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九个第一次”让我对驻村工作有了新感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通讯员 段一杰) 不知不觉,来到子午岭西麓山脚下的这个小山村已经整整三年了,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经提前一年脱贫摘帽。经过三年乡村驻村扶贫工作和生活,如今,自己身上早没有了机关工作的那份悠闲自得,反倒有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创劲,遇到困难挫折不再畏难退缩,多了份从容不迫的淡定,这些应该都源自在子午岭这片热土上,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努力付出的收获吧!回想三年前,在县直机关工作的时候,也帮扶着几户贫困户,他们就像我的几个穷亲戚,每月去他们家里看一看、聊一聊,给他们讲讲国家政策,对他们家的困难出出主意、想想办法。那个时候,我觉得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此导致发展缓慢一些,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就是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虽然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县直部门,没有干过农村工作,但是觉得自己出身于农村,经常回农村老家,没有实际脱离过农村,干农村工作肯定得心应手,驻村帮扶难度不大,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当单位领导亲自送我到村对接工作时,乡上包村干部告诉我上一任村支书因工作压力撂挑子,现在由乡干部代理支书,接手工作后,我才感到驻村工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

    回想三年来工作的点点滴滴,一幕幕工作场景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使我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自身党性得到了锤炼,思想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一次遍访全村贫困户。

    驻村前的几天,我在办公室空闲的时候,已经对驻村帮扶进行了思考和谋划,打算从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入手。到村第一天,和乡村干部交谈了解村情后,我就按自己的谋划开始走访所有贫困户摸清户情,当时计划用两周的时间,对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进行地毯式走访,我估摸着一天跑十多户应该没问题,手里拿着贫困户花名册,上坡下洼,走东串西,这才发现大部分群众或干农活或去赶集都不在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计划要找张三碰到了李四,奔波一天下来只走访了名册上的3户。这时我才明白群众有农活要干,也要赶集、串门子、走亲戚,入户走访要巧妙地安排时间,干农村工作是有技巧的。

    第二天,我马上就做出了调整和改变,入户时间安排我选择早晚群众在家的时间点,我也不再拘泥于名单地点计划,碰到哪一户就了解哪一户的情况,碰在路上,边走边了解,碰在田间,边干活边了解,就这样,驻村第一周我完成了对全村贫困户的第一次走访。这次走访基本上我见到了每个贫困户在家的主要成员,了解了在外务工成员的情况。同时,我发觉了解情况详细全面的户都是和我有过较多交谈交流拉家常的贫困户,我还注意到运用我原来设想的问卷了解情况效率不高,有些词句群众听不明白,还很浪费时间。由此,我认识到走访的关键不是走到贫困户家里,而是要和群众面对面交谈,拉家常才是最有效的农村工作沟通方式。带着取得的工作经验,我又进行了一次回访入户。连续走访接触,群众物质的贫困显而易见,从房屋院落,家具摆设,还有个人精神状态,环境整洁状况,都可以直观地看出。相对于物质贫困我更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精神的贫困,特别是大部分群众言语中对救助物资分配异常关注,透出他们对扶贫政策的理解,我顿时就彻底明白了总书记扶贫先扶志的思想。现在看来,正是我入户方式从走亲戚式转变为串门子式,沟通方式从问答式转变为拉家常式,才使我了解到群众最需要什么,才使我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才使我明白驻村工作要怎么干。

    第一次召开群众大会开展扶志扶智教育暨政策解读宣讲。

    入户走访发现精神贫困是村民最大的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理解有偏差是驻村帮扶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来打算自己召开群众大会讲解,一次和邻乡镇驻村的朋友交流驻村经验后,我萌发了请这位驻村同仁到村宣讲政策的念头,他是县委党校的理论教员,对扶贫政策理论研究很深,还有驻村工作实践,请他来讲,再好不过了,向他说明情况他愉快地答应了。两个小时的政策宣讲,没有出现一丝喧哗,群众听的很认真,会后反响也非常不错,散会后群众久久不愿散去,有许多群众还围着我们争相提问。这次成功的政策宣讲让我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育群众,宣讲政策,就要贴近群众,用平实的语言,群众能听懂的话,辅以身边人和事作深入浅出的讲解。

    从这以后,我在宣讲政策和讲党课时,就特别注意结合实际,用兰庄村的人和事例帮助群众理解党的政策。“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如何做一名农村的合格党员”、“听党话、跟党走、奔小康”,这几篇党课干部群众反响很大,此后,我明显感觉到干部群众有了变化,一些原来工作不太积极的干部工作上有了热情,一些不怎么关心村庄事务的党员对村上的事有了过问,一些爱提意见的群众意见也少了。

