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吴东正丨“真旺”旺在乡民间(报告文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真旺”旺在乡民间

作者:吴东正

  一

  2020年6月初,陇东大地依旧处于持续干旱的尴尬境地。特别是素来缺水少雨的北区环县,去年播种的冬小麦有相当一部分已在5月里的一场春寒侵袭下干枯死亡,才半尺高的玉米也在枯萎中急盼着老天降雨救命。这对于靠天吃饭的种植农户来说,脱贫之路更是雪上加霜,颇具艰难。

  连日来的大风从更北方向刮来,一路呼呼掠过山头,也把耿湾乡四合原村陈原组塬头上“真旺养殖专业合作社”门前的铁皮牌照吹得咣咣作响。从正在扩建的合作社的养殖厂房钻出来,张真旺拍拍沾满衣服上的土,望着只刮风不下雨的朦胧天空,决定去几户他所帮带的贫困户社员家里看看。

  自然环境恶劣,家庭基础薄弱,经济产业空白,这在当地曾是许多年难以改变的局面。乡亲们总是苦于无脱贫主业,从而常常陷于无奈与等待状态,这样的生活境况和现状,从小土生土长于此的张真旺并不陌生。从1987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多年外出在各地打工,亲身经历了很多别人成功的创业实例。20年前,他就认为自己老家条件落后,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发展种植业效益低下,难以找到较好出路,于是,在不断借鉴经验和自己认识的逐步成熟下,为了尽早谋划可以在家乡的创业定向,他几经摸索考察后便把目光投向了养殖产业。

  2000年的时候,30岁的张真旺放弃一份高待遇的务工职业,专门进入宁夏一家绒山羊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他头脑聪慧,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养殖技术,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忙忙碌碌,勤勤恳恳,既为公司付出了辛劳努力,也提高了个人从事养殖产业的各项管护技能。在长达9年的苦苦学习和不断积累探索中,虽然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张真旺一边尽职尽责,一边从没放弃要回家乡创业的梦想。

  到2009年的时候,张真旺再次经过慎重考虑,又毅然辞去现有的为别人管理养殖产业的安逸工作,回到家乡自主创业,打算靠养羊致富。那时,四合原还是乡级设置,当地乡村尽管种植的庄稼收成不好,但乡亲们家家户户的养殖积极性却很高,并且每家每户都种植有大量的紫花苜蓿,完全能够作为饲草保障,这对于发展养殖业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看准项目,瞄准势头,张真旺就把理想付诸行动了。然而,万事开头难,创办养殖企业也并不是一件简单事。为了筹措资金,他几乎求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跑遍了多家银行,到处联系借贷业务,最终在许多好心人和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筹得了第一笔资金,拉砖运水建起了羊棚,购买了种羊、饲料和兽药,开始了艰辛创业。养殖厂创建伊始,主要以小尾寒羊、绒山羊、黑山羊养殖为主,以贩带养,以养扩繁。因为那时资金少投资小,新建的养殖厂内也仅有百十只羊,单凭自身发展形成不了规模化经营,张真旺又跑到一些也想从事养殖的贫困农户家和已经从事多年家庭小型养殖的乡邻中间游说,以他的养殖企业为龙头,带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殖产业,把大家的共同目标紧紧凝聚在一起,逐步建立了养殖、销售、预防、运送为统一整体的互助合作模式,从而推动全村养殖产业向着越来越好的步子迈进。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关系和受千百年来农业习俗浸染,半农半牧区的环县自古就有养殖传统,且在全国养殖区域都小有影响,因而发展羊产业养殖,颇受上下一致支持,也能获得更多农户积极参与。2010年,刚刚有了一点基础的张真旺又开始了再一次的养殖技术科学“攻坚”,他先后多次参加了市、县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并带头正式成立了“真旺富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算是办起了真正的实体企业。合作社初期建设占地25.2亩,总投资400万元,共吸纳社员51名,建有标准化棚圈6800平方米,青贮窖320平方米,办公区200平方米,羊只存栏达到了2800只,其中,以陶赛特、萨富克、德克赛尔等为主要品种的湖羊就有900多只。并配套建设了饲草料贮存加工、堆粪场以及办公室、消毒室、兽医防疫室等基础设施,成为全县首家标准化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

  回忆起当初创办养殖企业的艰辛,张真旺说:“人要干成一件事,就得有股子狠劲,自信心不足,再美好的梦想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泡影。”在本村养殖贫困农户的眼里,张真旺就是个“有闯劲的能人,他想闯就能闯成。”四合原村党支部书记张智广对张真旺走过的路可谓是了如指掌,对他在自己企业逐渐走向强大又带动更多贫困户致富更是赞不绝口,说他是个“能干事的强人,最主要的就是有一颗一心为大家的美好心灵。”

  二

  2013年以来,全国精准扶贫逐步被纳入建档立卡体系管理,联村帮户成为一种新的帮扶模式。尤其是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举国上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省、市、县各级都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了让国家级贫困县尽快摘帽,把老百姓从贫困线解救出来,过上富裕自足的美好生活,环县县委、县政府更是把肉羊产业作为推进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在全县范围给予大力扶持和推广。

