,毛颖敏带领党员每人承包一个贫困户,国家统计局庆阳市农调队、区林业局、区团委、显胜乡政府扶贫工作队员各承包一户。这样等于一个贫困户,有两个专人承包,帮助他们脱贫。

  在扶贫上,毛寺村党支部的确做到了精准,在细节和内涵上下大功夫,激活贫困户的内在动力,帮扶着、鼓励着、监测着、关注着、提醒着。对于72个贫困户,建档立户,一户一卡,精准识别、认证。对于帮扶的计划、措施都有详实的记载,对于财政拨款的专项扶贫到户项目的资金以及扶贫资金变股均有台账档案,对于贫困户过冬送温暖的行动也有详细的表格。面对种类繁多的档案,我一开始真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好在村文书毛锦文在我第一次到来的时候,他用了几个小时给我把那些资料分类讲解,帮助我理清了思路,然后,他带领我走访了一些贫困户。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毛寺村低保、因病返贫脱贫任务重。72户贫困户,可以分为三大类,因病、因残、因技术。根据各家的不同格局,给予了对症下药的扶贫。有产业的,给予产业扶持;有小卖部的,给于经济补助;养鸡50只以上、养羊30只以上给予固定数目的经济补偿;种菜、种瓜 、种树、种豆,同样给予经济补偿。同时享受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入股补贴、一卡通补贴。村党支部给予他们格外的关注,把贫苦户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处处呵护。

  如果说中央的扶贫政策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那么毛寺的党支部就把这轮太阳的光辉全部分撒在了72个贫困户房屋的上空。

  毛小宏,因胰腺病致贫,每年药费需要十几万。每月要去西安买药,他服用替莫唑胺胶囊、卡培他滨片两种药,其中替莫唑胺胶囊一瓶四千多,他说这是救命药。他全家6口人,三个学生,妻子外出打工,老人过世不久,村上给予他一类低保、大病救助、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入股补贴、一卡通补贴。当我走进他的家时,他的住房和其他普通户一样,也在原来居民点的基础上新盖了几间房子。当我采访毛小宏时,他说:“该照顾的政府都照顾了,我很满意”。我问他有欠款吗?他说有十几万,主要是每月买药借债累积成的。是啊,一盒救命药,相对于生命的价值而言不算昂贵,而相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每月固定的药费的确足以使一户人渐次贫穷。当我在六月中旬再次去村党支部的时候,听支部书记毛颖敏说拨给毛小宏一笔专项救助费,他的药费欠款全部还清,尚有一些余款可以维持后续的治疗费用。听到这个大好的消息,我深感中央扶贫政策的伟大,深感我们党的确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深感毛寺村扶贫落实精准到位,同时也为毛小宏走出困局感到欣慰。

  毛相全,因妻子患有精神病致贫,4口人,1个女子打工,老母八十多岁,享受三类低保。他也偶尔精神失常,但能喂养2头牛,38只羊,享受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入股补贴、一卡通补贴。

  毛致国,养牛、羊、猪,因缺乏技术而致贫。村党支部给他补助1头牛,帮助建牛棚,派他外出培训学习,给于技术指导。同时享受住房补贴、医疗补贴、入股补贴、一卡通补贴。

  …………

  我虽然无法在这里一一枚举其他贫困户的种种,却知道对于返贫的农户,毛寺村从不放弃,直到每一户彻底脱贫。

  搬迁、修路、引科技进村。这是毛颖敏带领村民走出困境的第四步。

  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初期,毛颖敏和村党支部已经彻底抹清楚了自己的家底,他们拥有大山,山里有一些古时候的残迹,山里可以种树、种花、种瓜果蔬菜,山里可以养殖。他们走不出大山,可以利用山里的资源,把人们吸引到大山里买他们的水果蔬菜、土特产、看他们的花草树木。于是,他们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探索走出了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整村脱贫与群众小康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2013年,村民告别破窑洞和危房住进居民点的时候,每一户都分到了三间房带围墙、门楼。但是,村民远离了自己的土地和老庄子住进新农村,他们心理上还有一些不适应。有村民想要维修他们的窑洞,每一户都给适当补助。这一年,7个居民点全面建成,有序完成硬化、美化、绿化。在建居民点的时候,首先考虑贫困户参加劳动,每日补助100元。接着各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先各自硬化村组道路54.3公里,在政府交通部门的帮助下做成柏油公路,告别了烂泥滩的土路。在修路的时候,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每日补助100元。接着,372户村民,在市水利部门的帮助下接通自来水,告别了吃水要到山里肩挑的困难。与此同时各村各户,在电力、电信部门的帮助下,通电、通网全面覆盖,告别了煤油灯的烟熏,告别了与外界脱离的黑暗。科技进村、进户,把山里人与都市连接起来。