    第一次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

    干部党员由于工作每天都在接触,群众党员许多是贫困户,入户走访和他们有过交流,驻村三个多月的时候,我和村上所有在家的党员都有了接触,总体感觉他们思想上不够先进,对工作不够积极主动,工作方式方法生硬死板。在驻村第一年建党节前,我特别提议村党支部召开一次主题组织生活会。这次主题组织生活会上,我对支部各支委委员提出了批评,指出了他们思想存在的问题,我还和他们分别进行了谈心谈话。通过谈心谈话,我发现主要问题是组织生活会少,开展学习辅导少,导致他们思想没有跟上,政策理解肤浅。之后,我开始上手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规范、规定和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随后,召开的一次党员座谈会,就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了。他们提出要规范发展党员的程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组织生活多来一些实际内容、少走一些过场等意见建议,这些都切中了当时村党支部存在问题的要害。这也让我意识到他们是村庄发展不能忽视的力量,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都特别注意听取党员意见,尤其是担任过村干部的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次帮助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驻村前,兰庄村已经修成了通村水泥路,家家打有小电井,户户通电通网,村部、学校、卫生室、养老院也都按标准建了起来。刚到村上,我一时搞不清楚还要搞什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一次入户走访和群众一起去田地里经过顺川流淌的溪流,看到溪流上搭的简易独木桥,我顿时幡然醒悟群众最需要的就是桥啊!兰庄村地处川道,村民依河居住在阳面的川台上,阴面川台上虽无人家,却有需要耕种的田地,整个村庄沿溪流东西绵延七八公里,群众耕种十分不便。我立即便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然后衔接扶贫办分管领导到村实地堪察,项目顺利得到立项实施,建造了1座漫水桥,5座涵管便桥,极大了方便了村里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后,我还协助乡村争取落实了残疾人生活无障碍改造、农电网改造、欠二居民点群众活动场所的绿化硬化改造等项目。争取项目这项工作,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驻村就要住在村上,只有深入群众和群众生产生活在一起,才能发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第一次帮助群众搬家住新房。

    我到村上之前,全村已经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建有居民点,大部分群众都搬了进去,但还有个别贫困户不肯搬,有一户是我的帮扶户。我找他谈了很多次,了解到他不愿搬家的原因主要是居民点没办法搞养殖,他家庭主要产业就是养牛,他不能没有牛。我又调查了居民点其他不愿搬迁农户的情况,发现还有几户也在养牛,他们不肯搬的原因都一样。

    掌握了这些情况,我和乡村干部商量了一个解决办法,在居民点附近帮助建设配套养殖暖棚,彻底解决居民点群众的产业发展难题。养殖暖棚建起来以后,不愿搬迁的几户群众自觉就搬了进去。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定要配套产业开发,没产业群众心难安,有收入来源才能稳人心。

    第一次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产业发展。

    兰庄地处林缘区,绝大部分家庭都发展苗林产业,培育着几亩苗木,近些年苗木行情不好,继续保持待市场有变尚可,若是大规模提倡发展难有收益。因封山禁牧和环保要求,养牛养羊养猪只能圈养难成气候,只有几户养殖土蜂的农户。受搬家发展产业的启示,我入户走访时一直在留意适合村庄发展的产业,对现有产业的发展前景一时也难以判断,直到有几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委托购买山里的土蜂蜜,我豁然开朗发展土蜂养殖产业是可行的。针对村庄产业发展现状,我先联系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和邻乡镇种养殖土专家到村里举办了几次培训班,培训内容以土蜂养殖技术为重点,培训效果不是很明显。

    我思考,主要是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家庭的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对知识讲解培训接受能力差,实地参观可能会有效果。随后,我便试着组织村干部、致富能人、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到兄弟县乡产业发展园和示范点实地参观考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参观干部群众热情很高,尤其是在陇南养蜂合作社、瓦斜规模化养羊场、良平家庭农场,海升现代苹果种植示范基地,现代化、规模化的栽植和采摘分拣直接震憾了他们,让他们惊喜不已。之后,我还组织干部群众参观五黑鸡养殖、蛋鹅养殖、红桃种植等种养产业。后来,在致富能人的示范下,我和乡村干部从中引导指导,村里的种养产业慢慢有了起色。今年,培育发展“五小产业”71户、牛的饲养量增加到380头,羊336只;土蜂养殖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45户,全村土蜂养殖接近600箱。

