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沈艺秀丨山川作证(报告文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山 川 作 证

作者:沈艺秀

  一

  走进王昌寺有很多的未知,也有很多忐忑:不知道从哪儿开始采访?采访时和人家说些什么?会不会碰到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从哪儿入手写起?我不喜欢这种很客套,客套到冷冰冰的一问一答式的采访,我希望和他们像朋友那样毫无顾忌地聊天,在聊天中了解他们的生活,过去的,现在的。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一件大事,是中国的一件大事,乃至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试想,哪个国家能做到这一点?能让举国上下都脱贫、奔小康?哪个政党能做出这样伟大的举措?也只有共产党,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生为中国人而自豪。农村的生活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困中走出的农民有很多话要说。而我们这些写作者就得提起笔,写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

  我忐忑的原因是我能写好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去了,再说吧!

  和镇书记赵宇通了电话,他正好在县统办楼。听完我的意图,让我等着,他办完事和我一块去。

  赵宇,四十多岁,中等个,黝黑脸庞上,一道浓浓的剑眉,剑眉下一双睿智的眼睛。脸上时常挂着温和的微笑。

  县城很小,出进就那么几个人,一个照面都是熟人。每次见到赵宇,他都是匆匆忙忙地进出。今天坐他的车去固城。他是固城镇党委书记,固城那方土地留有他的足迹,留有他的汗水,也许还有他的眼泪,有他的规划、他的宏图、他思想的闪念。可能在他心里装的最多的不是那个长得很清丽的名字叫佟小霞的女人,也不是那个虎头虎脑的儿子,而是固城川这块土地上土尘尘的父老乡亲们生活质量如何提高、是固城河如何治理、是固城河两岸的土地如何发展、种植什么产业吧。

  一上车,他就和我说起了王昌寺村的情况。王昌寺近几年的发展:产业、异地搬迁、生态农谷,还有驻村工作队。

  我听着,还是没有一点头绪,先看看吧。看看固城这几年的变化。看完村容村貌、村民们的生活,或许就有了思路。

  车子到了塬畔,朝下俯瞰,满眼重重叠叠的绿。公路环绕在绿树间,车子在绿的汪洋中行驰,耳边飘过一两声鸟鸣,清脆婉转,溅落在车窗上,啾啾几声,入心、入肺,也只有这绿的世界里能溅落这么清脆的鸟鸣声。大片的玉米地,玉米已到膝盖处,生机盎然着,仿佛半大小子,莽莽撞撞一个劲地往上长,却又规规矩矩排列整齐,脸上挂着新奇的微笑看着路上的行人、车辆。

  玉米田边上一排树,袅娜飘舞,树下恰是固城河。固城河不大,碧波粼粼,小河两岸绿油油的青草,草丛中点缀着无数野花,绿树、青草、野花,使这条很不起眼的小河妖娆无比。

  这个季节走进固城川,满眼都是绿。这些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种绿相间分布,如波涛般起伏。淡绿、浅绿、翠绿、深绿、灰绿,再到墨绿。以固城河为中心,形成了绿色的漏斗,越往固城河,绿色越深。

  在一整片绿色的帷幔中间,赫然出现几块银白色的塑料大棚。这座座银白色把浓浓的绿撕裂开,却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倒使这道川生动起来,如身穿绿色套装的少妇,披着一块银白色的纱巾摇曳着妖娆的身姿,迈着袅娜的步子,迂回徘徊在固城山的山脚。

  固城川也正是有了这一幢幢银白色的塑料大棚,村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我来的目的主要是看这些大棚。

  一边听着赵宇的介绍,一边看着路边的风景。而我的脑子里却一直萦绕着十八年前的固城。

  二

  二〇〇二年,我到固城初中教学。在这条路上走了一年,那时这条路不怎么宽敞,石子路,每天一趟客车,客车破旧,一走起来,哐哐当当,摇摇晃晃,如患严重哮喘病的老人,一路喘息。卷起的尘土从客车各个缝隙飞进来。车上下来,全身上下铺一层土,从固城川走进县城的人,一搭眼就是乡里人,就让人鼻孔朝上,眼睛向下地斜视,强烈的自卑使人不由得缩头弯腰,目光闪烁,人性中的贼性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我就有这种抑制不住的自卑心理,好像作为一名固城人,一名固城中学的老师是低人一等的一件事。

  初到固城,是年关刚过,一切都是冷冰冰的,这个冷冰冰不光是季节的冷,还有我看在眼里的一切。山大沟深,山上光秃秃的,看不见一点活色,褐色山体崚嶒裸露,偶尔看见一棵树,孤零零地支在巨大山体上,让人感觉到被抛弃者的悲凉。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双木才成林,一大片的林子才能成为“森” ,一棵树,在这么大的山上出现,难以成气候。

  如果不是来这儿工作,我还不知道大山深处有这么一块地方,还不知道有这么一群土尘尘的人,这些人要吃、要喝,要生活,就得要生活必需品——燃料。看这满山光秃秃的,哪有燃料?他们,冬天如何取暖?