  当村民全部离开黑老锅附近的窑洞时,村委会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黑老锅游客接待中心投资修建运营,被国家评为3A级景区。与此同时,毛寺村的幼儿园也落成。好事都赶在这一年了。区组织部给了毛寺村二万元,毛颖敏时隔二十一年还了村干部建村部的钱。农调队捐款给村部建了八间新村部,把老村部出租给一个农户做农家乐。

  2014年,毛寺村建成两处农家乐正规运营,农户每年盈利五万元。12月底,由于都市游客的逐渐增多,新开了十家农家乐饭馆。村民的杏干、桃干、柿饼、土蜂蜜、土鸡蛋、黄花菜、各种水果、干果深受游客的欢迎,仅仅两个月村民每家平均收入四千元左右。山里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精彩;都市的人,知道了山里的花香、树美、果甜、菜绿、景奇。这一年,毛颖敏看见山里人的腰包有钱了,脸了绽放出了笑容,连睡觉都是香甜的。

  连片承包,集体经营,共享福利。是毛颖敏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第五步。

  2015年,毛颖敏重新调整思路,由原来鼓励各家自主经营变为合作化。他带领村委流转土地554亩,其中一亩土地补贴460元,山台地补贴300元,地里种了庄稼、蔬菜、瓜果的,他都按照统一标准给予价值不等的补贴。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许多村民不理解村支书的深谋远虑,担心没有了土地会受饿,反反复复、出出进进、举棋不定。他流转土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

  他为了便于关照贫困户,把贫困户和分散住户,采取集中安置。截止2015年11月,毛寺村新建小康住宅7处128户,配套建设了村级幼儿园、卫生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龙泉广场等基础设施,一件件惠民工程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毛寺人的生活条件。2015年,毛颖敏被评为全市2014年度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先进个人,被评为全市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在行动”先进个人。

  毛颖敏的心里装着贫困户,每一名党员的心里装着贫困户,每一个扶贫队员的心里想着扶贫户早日脱贫,每一级政府官员的心里惦记着毛寺村人的生活,从下到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毛寺,有良知的市民、爱心人士从网络记住了毛寺,毛寺迎来了盛大的繁荣。

  2017年—2019年,毛颖敏引导群众集中连片种植油菜花7000多亩,隆重举办了中国毛寺·第一届、第二届油菜花节,同步拍摄了《相约蒲河川》MV,制作了黑老锅专题宣传片,吸引《乡约》走进毛寺村拍摄取景,共接待游客31.2万人次,创收680多万元,带动群众直接增收240多万元,获得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民报等十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不断提升河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毛寺模式”。

  2018年,他带领村民完成河西采摘园100亩;育苗100亩刺槐基地,配合完成全市植树造林基地。

  2019年,毛寺村完成了六件大事:100亩葡萄休闲采摘园的种植;生态油料加工厂建成;配合水利部门完成河堤造岸;创建了残疾人就业基地;年终慰问大坪困难群众张世良,衔接区社会救助局,送去燃煤、棉衣、棉被、米、面、油等生活用品。6月,毛寺村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大乡村旅游“样板村”之一。

  这一年,毛寺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全村扶贫户仅剩2户8人。在所有的建设项目中,一律优先安排贫困户参与,每人每天100元补助,最后2户甩掉了贫穷的帽子,站在了和其他村民同一条起跑线上。

  实施三变资金,发展乡村旅游。是毛颖敏带领村民走向小康的第六步。

  在这一思路的具体操作中,村部实施了三变资金,即让村里的资源变资产,村民的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2016年,他积极争取中省投项目1000多万元,实施黑老锅冰窟游客服务中心、步行栈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建设项目,成功引进宁夏汇达置业有限公司,投资5.2亿元在毛寺村建成了陇东冰雪健身基地,成功举办庆阳第一届、第二届冰雪旅游节,带动43名贫困群众常年在基地务工,帮助贫困户增加工资性收入200万元以上。