  真旺富民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全县合作社中的佼佼者,负责人张真旺也积极响应全县发展肉羊产业的号召,带领合作社奋力实施户托社养型“331+”带贫增收项目,为更多没有劳力和技术的贫困农户开展“代养”服务,帮助他们依托养殖收入增加经济来源,尽快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同时,为分解合作社养殖厂的压力,把集中饲养变为分散饲养,进一步培养提升广大养殖农户的管护技能,确保对羊只的存活与育肥能够及时照料,他经过与带动农户们的多次协商,成功探索出了社托户养型的“投羊还斤”养殖新模式,进而带动更多贫困户转向养羊产业发展。

  按照张真旺的设计,合作社必须得发展壮大,养殖社员们也得必须实现脱贫致富,双方必须以羊为基础捆绑成一个整体。按照这个思路计划,他创建的“投羊还斤”社托户养模式,形成由合作社向贫困户每户投放10只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贫困户三年内以羔羊、育肥羊、“条子羊”等方式还清合作社投放种羊时的称重斤数。而合作社对偿还来的羊只经选育后,再提供给下一户继续养殖。这个方式能够变“输血”为“造血”,滚动发展,不断稳定扩大规模,为畅通销售奠定充足的羊源基础。

  解决了养殖难题,便要考虑农户的收益问题。张真旺提出,合作社投羊时要与贫困户签订养殖发展协议和收购协议,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贫困户除向合作社偿还投放的羊只外,其余繁殖羊只由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每斤0.5-1元的“保护价”收购,并对供羊数量较多的贫困户,由合作社给予一定的利益分红,充分保护和加大贫困户的养殖利益,提高大家的养殖积极性。合作社对回购的羊只经过标准化育肥后,再通过向长期合作建立有成熟关系的宁夏、内蒙、中盛等公司和屠宰渠道统一销售,赚取差价利润,这样便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单打独斗”和“卖羊难”的问题,也为合作社带来了基础性成本收入。

  张真旺清楚,四合原的乡邻们虽说已经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均能保障,但大家并没有多少积蓄,很多一心想把养羊当作脱贫主业借助这一产业致富的农户也面临着和他当初创业时同样缺资金的难题。于是,张真旺又一咬牙,承担起了更多的扶持措施。在与贫困户达成养殖意向和进入养殖过程中,“真旺”合作社便采取统一建棚、统一提供优质种羊、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草种植、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服务,为广大养殖农户彻底降低了养殖成本。2017年至今的两三年间,合作社通过世行贷款项目为数十户贫困户每户投资1万元建成了100平方米的标准化湖羊养殖棚圈,并且统一投放基础母羊不低于70斤、种公羊不低于90斤的中等膘情种羊,首先完全解决了贫困户因养殖资金短缺而养不起的困难。自然,为了使双方都能从中获益,担负起各自应有的责任,保障养殖产业稳定发展,张真旺规定,养殖贫困户需要无偿向合作社提供10亩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种植优质紫花苜蓿,为饲草供应提供坚强保障。张真旺说:“实际上,这项保障,也是为合作社和所有农户的共同保障,出发点便是为大家的考虑。”

  在与养殖贫困农户捆绑扶持、互助合作的几年间,深知贫困农户们发展不易的张真旺一刻也不敢放松,时刻尽心尽力,千方百计给予各项服务性保障措施。他借助政策性补贴手段,由合作社出面办理,还为投放给农户的每只基础母羊购买了保额1000元、保费60元的养殖保险,有效降低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进一步使贫困户在发展肉羊产业中心里有了踏实感。同时,合作社实行零费用防疫,无偿向贫困户传授品种改良、饲养育肥、饲草配方、疫病防治等技术,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养殖技能。为了带动更多农户靠近养殖产业和扩充增收渠道,合作社摸索并坚持着草畜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与农户签订种草订单,先后流转闲置土地10000亩用于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在牧草成熟后又以每吨不低于1000元的价格回收,再次带动更多群众发“草”财。近三年来,合作社仅大量收购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用于青贮和黄贮这一项举措,就为全村100多户农户提供收益300多万元,不但保障了养殖饲草供应,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资源,并且还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的循环高效利用,拓宽了更多群众增收渠道。

  时至今日,张真旺成功开创的“投羊还斤”社托户养模式,一直都是全县养殖企业效仿和学习的模板,而且得到了县上领导的多次肯定和表扬。在多次召开的全县产业扶贫大会上,张真旺的经验和做法多次得到了推广。张真旺介绍说:“投羊还斤社托户养模式因为对群众来说增收效果明显,所以也才深受贫困户的欢迎。只有大家都能从中收益,才说明这种养羊的路子是正确的,真旺,就要旺在乡民间,旺在大家的内心里,而不是旺我一个人。”