  这是一块被遗弃的地方,这是一群被遗弃的人。

  有人吗?一路上很少看见人家。也看不见牛羊牲畜,甚至连鸡鸣狗吠声都听不见,晚上,更是看不见灯光。很多晚上,我走出校门,徘徊在黑漆漆的石子路上,就是想看见一两盏灯光,想证明一下这个地方不是一座孤城,是有人在大山深处呼吸、说笑、咳嗽、吐痰。我不相信这一条石子路上除了学校之外看不见灯光。但每次出行,都失望归来。没有,看不见一丁点的灯光,也听不到人们说话声、咳嗽声。

  可每次坐车,那些脚边放着装得疙瘩蛋蛋蛇皮口袋,站在路边招手挡车的人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我问我的学生,问他们从哪个村子来的?他们说:

  我是董家寺的!

  我是王昌寺的!

  我是固城村的!

  原来,他们都有来处!每天放学都有去处!

  那你们都住在哪儿?

  家里啊!对于我的问话,他们都觉得很奇怪。感觉我这个老师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

  我是说,你们的家都安在什么地方?我每次来回没有看见一户人家,晚上出去也看不见一点灯光。

  哦——我们的家在山上。在半山腰。从深沟里进去还是在山上。

  晚上看不见灯光,那是我们怕费电,电费很贵的。

  山上?吃水方便吗?

  我们在固城河里抬,早上早早起来,先给水缸里抬满水,然后才上学。

  我盯着他们看,一大早的,有的脸红扑扑的,有的头发湿漉漉的,像经过了长途跋涉。

  水啊,一切都缘于水。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就让我的学生瞬间变成大人。

  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干旱,还经常下雨。祖祖辈辈生活在固城川的人却最怕下雨。特别是每年汛期来临时接连几天的大暴雨。雨下得猛,急遽,平原上的水就铺天盖地泼洒下来,形成河流一样的山水。这股股汇聚而成的山水如脱缰野马,居高临下,一路奔驰,全然不顾这片三百零三点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二点五六万亩的耕地,近一万多人遭受水灾折磨的痛苦,大摇大摆地从捶胸顿足伤心落泪的人身边径自流走,狂妄孤傲。

  视水如生命的固城川农民,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山水,怎能不满含幽怨与哀叹?这幽怨何其之深?哀叹又何其之重!山水所到之处,金灿灿的麦子倒了,清凌凌的玉米倒了,都软弱无力地躺在烂泥里;猪栏垮了、鸡棚塌了、狗窝也冲得七零八落;浑然一体的山被切割开了,村子里的土路被切割开了。到处崩塌得千沟万壑满目疮痍。

  固城,一方水土难养这一方人。每到这个季节,固城川无路可走,到处都是烂泥。别处很少看见的高筒雨靴在这儿随处可见,有的学生早上穿上高筒雨靴,就得扑通扑通一整天。

  有一句话:“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一个边,董志塬一个边不如固城烂泥河滩。”相传一个外乡人一路逃难,在八百里秦川,没有讨到一口粮,还被人家的狗追赶好远,最后走到董志塬的边上,董志塬也穷啊,也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但是董志塬的人没有放狗咬他,只给了他一口水喝。灌满水的外乡人来到了固城烂泥河滩,这儿的人不但没有赶他走,还拿出了玉米面馍,让他逃难的生涯中尝到了粮食的香甜。于是就发出了这么一句感慨。他感慨的主要意思我们归结为固城川的人是憨厚朴实的。岂不知“烂泥河滩”成了憨厚朴实的固城人的一块心病,他们最怕每年暴雨来临之时。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两个营阵:富有的和贫穷的。人类就开始了反饥饿反贫困的战争,反贫困是国际性的难题。饥饿本身就是贫困最直接的表现,反映在现实层面上,就是人们对粮食的重视。

  固城人穷,大多是山地、坡地,种子撒下去,大风一吹,根本就站不住脚,再加上山水冲击,人们忙忙碌碌,在汗水、泥水、泪水的浸泡中,盼了一年,到头来还是填不饱肚子。就想开更多的荒地种植粮食,广种却薄收。又想开垦。这样一直开垦,就造成水土流失。越穷越开荒,越开水土流失越严重,水土流失越严重,就越穷。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固城川夹道南北两溜山裸露出黄土的本质,似伤疤。这是个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不但固城川,整个合水县乃至于整个庆阳地区、整个黄土高原都是这样。

  思绪拉回来,我们已经到了董家寺村部,赵宇在这儿有工作。一进入工作,赵宇脸上那温和的微笑一扫而光,马上冷峻起来,那双浓眉剑目也变得黝黑深邃起来。

  告别了赵宇以后,我开始了我的王昌寺之行。但是我的脑子里还一直转悠着十八年前固城中学我的那一批学生,除了我知道的几个在县城各个单位上班外,大多数人都去了哪里?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还是走出了这片土地,出去打工了?