  在以黑老锅旅游开发公司为主体,按照“155”改革思路,吸纳资金310.04万元,共有股民552人。全村所有人参股,在生态园里栽植红青枫、金线吊蝴蝶、火炬、丝棉等高档彩叶树26000多株,山楂、油桃、柿子、苹果、樱桃等特色水果树1500多株,设置休闲烧烤区8处,建成了集观光、采摘、烧烤、苗木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采摘园。收入主要以门票和出售成品苗木为主,进行两次分红,共分红155020元,其中8个村集体共分红21400元,群众共分红133620元,户均分红490元。

  2020年,集体脱贫的毛寺村民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年初完成河西樱桃采摘园140亩种植。5月13日,毛寺村与甘肃省文旅集团签订乡村旅游“样板村”项目合作协议,该项目投资1.5亿元,规划一期项目在毛寺村投资建设窑洞宾馆和2.2公里小火车。

  毛颖敏,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基层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带领乡亲们走过了六个正确的大步子,把一个普遍贫穷的村子建设成为一个集体脱贫的知名村子,他的名字和吴仁宝一样家喻户晓。也就在这一年,塬上的许多姑娘慕名而来,都愿意下嫁到毛寺村,毛寺村的小伙子不再为娶媳妇发愁。

  同年4月、5月、6月份,我多次采访了贫困户、高寿的老人、村文书、党支部副支书以及党支部书记,我查看了村支部的各种资料、档案,往返在毛寺村的各个角落,一边走,一边思考。我解读着它的过去、观察着它的现在,甚至我还揣测它的未来。其中4月中旬正巧在我采访的时候,遇见村支书毛颖敏在村部让村干部通知村里的人来装土蜂蜜。他安排完装蜂蜜的事要去大坪村,我跟着他亲眼目睹了他现场办公的风采。为了一路上能够不间断采访,我走下自己的专车坐进了毛支书的车子。他说:毛寺村受不了贫困出去打工的有580人,到了2019年疫情期间剩下280人。有许多返乡的人滞留在村,村部给他们安排一些打工的活路,或者村部帮助他们联系外面的打工资源。当我跟他的交谈还没有结束时,到了一家农户的门前,车子停放在农户的门口。

  A农户:毛仲国,是一个大约七十几岁的老人,想另盖一处地方。毛颖敏亲自到农户的家里,查看了农户的新庄基、旧地方的地形,由于新庄基的土地性质缘故,他建议农户在原来房子的基础上改造,在旁边加盖几间房子,叮咛农户把粮食挪出来或者把粮食换成面粉。他明确告诉农户无论怎样决定,村上给予他一笔盖房补助。

  B农户:毛治国,想新盖三间厦子,毛支书叮嘱他上瓦片要用灰色,跟村里的建筑用料一致,然后催促他尽早动工,村部补助一万二千五,其他费用自理。

  途中,油料加工场有人打来电话,他又走进油料作坊,是因为机器的装配中遇到了问题,他随手拨通电话,安排人把机器与输油管道接通。在油料作坊里,有五台最先进的榨油机已经安置完毕,这是2019年就建成的一座生态油料加工厂。

  在我与毛支书的交谈中,得知毛寺村过去因为贫困,乡上公派不下来包村干部,现在乡上干部都愿意包村。在长久的工作锻炼中,毛寺村打造了一支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品德高尚、甘为人民俯下身子做事的干部队伍,中央、省、市、区、乡的工作传达下来,毛寺村必能克服困难,如期完成工作任务。

  当我问起毛颖敏几十年工作中的委屈时,他说唯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他从来没有时间关照家里的事情,一直都在为村里的事情奔忙,而且没黑没明的忙。他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忙到六十二岁的老人,此情此景,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他的敬仰。他脚下踩着贫瘠的土地,硬是把大山里的每一寸土地变为村民的财富,把昔日面朝黄土流尽汗水的村民变为一个个拥有股份的股民,把泥泞小路变为柏油马路,把大山变为了旅游景区。

  如果说,毛寺村的脱贫工作走在了前列,那是因为他们的党支部正确掌舵,把中央、省、市、区、乡的扶贫政策一步步落到了实处,不用说他们扶贫资料种类繁多、名目清晰,也不用说他们村部工作的规范引领,更不用说毛寺人民的勤劳、睿智品质,单就是这73名党员以及村支部的率先垂范,就已经注定他们人格的不凡。

