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嘉塬上举红旗。袁鹏飞 绘
红旗在塬上举起来了。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在陕甘高原上第一次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旗帜,向人民群众公开展示了这支队伍的性质和宗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进入新的阶段,其在陕甘红军建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2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省委常委、军委书记李杰夫①到西北反帝同盟军传达陕西省委新的指示:要求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在改编完成后立即南下渭北平原开展游击战争。
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在正宁县三嘉塬细嘴子锦章村隆重召开。这天,细嘴子的麦场上搭起了一座高台,台上横悬着一红布长幅,上面贴着15块绿色斗方大纸,上面书写“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授旗典礼”。横幅下的主席台上,摆放着一张黑色的八仙桌和几条长板凳。主席台两边插着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迎风飘扬;麦场周围的树干上、墙畔上都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谢子长、杨重远和陕西省委代表李杰夫、荣子卿及中共旬邑特支书记第五伯昌坐在主席台上。他们的脖子上都系着红领带(牺牲带),右臂上佩戴着红色袖章。此时,谢子长40岁上下,中等身材,穿一身黑色便服,头戴白色棉帽,两眼炯炯有神,显得干练利落;李杰夫穿着黑色长袍,系一条灰色围巾,戴着棕色礼帽。杨重远身着黑色便服,戴一顶旧军帽,系条褐色武装带,腰间别一手枪,昂首挺胸。几百名游击队指战员按小队整齐地排列,每个小队前排都擎着一杆大红旗,人人佩戴红袖章,脖子上都系着红色的“牺牲带”,整齐地站在麦场的中心,枪口上都插着小红旗,马头上也都拴着红布带。战士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以无比自豪的心情欢庆这革命的盛大节日。整个会场显得既威武雄壮,又喜庆热烈。
这天,正宁、旬邑一带的老百姓抬着猪、赶着羊,吹着唢呐,前来祝贺。
在热烈欢庆的气氛中,李杰夫代表陕西省委宣布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宣布了游击队的编制和主要干部名单: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李杰夫,参谋长杨重远。刘志丹因去陕西省委汇报工作,未任职。陕甘红军游击队下辖两个大队,一个骑兵队,一个警卫队。第一大队大队长为阎红彦,政治委员由杨重远兼任;第二大队大队长为吴岱峰,政治委员为高岗;警卫队队长为白锡林,政治委员为胡廷俊;骑兵大队大队长为强龙光,副大队长为杨琪。为了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同时还成立了中共陕甘红军游击队委员会(简称“队委会”),李杰夫任书记,在各大队设立党支部。
紧接着,谢子长代表新成立的游击队讲话。他重申了游击队的性质和任务,号召全体指战员为实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光荣使命而流血奋斗。
最后举行了授旗仪式。中共旬邑特支书记第五伯昌代表地方党组织和穷苦百姓,把一面绣有金黄色镰刀斧头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红旗授予游击队总指挥谢子长。接过红旗之后,谢子长将其高高举起,在会场上挥舞着。霎时间,会场一片欢腾,数百人望着迎风飘扬的红旗,个个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红军万岁”和“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等口号响彻云霄,震撼着陕甘高原。
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游击队终于建立了,人们向往已久的西北红军诞生了,工农红军的旗帜终于在陕甘高原上高擎起来了,穷苦百姓终于有了自己的红军队伍,这怎能不让人们激动万分呢!②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按照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的建军原则,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全军上下团结一致,斗志昂扬。谢子长等人还专门给部队讲解游击战争“十六字方针”,讲解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和不打无把握之仗、无准备之仗等游击战战略战术,使部队的军事政治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陕甘红军游击队在三嘉塬驻扎期间,召开各种会议,到处张贴标语,宣传革命道理和政治主张。宣传的主要内容是: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铲除封建剥削;摧毁封建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办事的等等,号召群众起来革命。在红军的影响下,当地青年赵德荣(赵铁娃)、赵宏钧、梁秉德、焦富德等十多人报名参加了游击队。
陕甘游击队成立后,即投入到消灭反动武装的游击战争中。13日,部队进军职田镇,出其不意地消灭了该镇民团,处决了豪绅董凤鸣,捣毁了国民党职田区公所,烧毁了区公所的文牍、账本及查抄的豪绅账债契约,并开仓放粮,接济百姓。15日,部队伏击阳坡头,全歼国民党驻张洪镇警卫团三营及三县民团一部,毙停敌500余人,缴枪150多支。此次战斗,是陕甘游击队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