  二〇〇三年后季我离开了固城中学。在这十八年里我很少去固城,偶尔坐车经过,看见固城川没有了当年的光秃、荒凉、到处土尘弥漫的景象。山润了、水绿了,路边的人家多了起来,人也鲜亮了起来。后来竟然看见沿路房屋一幢接一幢,这让我吃惊异常,也感慨异常。

  三

  黄土高原上到处黄色裸露,如黄色伤痕。这些黄色伤痕正是人类的贫困、愚昧、贪婪、自私、急功近利所导致的。不管是人们有意或者无意的破坏,生态终究是失去了平衡。面对生态失衡,我们除了挽救还能做什么?拯救自然,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那么怎样挽救呢?

  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存状态的窘迫,有良知人都在深深地思考。黄土地上,人和土、山和地、天和地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地在山上,人在地里,人离不开土地,土地离不开山,山离不开天,怎样才能让天上的雨水留在山上?留在地上?

  在山上种上草和树,就能保住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是中国农民在千禧之年听到的最大福音。二〇〇二年合水县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遭受严重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人看到了希望,满怀信心地投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退耕还林中。很多农民退耕后,耕地面积减少,人们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不再为吃饭发愁。

  耕地减少,人们的空闲时间就多了。于是一大批人就把家、把孩子、把土地扔给了老人和女人,就涌向了城市,加入农民工的大潮。

  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钢筋水泥、就是搅拌机、就是车和人。农村里涌进城市的农民工用自己的血汗浇筑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楼宇,自己却很难成为城市人,常常为吃不饱饭发愁,一顿饭两个馍,放冷放干放硬了再吃,这样才能耐饥饿。

  创业时的艰难四十九岁的姬志军深有体会。他说:“小的时候住山上,走的是土路,一下雨就没路可走了,吃水要到山脚担,担一趟水,半天时间就没有了。家里没有烧的柴禾,放牛时捎带砍柴,也砍不了多少。冬天冷,没啥烧炕,人们都快把山上的草皮铲光了。日子过得太苦,就不喜欢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就不想在这儿待,一直想着去外面闯荡。外面的钱也不好挣。”说到这儿,他停了一下,似在回味那段艰辛的日子。“外面的日子也很艰难。啥活都干,啥苦都吃,啥气都受。一年到头手里还是没有几个钱。还是不能让老人和娃娃过上好日子。”

  像姬志军这样走出去的人,还是有冲头、有志气的人,至少他们还知道奔波,还知道挣扎着把日子往前推。好多人守着几亩地,过着一种饿不死的日子,有的人日子是越过越穷,孩子上学、老人生病,常常捉襟见肘,叫天不灵,呼地不应。

  王昌寺村尤为严重。 六十八岁的高得功按说年龄不算太大,但是老伴常年有病,儿子四十岁了还没结婚,还在外面打工,一说起这些,高得功不住地唏嘘叹息;七十六岁的杨立洲的老伴邓巧莲脑梗、心梗、抑郁、冠心病,儿媳去世,留下两个孙女;习明礼儿子上山干活摔断了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本经镇政府、村委会都看在眼里,他们跑断了腿,上下协调,像当年领着大家堵山水一样,堵住了这边,那边水溢了,补了这个窟窿,那个窟窿又烂了,面对这一个个赤贫窘迫的家庭,他们无法保持缄默。固城镇政府、王昌寺村两委的人彻夜难眠,群众哀求的、绝望的眼光刺伤了他们的心。他们暂时可以自己掏腰包解燃眉之急,长此以往呢?他们怕了,他们不是怕群众走不出贫困,而是怕贫困中的群众失去活下去的信心。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不思变,因穷丧志。

  怎样才能改变农村现状呢?怎样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呢?

  早在一九九八年,固城乡党委就确定了“水田路居首,瓜果畜并重,粮食财同步,建教扶共举”的发展思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人们解决了温饱,但是距离致富奔小康却还很远。

  路该怎么走?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句子。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劳动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如影随形。沧桑巨变,勤劳朴实的王昌寺人虽历经奋斗,却始终没有在整体上摆脱贫困。

  四

  精准扶贫的春风化解了农民脸上浓浓的愁苦和深深的积怨,更化解了村干部心中的焦虑。

  二〇一四年,王昌寺村被确定为贫困村。虽然村子里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但是说明叫响被人公认为贫困村,村干部们心里或多或少有点不舒服,就如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烂包,那是家长的事。王昌寺村这么多人还解决不了温饱,那就是村干部的事。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落在镇、村干部身上。想到政策,村干部的眼睛亮了,看到现实,村干部的眼睛又暗了。又一想,“精准扶贫”。“扶贫”,只要真正是贫困户,国家帮扶。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他们要做的就是确定贫困户。

  王昌寺村村部的灯亮了几个彻夜。争吵、讨论,再争吵、再讨论,中央、省、市、县各类文件摆在案头,每户村民的实际情况也摆在桌子上,陈述、对比,自己拿不准的,请来镇党委书记赵宇、镇长杨超、全村的党员,大家聚在一块集思广益,力求做到精准。

