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新春走基层】7旬老人晒出“幸福账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见习记者 唐晓庆)“这两年的日子可不一样了,每年平均收入基本都过万元了。”日前,本报新春走基层记者在宁县中村镇邓家村采访,72岁的村民王甲兵向记者晒出了他的“幸福账单”。

“一个月工资1800元,一年务工5个月就能收入9000元,每年还有9亩地的流转费等,零七八碎的这些算下来,足够我家里生活了。”王甲兵老人说。

邓家村位于马莲河河畔,沙质土地种出的西瓜、甜瓜格外香甜,村民也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但是由于种植较为分散,市场小、销路不畅,村民收入不稳定。

2018年年初,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出资70余万元建成甘肃航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实施蔬菜大棚扶贫产业项目,占地55亩,建设钢架蔬菜大棚64座,种植西瓜、甜瓜和蔬菜等。

当王甲兵得知建蔬菜大棚需要流转自家的9亩耕地时,他毫不犹豫地签字同意,“这是这么多年来,村里最大的产业,是一件惠及全村的大好事,作为党员,我必须起模范作用,带头支持。”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承担起了项目推进过程中,其他被征地户的游说工作。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要让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属实不易。村民寇有仓家中的5亩地与王甲兵家的相邻,也在蔬菜大棚建设规划范围之内,一开始,寇有仓坚决不同意流转土地,王甲兵就多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算经济账,在他的劝说下,寇有仓终于在流转合同上签了字,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村里的产业红火起来,村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闲下来的王甲兵开始在合作社务工,抽水、浇地、管理大棚、看守大门……哪里有活他就去哪里,大伙儿都开玩笑说他是合作社的“总管”。


“我在合作社干的活轻松,挣的钱还多,不仅还清了之前的贷款,银行里也存下了钱,这要放到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我年龄大了,不服老不行了,打算年后辞职,就在家享清福了。不过,只要合作社和村民们有需要,我随叫随到。”王甲兵说。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