  如果说,毛寺村的农民过去种地用人力、牛力,那么现在他们播种、收割、打碾、脱粒都变为机械化操作;如果说过去种瓜菜,挑到十五里路以外的乡镇赶集,那么现在他们的瓜果蔬菜放在村里有人来买;如果说他们过去全村养牛一千二百头用来耕种,那么现在全村仅有二百头繁殖出售;如果说过去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去集市,那么现在几乎家家都有汽车;如果说过去住的破窑洞,如今一律住上白墙灰瓦绿门的徽式民宅;甚至许多民宅空着,全村在镇、市以及其他城市买房的有二百一十户;如果说过去上厕所就地解决,那么现在村里建有公厕五处,水厕二处,旱厕三处。如果说过去过日子是自家的事情,那么现在家家户户把日子过好是村部的事情。

  我专程采访了村里一位八十二岁的独居老人毛锦杰,他说:“社会好的没法说了,习近平对农民的政策太好了,没办法形容了。如果我死开了能撂下我儿女,撂不下社会了。”我说你身体健康,脑子清楚,走路不用拐杖,看起来像六十几岁的人,村里空气好,多走动,你一定能活一百多岁,他高兴地笑了。老人记忆力超强,他记得他小时候,他父亲给旧社会当保长,由于粮草没有收齐,他父母被用绳子捆绑拉在马后面拖着游街,他大骂反动派、骂国民党,一个劲地夸赞毛主席、习主席,夸赞共产党好。当我问起村支书的时候,他连连说好,说毛支书跟他父亲当年一样把村里的事当事。说支书脾性好、人平和,三十几年没有跟任何人红过脸。他听人说毛支书要退休了,他说如果他遇见乡上领导,他一定要说不要让毛支书退休,村里人离不开毛支书,离开了毛支书,不知道日子咋过。我问起毛寺人的渊源,他说从根子上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移过来的,记得最早有玉家湾、毛家湾两姓。玉家湾人霸道,经常欺侮毛家湾人。有一次,山体滑坡,把玉家湾人埋了,就剩下毛家湾人了。

  临走的时候,我采访了路边歇凉的一位中年妇女,她坐在大树底下玩手机。她说她是河西村的,她们七个女人承包了葡萄园除草,一天挣八十元。说其他几个人回家吃饭去了,她嫌路远带了吃的没回家去,家里有媳妇、孙女、八十几岁的老婆婆,儿子、丈夫都出去打工了。我问她是不是贫困户,她说不是。

  回头望,昔日的毛寺村像一群浑身涂满泥巴,穿着破衣烂衫的穷人。那么,今日的毛寺村在中央、省级、市级、区级、乡级政府的层层厚爱之下,在村支书毛颖敏的深谋远虑、大刀阔斧的六步创新发展下,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普照之下,72户贫困户256人顺利脱贫、372户普户1550人,人人得到一件五彩缤纷的霞帔,上面缀满了金银珠宝、翡翠、玛瑙。

  不用说他们的瓜果蔬菜香甜,也不用说黑老锅与滑雪场的魅力,单就是遗留的龙泉古迹、七棵松、土箭群、皂角观景台、乡愁记忆馆、古街,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连心桥、无止桥、问显桥,像一座座彩虹,飘扬在毛寺的天空;黄酒坊、醋坊、油坊,像一枚扣子,扣在了游者的心里;未来的葡萄、樱桃、瓜果采摘园,锁定了游者的味口;未来的休闲窑洞宾馆,成为游者摆脱重压、安放灵魂的理想休憩乐园。

  假如你有幸来都到这里,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采摘、冬可滑雪,临河而居,最好有一只黑色的阿拉斯加温顺地陪着。傍晚,走出窑洞来到河边,邀请几个挚友,亲手做一顿野炊的烤串,要几箱青岛的啤酒,一边吃,一边聊,近听烤串滋滋,远听流水潺潺,人生的悠闲,大抵如此。

  假如你有幸留下来观赏夜景,窑洞宾馆会让你体验远古生活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倘若是在清晨,想必是蝉的叫声惊醒住在窑洞里人的美梦,或者是百鸟齐鸣,赛歌的混乱叫醒熟睡的人,无论如何,你想赖床,那是不可能的,美丽的毛寺村已经向你张开了怀抱,你要随着第一声鸟鸣,梳洗清爽,大踏步地走进大山的深处……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