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妻 子(左廷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左廷伟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句已有点年份的俗语,是妻子多年来和我相互戏谑时历久弥新的口头禅,

这些年来,妻子过得真不容易。

二十多年前,我们家勉强才解决了温饱,结婚时买的衣服穿了几年,妻子在缝纫机上缝缝补补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儿女相继出生,快乐的日子里我们隐隐地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孩子的玩具就是家里的小板凳,架子车,还有父亲用截下的空心的桐木椽头穿上铁丝安上手柄做成的木轱辘。他们念叨的最好的吃货就是“把把糖”、山楂片和一袋“华丰牌”方便面,电视上那诱人的小孩食品“加里加”只能是一种奢望,尽管广告语他们玩耍时都能背得出来。乡下孩子的童年总是与土为伴,有时一天的疯玩到晚上让人能辨认出来的就只有眼睛了,妻子把他们放在大盆子里冲洗,自己累得满脸通红。为了给孩子织一件毛衣,缝一个背心,她要熬到深夜。至于本职的那份工作,从来都不马虎,因为勤恳谨慎是她的性格。

周末洗衣做饭,搓衣板、笨重的生铁洗衣盆是妻子每周都要用的,到了下午,老家院子的晾衣绳上就搭满了一家老小的衣服,有时还有床单和被套。农忙时节,上班之余我们还要下地干活,帮父母操持家务,除草施肥,收割打碾,种菜养猪。这种劳动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过几周不回家干点活心里就觉着无聊。后来我到省城进修,妻子怕那里的饭菜我吃不惯,每隔一段时间总要做些吃的寄过来,那时没有快递,路上要走几天,运费比包裹里的东西还贵。没有电话,每周一封书信,嘘寒问暖,叮咛嘱咐,互通信息,能看到对方的信是我们最盼望的事。每到换季时她都会提前把我要穿的衣服从家里寄来,其实这些东西省城都有,妻子说这样她才放心。

妻子小我六岁,多年来在生活上我倒是对她有一种深深的依赖。她说我是个粗心的大男人,只想着工作,生活马马虎虎。前几年单位事务确实不少,我经常外出考察学习,开会研讨,争取项目,出差是家常便饭。妻子知道我要出门时,总会在前一天晚上把吃的,穿的,用的分类装进拉杆箱,大到衣服,小到备用的药物,一样不差,并反复叮咛让我记住位置,怕用时找不着。一起出差的同事们好生羡慕。这种习惯一直到今天也没变,我平时的衣服,买的,穿的,换的全由她来安排。

妻子的祖辈父辈都是先生,受书香门第影响,时至今日,如有空闲,她依然看书写字,兴致所至,偶有诗文见诸报端,她发表的散文《美在女人》,说透了作为女人的荣耀与艰辛。我们经常一起论诗作文,斟字酌句,相互争论,亦相互欣赏,每每不谋而合,便开心逗乐。习作虽难登大雅之堂,却也陶然其中。妻子注重礼数,朋友同事常到家里去玩,她都会忙前忙后,用心招待应酬。

孩子上小学时,母亲不幸患病,被确诊为不治之症,建议保守治疗,医生说不做手术还能维持半年。我们虽已成年,但初遇这样的事,乱了方寸。妻子还是力排众议,她背过母亲对我说:“不做手术就只有一条路,你知道的。我意见还是做吧,最坏的结果就是和没做一样,说不定天佑良人,还会有奇迹出现。”我听从了她的意见,母亲因此多活了12年,有机会看到了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的日子,她逢人便说:“是我儿媳妇救了我的命。”三年前父亲偏瘫,妻子和我还有妹妹便自然承担起了照顾父亲吃喝拉撒的责任,喂饭洗衣,侍奉汤药,床前尽孝,直至送终。我们一家六口人从未分开过,父母在离世前一直和我们吃住在一起,他们的衣服几乎全是妻子添置的。母亲出殡时,妻子哭晕在坟前,外甥把她背回了家。她曾对我说:“我经常能梦到妈,可她为啥总是穿着很早以前老旧的衣服,在拔草,在喂猪,在烧炕,而一句话也不跟我说,真让人揪心,后来买的那么多新时的衣服,难道她舍不得穿吗?”我知道她们婆媳几十年,这种牵挂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母亲走后,妻子便自然地包揽起所有的家务。一晃将近十年,如今儿女已经长大,成家立业,咿呀学语的小孙子成了一家人的乐源。家里的笑声多了,家务也跟着多了。妻子整天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着。晚上等孙子睡着了,才开始蹑手蹑脚地收拾满地狼藉的屋子,她干净惯了,说不收拾整齐就睡不着觉。妻子有工作,但好多时候也会像农村的家庭主妇一样挽起裤腿下地干活,栽花种菜,锄草剪树,样样都干得不赖。当然也会扭着头尝试给孙子做一双小布鞋穿。如今,看到她两鬓日趋增多的白发,我多少有些心疼,莫名的内疚从心底升起,近三十年来,妻子为老人,为孩子,为这个家透支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一个平凡女人无私而丰满的爱!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