  三

  截止2020年5月中旬,“真旺”合作社已出栏养只640只,获得毛收入26.4万元,按张真旺的预计,今年年底还可出栏3000只以上,毛收入可达90万余元,合作社全年总净收益可以达到116万余元。在自身发展同时,张真旺并没忘记助推全村发展,他多次向村上就产业培育提想法、出主意、谋发展。在张真旺的建议下,四合原村坚持种草养羊同步走,逐步打造成了以产业扶贫推进草畜一体化发展的专业村,数百户群众跟着合作社从中受益,使全村经济建设依靠产业发展整体取得了一定成效。

  张真旺说,带动贫困户脱贫和整村致富是他加入“331+”肉羊产业互助合作扶贫模式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和“最大任务”,年已五十的他,在十多年里也是煞费苦心,没黑没明的忙碌奔波着。妻子、儿子等家人和他一道,也整天陪着两千多只羊,紧紧坚守着“真旺”的这一份“大家业”。在合作社的养殖棚内,张真旺的妻子卷起裤腿,拽着水管,正忙着清理棚圈卫生,她笑呵呵地说:“瞧我,现在就成了这些羊的保姆了。”

  贫困户带动难就难在思想转变上。在综合考量了场地条件、带动能力、市场风险、发展效益的基础后,张真旺先后带动无资金、无技术、无能力、有致富意愿的“三无一有”贫困户95户,采取“户托社养”模式,由合作社带着贫困户干、帮着贫困户赚,把风险降到最低,把效益放到最大。在选定带动贫困户过程中,他跟着乡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每到一户,就给贫困户讲政策、算收益、做宣传,苦口婆心,信誓旦旦,既作保证又讲保障,逐渐得到了贫困户的普遍认可和支持,许多贫困户在他的动员下,最后都顺利签订了带动合同。贫困户张文凡认真地说:“我搞养殖算起来也已经10来年了,但因家里缺少劳力,规模总是搞不上去,只能小打小闹,效益不好。后来我也与张真旺签订了合作带动合同,这得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我相信张真旺能够延续我的养羊梦,能带领我们实现脱贫致富。”

  贫困户确定了,但收益分配又让张真旺睡不着觉。张真旺说,让贫困户受益,早日脱贫,这是他加入县上制定的肉羊产业扶贫带动模式的初衷,这个梦,他得圆;这个决定,他得兑现。他算了一笔账,每只基础母羊按243天一个繁育周期、三年4.5胎计,一只湖羊基础母羊一个繁育周期的成本是596元,一年的净利润是1250.9元,养殖10只湖羊基础母羊收入就可上万元。政府按贫困户意愿为每个养殖户提供有3万元3年期的贴息贷款和2万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如果一并折股量化到合作社,合作社就按“20只怀孕湖羊基础母羊+1只种公羊”组合代购代养,贫困户不用直接出资,不用出力,只以10亩交通便利且能机械化作业的梯田入股,并向合作社按照市场价交售入股耕地所产的全部饲草,每年就可享受固定分红1.5万元,除1万元用来还贷外,下剩5000元就是净收益。假设合同到期不愿意续签的,还可以获得11只种羊。这么算下来,可以说贫困户保赚不赔!况且这样不但保证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而且能为贫困户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打好基础。

  仅靠养殖带动,远没有覆盖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实现增收目标,做事一向从不厚此薄彼又尽力追求完美的张真旺非常清楚这一点,他看到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户有闲余劳动力,但因老人需要照顾,外出务工又无法解决后顾之忧,因此,就为这些贫困户在合作社提供了就业岗位,经过专业培训后,安排他们在合作社负责喂羊、收草、运料等工作,如此每年也可带动就业五六个人,从另一个途径又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了收入局限。

  2020年5月,蔓延全国的“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各项发展也在陆续复工复产。面对合作社养殖基地的旧规模已无法满足养殖需要的现状,张真旺早就计划要扩建养殖棚圈设施了。因此疫情一过,他便把几十工人请进了合作社的院子,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合作社养殖厂的扩建工程。这一次的建设规划,使养殖厂从原来占地25亩整整增加了一倍多,占据了原养殖厂后边塬畔闲置的大片土地,经过平整奠基,全部纳入棚圈建设,仅新建的棚圈面积就有12000多平方米,使整个合作社达到了60多亩的占地面积,饲养规模完全能够满足6000多只羊的需要。同时,他在年前新建的“良种繁育基地”也一并投入使用。

  进入6月中旬,干旱许久的环县终于落下了一场大雨,四合原村遍地紫花苜蓿盛装怒放,花团锦簇,俨然一幅紫色的海洋。已完全进入规范化运行轨道的“真旺”合作社,所带动全部贫困户的稳定增收渠道业已形成。村党支部书记张智广说,目前,四合原全村60%以上的耕地都种上了优质紫花苜蓿,40%以上的农户都饲养了羊畜,农户们60%以上的收入可以说来自于草畜产业,全村产业发展迈入了高质量的阶段,这里面既蕴含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也有张真旺本人和他的合作社浸入的无数汗水和心血。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