  王昌寺人感觉要出天大的事了。但是这个天大的事一点也让他们感觉不到害怕,相反莫名地有一股浓浓的温暖包裹着他们。他们等着,期盼着,盼着村部亮了几个晚上的灯光灭掉。当那些顶着黑眼圈的人走出村部大门时,人们发现,好多人成了“贫困户”,而他们的生活确确实实很贫困。王昌寺村全村五个村民小组四百五十六户二千〇七十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百七十四户七百五十三人。这些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国家重点扶持?怎么扶持?给钱?给米面油?种地的时候,送化肥?送地膜?这种无偿提供生活资源,竟然使一些困难户越接济越懒惰,越懒惰越安于现状,越安于现状越贫困。宁愿贫困,不愿吃苦;不愿吃苦,就要受穷。不干活,静静躺下等着,就有人送吃的,这样的日子不是很舒服吗?这是一个让人颇为无奈的怪圈。这样的扶贫却让人没有了志气,甘愿睡在床上,等着干部们送吃的,甘愿做一个蛆虫,受人白眼。这不是扶贫的初衷,意识到这一点,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又一次碰头,分析现状:全村没有主导产业,农业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群众思想观念保守。得出结论:扶贫先扶志,治穷要治愚。

  贫困人口,得先挺起你们的脊梁!

  又一番的思想工作开始了!这一次他们去的是不思进取的懒汉人家,去的是生活窘困到极致,失斗志的人家。

  几年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全村面貌大大改变、发展速度也加快了,但村集体依然没有收入,仍是一个“空壳子”。如何改变“空壳子”的现状?如何领着这七百五十三人致富走上小康?

  站在王昌寺村部前的广场上,我的目光来回穿梭,想极力寻找流淌在岁月里的记忆。关于固城镇党委,关于王昌寺村两委,关于王昌寺村驻村工作队,关于赵宇,关于徐小鹏、关于王大勇、关于杨平洲,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王昌寺村山高坡陡,耕地全在山坡上,作物产量低,生活在黄土高原褶皱里的人,做梦也不可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走出贫困,更不会想到,他们会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以坡改梯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命运,也是这个地方所有人的命运。

  二〇一六年,合水县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把以坡改梯作为重点的土地整理项目。几十台推土机、装载机一下子开进了固城镇王昌寺村,经过持续紧张的作业,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得以实现。村子里的旧庄废院、陡坡埂畔,这些以前立地条件差,机械无法耕种的撂荒地,变成了规整的口粮田。以坡改梯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原有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面积,也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把地推平整了,保水保墒,就可以进行机械耕作了。”固城乡王昌寺村党支部书记杨立东说。

  五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民可以成股东?看到中央、甘肃省的文件,固城镇党委书记赵宇的心活了,镇长杨超的心活了,副书记徐小鹏的心活了,杨平洲的心也活了。二〇一七年,赵宇派镇村干部赴贵州考察学习,回来后他们认真地对比两地的基础现状,认为贵州六盘水的“三变”模式切实可行。他们共同想了了王昌寺的那些撂荒地。

  最近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一些山地没人耕种,逐渐成为撂荒地。是不是在这些地上想想办法?赵宇、徐小鹏来到了村委会。赵宇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等方面作了部署安排。然后和大家经过一番讨论,不过这次讨论不像两年前的讨论那么沉闷,这次比较轻松,大家主要在一起算了一笔账。

  “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人工、肥料的投入,一亩地下来一年最多收入500多元钱,实在不划算。那如果在这些地里种上别的呢?”

  “别的?别的什么?我们这儿能种什么?”

  “种苹果树吗?这几年我们这儿不是没有苹果树,情况不是很乐观。再说全县各乡都有苹果树,苹果的品格销路,我们都比不上何家畔,何家畔现在的苹果已经形成规模,我们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能行吗?”说的人提出了自己的顾虑。这是事实。

  “菜?菜!蔬菜大棚!”几乎异口同声,大家都想到了这个产业。这是可以发展的路子,但是种什么菜?该怎么种菜?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是不行的:种植上,农民的科学技术、优良品种跟不上,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影响菜品的提高;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在鲜菜的存放,后期销售有很多困难。这诸多的困难摆在村干部眼前,如何解决?要种菜就得大规模种植,不能再单打独斗。得让村民们一起种植,得把撂荒的土地收回来。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自愿让出土地?土地荒在那儿,就是不种,也是自己的,饿惯了的农民,只要一想到自己还有几亩土地,心里就踏实,现在要回收他们的土地集体种菜,他们愿意吗?又一顶愁帽子扣在村干部们的头上。

  杨平洲,五十四岁,在王昌寺任村干部二十四年,以前一直是村主任,当村支书三年。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王昌寺,他的感情、血性、甚至生命都融入这里的泥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砖一瓦,他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站在这片泥土上,他常常反思、追忆、叩问,从灵魂深处,他都想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得幸福美满。说起王昌寺以前的贫困,他有些激动,群众生活不好,他就把责任归结在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全村的人富起来。现在,他看见了希望,他怎能不争取?