阳坡头战斗后,游击队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南下渭北的三原、富平、蒲城、耀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20日,也就是元宵节,陕甘游击队趁敌不备,全歼照金民团,缴枪30余支。21日,部队在耀县的香山寺作短暂休整。
陕甘游击队所到之处,发动群众,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财产,分给贫苦农民。游击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广大群众的由衷拥护,群众送给养、送情报,支援游击队。但是,因为害怕红军游击队走后敌人报复,分财产时群众只敢要粮食和牛羊而不敢要土地。为此,游击队便把建立根据地作为首要任务。谢子长在香山召开中共队委会和指挥部会议,讨论了游击队的行动方针。会议认为,渭北平原交通方便,敌人统治力量强大,不利于建立革命根据地,必须走毛泽东提出的武装割据山区农村的道路,决定游击队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桥山一带建立根据地。
香山会议后,游击队进入宜君地区,先后消灭了瑶曲镇民团和驻焦家坪国民党军第十六师的一个连,击溃了敌一个营和富平、铜川、耀县三县民团的第二次进攻。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剿”,游击队西跨桥山,进入黄陵县上畛子,尔后回师陇东。转战月余之后,陕甘游击队歼灭敌民团武装1000多人,连战连捷,声威大震③。
1932年4月中旬,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到游击队巡视,刘志丹随杜衡一起回到部队。杜衡以游击队攻打正宁县山河城失利为借口,对谢子长妄加了一大堆罪名,宣布撤销谢子长游击队总指挥一职,又将游击队分为第三、第五两个支队,三支队由刘志丹率领,到西兰公路沿线的乾县、永寿一带活动;五支队由阎红彦率领,到三原的武字区一带活动。谢子长被排挤出部队后,到甘肃靖远发动了著名的靖远起义。
不久,第三、第五支队在旬邑县的清水原汇合,刘志丹接任总指挥兼第三支队队长,率领游击队继续转战在陕甘边区。1932年,为了发动劳苦大众起来与敌人斗争,刘志丹亲自起草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布告》④,全文如下:
为布告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经过晋、陕、甘数省与国民党军阀血战数十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到之处,白军闻风披靡。(红军)帮助正宁、三水、淳化农民建立革命委员会,组织赤卫队,帮助三原、富平、彬州、礼泉、宜君、中部等数十县工农,分配豪绅地主的粮食财产数百万。劳苦群众和红军游击队团结一致,根本动摇了西北国民党军阀统治,推进西北革命迅速地向前发展,扩大劳苦工农及白军战士同志起来,为打倒国民党军阀剥削与压迫而斗争,为解放自己而斗争,来参加红军游击队,拥护红军游击队起见,特宣布本军根本任务于下:
一、本军是贫苦工农自己的武装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与国民党军阀作必死的斗争,绝不与任何统治势力相安协。
二、本军所到区域对国民党军阀统治机关——县政府、区公所、民团局、里正等,一律铲除。
三、国民党军阀给予工农劳苦群众一切苛捐杂税、摊派勒索概作无效。
四、帮助劳苦工农、白军士兵起来分配豪绅地主的食粮、财产和土地。
五、一切文字的、口头的高利贷、账债、契约宣告无效。
六、缴收白军、民团、警察的武装,武装农民赤卫队,保护自己的利益。
七、建立陕甘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
八、创造西北工农红军。
以上为本军之根本任务,望各地劳苦工农及白军士兵同志深刻认真并迅速协同本军,努力执行,以期早日实现!
是为至要,此布。
总指挥:刘志丹
政治主任:黄子文
陕甘游击队成立的行动,受到“左”倾错误的极大干扰和破坏,四易总指挥,给发展壮大红军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造成很大的困难和损失。但是,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坚强领导下,陕甘游击队坚持顽强的斗争,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打下了牢固基础。
完
①李杰夫,原名高维翰,陕西省长安县人。早年在苏联中山大学与蒋经国同窗,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省委书记、陕北反帝同盟军政委、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政委等职。后在江苏省被国民党当局搜捕自首。抗日战争后,任国民党外交部东北特派员蒋经国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军去了台湾,于1995年9月在台北病逝。
②阎红彦:《陕甘高原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8页。
③马云泽:《创建陕甘宁地区革命武装的一些情况(节录)》,刘凤阁、任愚公主编:《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下册)》,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④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68页。
(本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南梁红色故事编委会编著的《南梁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