    第一次对接社会帮扶分配救助捐赠物资。

    驻村期间,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图片,展示兰庄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然后就有一些社团组织和热心公益的人士联系我希望对接捐赠事宜。鉴于入户时了解到以往分配救助捐赠物资,或搞平均主义、或厚此薄彼,分配不公造成了许多新的矛盾。有感于此,我整合了各帮扶单位和社团组织资源,首先统筹安排了对口帮扶单位的慰问救助活动,每年两个帮扶单位出资,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统一采购慰问品,统一组织慰问品发放。社会帮扶捐赠物资,除捐赠人有特殊要求外,对接收的救助捐赠物资也统一分配。我自己还总结了两条分配原则,一条是要分给最需要的群众,另一条是要分给最困难的群众。

    像志愿者协会给村小学捐赠的13套“壹基金”爱心包,我和学校的老师首先对发放对象进行了甄选,优先发放给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对特别困难的一个孤儿和一个双亲智障小学生,为他们对接了一对一的爱心救助。还有爱心人士捐赠群众的100件衣物,为了方便群众,我没有选择在村部集中发放,而是开车送到有需要的群众家里让他们试穿选择。自从统一分配发放救助捐赠物资以后,就再没有群众对物资分配有意见。



    第一次帮助群众申报保险理赔。

    驻村这几年,回县政务大厅为群众办事,常听到一些机关工作的同事,议论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很难缠,对自己的帮扶不满意,我会告诉他们,不是贫困户难缠,是因为你自己做的不够,只要你尽自己所能,帮贫困户做一些小事,像报销医药费、申报慢性病、办理残疾证这些事,只要干了,群众就会记你的好,对帮扶工作不会不满意的。

    记得第一次帮助群众办事,是为一户患病贫困户申请“三户一孤”保险理赔,其实就是入户走访顺手而为的事情,他们一直惦记在心里,每次去他家他们就不住道谢。驻村以来,个人帮助申请“三户一孤”保险理赔11户13.6万元,办理残疾证13人,护病残就医鉴定2人3次,捎买东西次数自己也记不清次数了。正是由于干了这些小事,我工作来往村里,到了群众家门口,他们都会热情地请我打招呼,并邀请去他们家进屋坐坐。

    第一次组织先进模范表彰大会。

    驻村第一年年底的时候,想起单位年终考核都会评优选模表彰先进,鼓动士气,激励干劲。在平时驻村走访中,我发现群众不仅存在“等靠要”思想,而且存在一些不文明的风气,有一撮群众就爱说风凉话、谝闲传、搬弄事非,还有个别不孝敬老人的。因此,我提议村上每年年底举办一次模范人物表彰大会。评选一批先进党员、先进脱贫示范户、勤劳致富带头人、孝老爱亲模范、最美庭院等先进人物和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表彰大会之后,说风凉话的少了、谝闲传少了、搬弄事非少了,搭把手的多了、过光景的多了、排忧解难的多了,推动了移风易俗,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民风村貌焕然一新。


    远离县城闹市,回归乡村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每当夜晚来临,脑海里时常浮显自己孩提时在农村老家生活的情景,这三年的农村生活,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也打开了我心底的农村情结。三年的驻村扶贫,使我对农村的感情更加深厚,坚信农村不应该落后,农民不应该贫穷,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三年的农村工作,接触最多的是乡村干部和群众,和乡村干部一起学习讨论交流工作,一起入户走访开展工作,农村工作没有上下班的说法,每个工作日平均有十多个小时就是和他们一起合作共事,可以说,农村工作的的确确离不开乡村干部。

    由于长时间与乡村干部共处,对他们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一是乡镇干部要继续保持吃苦耐劳,不怕麻烦的精神,更要注重争取交流培训和使用的机会,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放大格局,打破固步自封的状态,以昂扬的斗志和最优的状态投入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工作中去。二是村干部肩负着农村发展的重任,是政策和村民之间的传达者,农村许多事情都需要村干部来处理,尤其是一些“老大难”的事情,由于时间久远,处理起来比较麻烦,村民自己搞不定,所以只能由村干部来处理,但如果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得罪人,因此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其实是很大的。提高待遇、想方设法吸引有文化、年富力强、产业发展较好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要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勤劳致富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对待群众在保持各项政策相对稳定的同时,还应更加重视扶志扶智,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使他们转变观念、树立“有政策托底、有干部帮扶、有他们自己的辛勤努力,就一定能够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梦想的起点,现阶段,农村工作重点将从脱贫攻坚转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接续乡村振兴是目前农村最为紧要的工作。我们驻村干部将一如既往的发挥好脱贫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信息员”、脱贫攻坚“战斗员”、资金项目“监督员”、农民群众“服务员”、乡村治理“指导员”“六大员”职责,严格落实中央、省、市、县各项要求,尽力弥补乡村人才缺乏的短板,和乡村干部一起带领乡亲们朝着小康之路、永不返贫的既定方向,咬紧牙关、迎风直上,叩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