  在所有的工作中,人的思想工作最难做,群众对“三变”不理解、不认可更不支持,固城镇包村干部徐小鹏和王昌寺村村干部,还有驻村工作队采取“算账对比”的方法,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说利弊。并专门召集老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人梳理意见,通过多次走访沟通,群众的观念转变了。

  思想工作做通了,一切事都好办了。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引进项目,如何多元创收?

  六

  江苏省南通市人马善光找上门来。这可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

  马善光是南通广蔬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长期从事大棚蔬菜种植、销售;农产品新品种研发、销售工作。他一直想把事业做大做强,大西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这是书上的话,但是书上的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有他的科学依据。马善光就把眼光转向大西北。二〇一六年,他来到固城川,就被王昌寺村这块“风水宝地”打动了,“王昌寺村川地连片,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发展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时他就蠢蠢欲动想在这儿发展。但那些土地都是农户的,各家分散经营,有的成了撂荒地。地,就是荒着,那也是“我的”!

  固城镇实行“三变”改革的消息传来,他就以很快的速度来到王昌寺村,找到村委会。和村委会商量成立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千亩蔬菜基地。

  王昌寺村委会整合项目资金一千二百七十七万元,新建连栋钢架大棚二百亩,新打深水井三眼,建成晾晒池三座,修建各类闸阀井五十一个,完成高原夏菜地块喷滴灌管线铺设,新修砂石路二点五公里,硬化了连栋大棚排水边沟,建成了千亩高原夏菜种植示范区,全年可种植高原夏菜二千亩。

  同样看中王昌寺村这块土地的还有合水县本地人文天成。他做了多年园林绿化生意。

  经过多次对接,王昌寺村依托“331+”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为了使“331+”产业扶贫模式惠及更多贫困户,王昌寺村根据“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为贫困户量身制定了不同的产业发展计划。

  他们首先对全村的川地、撂荒地、荒山等进行确权颁证,造册登记。将村里的二千六百八十亩荒地和二十二户村民的一百六十亩撂荒地流转给文天成驿臻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这些荒地和撂荒地,镇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一千二百四十八万元,新修砂石路十一公里、漫水桥二座,水泥硬化道路二公里,新建提灌站三处。

  驿臻合作社建起了生态农谷,设有设施农业区、果蔬采摘区、苗木花卉繁育区、特禽养殖区、休闲养生区“五大区块”,建成标准化鱼塘五座,培育五千亩苗林示范点一处,新建花卉繁育基地一处,培育金丝皇菊、金鸡红羚等四十多种菊花一百二十多万株。

  镇、村、驻村工作队联合两个投资人,根据土地性质确定入股比例和固定分红资金,由合作社统一调配,让土地成为“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纽带,并将全村划分为高原夏菜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有机苹果种植区三大产业区块。

  王昌寺全村的二百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到合作社中。

  荒地每年五万元,撂荒地每亩每年五十元、每隔三年增加五十元,作为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固定收入。同时,王昌寺村与两个投资人达成协议:双方签订二十年合同,优先安排王昌寺村村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

  马善光和文天成的到来无疑是给王昌寺这潭静水里投了一枚石子,荡起了一圈圈涟漪。

  王昌寺这盘棋活了!

  王昌寺村有生气了!

  王昌寺村蓬勃起来了!

  王昌寺村也热闹起来了!

  三年不到的时间里,王昌寺村建了九个合作社。各类合作社不仅架起了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也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平台: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来指导和引导农民,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减少他们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上去,并得到政府发布的准确可靠消息。

  一个个农业合作社,将农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共同牵手迈向广阔的舞台。

  圣雄甘地说过:“作为人类,我们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能够改造世界,还不如说是我们能够改造自己。”王昌寺村人通过精准扶贫,认识了我们的国家,认识了我们的党,王昌寺人学会了感恩,心怀感恩的人有着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感恩的同时,王昌寺人也在改造自己。

  早几年出去在外面闯荡的人回来了。

  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头,熙熙攘攘的人流,姬志军心中泛起阵阵痛楚和伤感,哪里是我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他所有的思绪都飘落在风中。

  ——那个下雨天没办法走路的烂泥滩,那个坡地多,粮食产量很低的地方,那里,才真正是自己的家。

  回家!

  回到家的姬志军就在王昌寺村办了养猪场。日子就这样慢慢好起来。自己日子过好了,就想着带动村子里的人一起养,大家共同富裕。像杨永军一样。

  杨永军,五十四岁,残疾人。我去的时候,他正在猪场喂猪。听到有人找,他笑呵呵地走出来。走路一瘸一拐,但一点也不显拖沓缓慢,很利落。他洗了手,把我们让进房子里。

  他说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喜欢折腾。早些年,一直为填饱肚子努力。他干过很多事:收废旧、买钢磨机推磨、做生意,都不成功,二〇〇八年开始养猪。那时是小规模养,二〇一六年开始大规模养。那时没钱,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扶持了五万元。

  “那五万元让我有了底气,也有了信心。现在养猪有了经验,带动了村子九户人养猪,被带动的几家人都初具规模。”

  “有时候有的养猪专业户为一些小细节的问题,电话打过来,不管多迟、多忙,他都把家里的事丢开,跑去指导。连养猪的饲料、以后的销路都是他联系。”他妻子插话。

  “能帮点就帮点吧。家家都不容易,有的根本就赔不起。我开始养猪的时候,要不是那个无息款,我还走不到今天呢。我这样做主要是让村子里的人少走弯路。其实一家富了不算富,真正的富,是大家一起富,那样才好呢。”

  如果说国家扶贫资金那五万元的无息款是杨永军创业的第一桶金,那么,这让他从心底深处感激党的扶贫政策,这更让他学会了感恩。相信他会领着养猪专业户走得很远!

