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旧 时 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一首《童年》,让我忆起儿时灿烂的旧时光。

        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农村很少见机动车辆,每到夏收过后,冒着黑烟的“东方红”牌拖拉机来我们村耕麦地,一群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们每天跟着拖拉机沿着犁沟来来回回跑着,耕地结束,我们恋恋不舍,又跟着跑了很远。

        读书识字的人很受人尊敬,他们上衣兜里总会别着一支钢笔,一是为了方便给乡亲们写信记账,二是彰显知识分子身份。记得邻村有一位不识字青年,虽然衣着褴褛,但上衣兜里总别着好几支钢笔,装作读书人的样子,村里的“猴婆娘”们就编着顺口溜取笑他:“料料子,别了二十四个水笔帽帽子……”

        爷爷是老党员,保管着村里的报纸,每天中午休息时社员们看报学习,送报纸是我最炫耀的时候,也分外令村里小伙伴们眼红,小伙伴们就齐声喊唱着:“胡吹呢,冒料呢,不识字还看报呢!”羞得我赶紧把报纸藏在怀里,最终只好把报纸献出息事。

        学校在一孔昏暗的窑洞里,老师们用土坯垒两个土墩,在上面搁一条木板就是我们的课桌,我们五六个学生挤在这条木板上写作业。冬天没火炉子,老师领我们跑着步背诵着课文,跺着脚追着太阳取暖;我们带的玉米馍冻成冰坨,饥饿迫使我们用力气啃食,冰冷的馍片上留下一排整齐的牙印。课间我们玩陀螺,用小鞭子打着飞转;推动铁环,比赛跑圈。我们站在窑洞墙根下仰着头合着书背诵课文,回声阵阵;我们缺少作业本,老师就领着我们在校园院子里的空地上,用电池芯或石头写字。

        儿时能看上一场电影那真是值得高兴几天的事,每次放电影,村里的孩子们奔走相告,传播着振奋人心的消息。20世纪70年代村里没有通电,电影队自带发电机,电影队所到之处,先是启动发电机,大喇叭播放着音乐,外村人听到音乐,便翻山越岭赶到放映场,占据着有利位置,待到电影开幕时刻,放映机的灯光亮起,场地上嘈杂的人群才安静下来。

       似水流年,童年的往事成为我内心深处的记忆,那些熟悉的童谣一直回荡在耳边,让人难忘,让人怀念。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