  七

  民心为碑,山川作证。贫困曾经怎样吞噬我们的肌体,毁灭我们的尊严,怎样逼迫我们走上了破坏之路。今天,这一页历史永远翻过去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王昌寺村从此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云淡风轻中让我们一起走进走进王昌寺村,苹果树林青葱葳蕤,果农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苹果产业曾经是王昌寺人增加收入的“铁杆庄稼”。栽果树的人家,少则一二亩多则六七亩,但是,种植果树的人家缺少技术,不注重果园管理,相互间各自为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果园面临着经营不下去的命运。

  长期经营果树的邓玉海不死心,他一直存在这样一个心愿,那就是让王昌寺村到了秋天,苹果飘香。

  村委会也不想让这个曾经给王昌寺村带来希望的产业早早夭折,况且,很多家的土地里都已经栽了果树,总不能把这些才挂果几年的果树连根拔掉吧。对于初次给他们带来希望的产业,人们都有着怀旧心理,也有着感恩的心理。是果树,使他们从“鸡屁股银行”解脱出来;是果树,使孩子上学不再为学费发愁、老人不再为医药费煎熬。一切都因为果树啊!果树在一代人的记忆里留下的是温暖、是希望。生活在烂泥滩中的王昌寺人能割舍了这份温暖吗?

  收成不好,肯定有原因,销路?技术?好像这两样都占着。认清了原因,那还等什么?合水县政府作为每一个乡镇的坚强后盾,大力支持固城镇修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开始了。挖土机、碾路机、铺路机轰轰隆隆开进了这道川。大路、小路、田间地头的路,村村通,户户通。

  现在大型机械轻松进来,还修建了灌溉用的水渠,浇果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村委出钱邀请市县果树专家,理论授课、现场培训,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培训,每年平均举办果园管理培训班四期三百多人次。“三变”改革以来,王昌寺村整合资源、盘活资金,大力实施老果园标准化提升改造,积极谋划成立果业合作社,努力让苹果产业焕发了“第二春”。曾经一度愁眉苦脸的果农,现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合水县盛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自动喷灌“嘶嘶”地喷洒着,水雾散落在星罗棋布的碧绿菜地里,远处一排排整齐的连栋钢架大棚蔚为壮观。一大早,马善光挨个查看各个大棚里蔬菜的长势,边看边和技术员商讨蔬菜施肥的水肥比例。

  看见走进来的我们,马善光走过来,介绍说:“这二百亩的连栋大棚种的都是娃娃菜,最近这段时间娃娃菜行情较好,每亩的产值都在一万元左右,仅这一茬就能收入二百多万元,就这还没有算露地蔬菜。”马善光对今年的收入很乐观,预计全年下来能收入五百多万元。

  应该说,马善光是非常满意的,是他发现了王昌寺这片土地,是他把资金带给了王昌寺,给王昌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王昌寺成就了他,使他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纯天然蔬菜的研发,真正地把纯天然蔬菜的种植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王昌寺村村支书杨平洲说:“村上将整合部分涉农项目,为合作社筹建一座六百平方米的蔬菜保鲜库,以解决蔬菜储藏难、运输难问题,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保鲜库还可解决一百人的就业,保鲜库也将以资产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仅盛强蔬菜农民合作社每亩每年支付群众土地流转费六百元,每隔三年每亩增加一百元,户均可分红三千三百六十元。同时,村上每亩另外收取管理费五十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收入十点二五万元。

  同样高兴的还有文天成。生态农谷项目现在还处于前期投资阶段,按说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谁也说不准,但文天成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生态农谷主要以销售花卉为主,今年预计可销售十万盆菊花,能收入二百多万元,维持生态农谷正常运转不成问题。再过一年,农谷的各个区块建设完成,年收入上千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王昌寺村发展到今天,有地缘的优势,有人为的努力,还有机遇的垂青。徐小鹏是王昌寺村的包村干部,他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他们在王昌寺村村部和村委会的干部们熬着。为了王昌寺的发展,徐小鹏没有给自己留下退路,他也不想给自己留退路。他像一个上紧发条的闹钟,时时提醒和鞭策着自己。从生态农谷的招商引资到开工建设他都参与其中。

  他说:“我们把生态综合治理、富民产业培育和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突出‘三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借助自然资源禀赋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以荒山宜林地等资源入股企业,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企业开发建设,群众最终参与分红。”

  王昌寺村村主任刘兰红说:“生态农谷流转山地一万〇二百亩,每年向村集体支付流转费五万元,每亩向农民支付五十元,每隔三年每亩增加五十元。今年,村里还计划将鱼塘、窑洞宾馆、智能温室等资产入股企业,按照占股比例和收益情况进行分红。”

  苹果、蔬菜、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撑起了王昌寺村的集体经济。杨平洲认为:“集体经济壮大了,村上有钱了,村里的发展就会有更多底气。”

  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那么王昌寺人做到这一点了吗?让我们回头看看吧。

  杨平洲说:“我们村积极推进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劳务用工方面,合作社和生态农谷优先安排失地农民,从四月份开始,两家企业每天用工量在一百一十人左右,群众劳务收入年均在五千元以上,实现了群众挣钱有门路。村民们不出远门,同样能和城里人一样拿工资。一笔账,让村民们安安心心地在家门口打工。村里还在文化广场上安装了LED显示屏,定时播放新闻和广场舞教程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前是‘无钱办事’,现在‘有钱活用’,我们说话办事也有了底气,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仅是一个村支书的讲话,是全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昌寺村村民朱海燕将家里的五亩土地流转给驿臻合作社。农闲时节,除了照料双目失明的公公之外,还在村里的盛强合作社打零工。“一个月至少也能挣一千元,多了能挣两千多元哩!还领到了村里的四百元分红,加上三千元土地流转费,日子明显好过了。家也顾了,钱也挣了,还学到了技术,过几年我打算自己承包大棚种蔬菜。”她坚信,种大棚蔬菜可以让这个小家庭摆脱贫困走上富足。

  “我把自家的几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四季都在合作社干活,每天有一百块的工资,带孙子读书、挣钱两不误。”在盛强蔬菜合作社务工的杨占涛说,自己也算在家门口有了一份务工收入。

  四十二岁的赵军峰,以前一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东奔西跑,收入也不高,去年他把自家全部耕地流转给盛强蔬菜合作社,现在他和妻子都在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除了打工收入还可享受股份分红。“以前出去打零工,在外吃住开销大,一年下来也就收入七八千元。如今,在村里的合作社和生态农谷打工,我们两口子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

  李娟娟,三十三岁,全家五口人,丈夫在外打零工,公婆年迈,无劳动能力,患有慢性病,常年依靠吃药控制病情。为了照顾老人,李娟娟选择了家门口务工。“打工的地方离家只有一公里左右,农闲的时候去上班,一天收入一百元,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李娟娟笑着说,在家门口打工,最主要的是能照顾年迈的公婆和两岁的孩子。

  “农民变股东,坐着都有钱,我对合作社发展产业充满了信心。”拿到分红后,贫困户杨立成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王昌寺村的人生活好了,脸色润了,腰板也挺直了。

  九

  一年一度秋风劲,一岁一季一枯荣。

  王昌寺的山头绿了,蔬菜大棚、日光温室、生态农谷、暖棚养猪、奶山羊养殖基地。

  原先没路可走愁煞人的王昌寺村整个儿“天翻地覆”。王昌寺村的人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样天还没黑,就蜷缩在自己家里不出门;再也不是连头都不敢抬,眼睛不敢正视的人了;再也不担心进了县城一抖擞,浑身往下淌土渣渣,引来众多嫌弃的目光;再也不为了几担水苦苦地往山上攀登了;再也不用穿上高筒雨靴扑通扑通一天,回家后才发现一双脚皱皱巴巴,惨白异常。

  长出一口气的王昌寺村的村民们,开始注重身边的一切,首先他们清理了淤塞的河道,然后发现秋收后地边的杂草堆、沟渠和树枝上随处可见废旧地膜,怎么看起来是那么的碍眼?影响村容村貌不说,更主要的是污染了环境。

  恰在这时,合水县县委、县政府把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作为建设美丽家园的重大民生工程,并且与县内振海塑业衔接,出台了农业废旧物资回收相关政策,既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污染,又通过回收置换的方式减少农民的支出。搭乘这缕春风,王昌寺人不但让路边的沟壕里、行道树下、河道边上清洁一片,还在房前屋后栽满了月季、牡丹、芍药、凤仙、蒿子梅、金盏菊……

  街道净了,庭院也净了,家里的摆设也归置整齐了。王昌寺人的眼光更远更开阔了。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他们时时刻刻注重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七十岁的老党员杨占祥第一个跑到正气银行兑换“正气商品”,他高兴地说:“我被评为优秀党员,奖励了三十分‘正气分’,我用这三十分到‘正气银行’兑换了两瓶一点五升装的洗洁精。”

  从扶贫车间下班的“好媳妇”陈晓社拿着“正气存折”到“正气银行”用二十分“正气币”兑换了一提卫生纸和一瓶洗衣液,陈晓社长年伺候瘫痪婆婆,被村民称赞,被村委会评为“好媳妇”,同时她在孝敬老人、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等方面都有加分。在陈晓社眼里,这些加分项本来就是应该做的分内事,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做好份内的事情还有积分奖励,这是谁也想不到的事。

  正气银行是王昌寺村委会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经过四处走访,在“爱心超市”的启发下,借鉴银行运作模式,将平日里村民的“正能量”行为进行评分,评得的积分以“正气币”的形式储存,并通过兑换日常用品的方式进行兑付,以奖励村民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

  “正气银行”里的陈设和乡村普通超市相似,摆满了洗衣液、洗洁精、毛巾、水杯以及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但这些日常用品都不能用钱购买,每件商品贴上了一分、五分、八分、十五分等不同的分值,只有用“正气币”才能兑换,一分“正气币”相当于一分“正气分”,价值一元钱。

  每户村民的“正气存折”都有五十分的基础分,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内生动力、配合工作五个方面作风良好的将给予积分奖励,如果这五个方面做得不好的则扣去相应的分值。如家庭成员举行婚礼,参加集体婚礼的奖励十分,若大操大办则扣去十分;每年被有关部门评为“好媳妇”“好婆婆”“脱贫标兵”等荣誉称号的奖励十分,若被相关部门加入失信黑名单的按次扣除二十分。

  “正气积分”每月统计两次,上不封顶,但积分低于四十分就要提出警告,低于三十分将被列入黑名单。“若出现积分下降的情况,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将采取上门走访、谈心,用身边的先进事例开展帮扶教育。”王昌寺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大勇说。

  “正气银行”开办以来,王昌寺村村容村貌美了,邻里互助多了,矛盾纠纷少了。行善举、献爱心在王昌寺村蔚然成风。

  杨平洲说:“随着正能量的不断弘扬和传递,正气银行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同时为补齐正气银行不能用货币交易的短板,村委会将利用集体资金开办超市,超市的盈利将全部投入正气银行,让正气银行有更丰富的日常用品供村民兑换。”

  王昌寺村还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成立五支志愿服务队,弘扬志愿精神,助推乡风文明。以“最美家族”评选为载体,培树了王昌寺村齐氏家族,成立家族理事会,挖掘整理家规家训,推动家风馆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全镇达到同步推进、同频共振的效果。通过三大载体的创建,达到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又扶志的目的。

  赵宇说:“存储的是正能量,兑换的是精气神,积累的是好习惯,弘扬的是新风尚。”

  说起正气银行,我们不得不说起王昌寺村驻村工作队,说起驻村工作队,就得说起王大勇、侯立强、王红梅。他们就是驻村工作队成员。正气银行就是在他们多次协商后建起来的,他们不光办了正气银行,还在王昌寺村部办了“爱心理发屋”“红梅广场舞”“留守儿童之家”。

  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大勇和副队长侯立强引资建立村部、村部前的文化广场、村部门前大路上的太阳能路灯。茶余饭后乡亲们来到文化广场娱乐、话闲、跳广场舞,把个寂寞的山村折腾得红红火火。若逢大事,文化广场更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看着自己搭起的大舞台,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干部都是乐滋滋的,人生的得意和失意,幸福和不幸都不足挂齿,只有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才算满足。

  如今,在固城镇,新民居盖得最漂亮的是王昌寺村;农户分红最多的是王昌寺村;铺路修道架桥力度最大的是王昌寺村;崇尚文明、移风易俗的是王昌寺村;建立村规民约的还是王昌寺村。昔日闭塞落后、贫困愚昧的王昌寺村,在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依托产业扶持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集现代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一跃成为这道川的小康示范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村心民富的繁荣景象。

  十

  走在宽敞洁净的马路上,看到沿路的规模种植和精心侍弄土地的人;走过一个又一个田间地头,那浩瀚的高原夏菜基地,绿海一样;走在老年幸福院里,鳏寡老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漫步王昌寺村的窑洞宾馆、标准化鱼塘、智能温室。这里,农民收获着喜悦与梦想。

  在向大地凝眸的瞬间,我突然明白,这一方逐渐走向成熟的热土,正翻滚着热腾腾的巨浪。我也明白,王昌寺村的变革扬帆起航了!

  走出王昌寺村,从县城到固城镇有一段路正在抢修,固城镇党委书记赵宇和镇长杨超一起站在路边指挥着。

  睿智、深邃、冷静,个头不高,站在他面前,你无法探究赵宇的内心世界。可一旦打开话匣子,他思维敏捷,纵横捭阖,却是另一番景象,或许这才是真正思考者的精神世界。

  他说:“王昌寺村的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就要种植高原夏菜,而这高原夏菜是百分之百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要走出一条走适合自己的特色产业之路;要多建几个扶贫车间,让更多的人在家门口工作领工资。我们要把固城镇发展成集约化、科技化、现代化的新型农村,要让农户生活在菜园、果园、花园中。为后面的乡村振兴做铺垫。”

  回头看着绿汪汪的固城川,在灿烂的太阳下,柏油马路折射得似一道银带蜿蜒逶迤进入子午岭深处。赵书记和杨乡长他们还在路边指挥着。

  有着这么睿智的领导方阵,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王昌寺村的人不安居乐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满怀信心引吭高歌!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