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尚广元 | 陇东大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和陕西关中、四川巴山、山西晋中等地一样,我的家乡陇东庆阳,在年未岁尽的腊月,随着寒冬萧瑟的到来,田野和户外的农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停止,人们在这个难得消闲时节里,准备过年便成了乡村最重要的活动。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四十多天里,乡村的人们都在为过年忙碌着。

腊八一过,每天的日子就象一个成熟的壮汉向你走来,你拦也拦不住,这期间,最忙的要数奶奶和母亲了。那时,由于生活比较困难,物资溃乏,他们在农闲或在八、九月间就做过年的准备和打算了,最主要的是为一家老人小孩准备一身新衣服,让家人过年时在大家面前体体面面的,这也是家庭合睦的标志和象征,同时要磨面、杀猪、做豆腐、发豆芽,准备菜数和各类食材。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午后送灶神,因为灶神是“一家之主”,它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职权,回天庭要向玉皇大帝报告自己的履职情况和这一家人的善恶事非,所以送灶神的仪式比较隆重,人们希望灶神高高兴兴地回去,多说自己好话,以便免除惩罚,带来上天恩赏,待到正月初四,设香案将灶神请回家,以庇护家人四季平安。随后的几日,家里就可以大扫除了,对房屋各个角落里的灰尘要清扫的干干净净,俗语讲“宁可老鼠打洞,不让蜘蛛结网”据说蜘蛛网会网住财路。对家里的门窗玻璃、盆盆罐罐要擦得一尘不染,老人们说,只有把家里清扫干净了,才能过一个清爽利落的新年,打扫完屋子,筹办年货、置办食物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杀猪是年前最热闹的场景,村上青壮年男人,七手八脚把嚎叫着的猪强压在木案上,杀猪的师傅一般都会把杀猪刀叨在嘴里,在众人的合力下,在木案的一头按好猪头,先在猪的脖子上轻轻用手摩挲几下,猪便放松了警惕不在撕心叫唤,乘着这个间隙,屠夫麻利地拿着尺许长的杀猪刀,噌的一下从猪的脖项捅进去,一股红血喷涌而出,顺着刀柄淌进了早已准备好的荞面盆里,然后把猪放进滚烫的开水锅中翻转褪毛,上架开膛,整条猪被分成两半,帮忙的乡邻一边谈论着猪肉膘情的薄厚,一边灌水翻肠,蹿着火苗的火蹚,冒着热气们开水锅,白花花的猪肉,小孩追逐的嬉闹,大人们的笑谈声,还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炮仗声,这一切把浓浓的年味撒在了空旷的原野上。

陇东过年有好多讲究和顾忌,诸如除夕和正月初一不能动用刀剪,据老年人讲,正月初一动了刀剪,来年夫妻会经常发生口角,所以,每在年前,奶奶总是唠叨着让岁叔母在除夕前安顿好一切,蒸碗子,炸果果,烂睄子,蒸模模,换豆腐,最好是所有能吃的都做熟食,一热就能吃,当时年少不明就里,现在看来,这其中包含着浓厚的温情和关怀,主要是让辛苦劳作围着锅台转的主妇能够适当的休息一下。还有就是除夕前,水缸要担满水,除夕初一不能去井里泉里打水,因为龙王管着天下的水源,人间过年,龙王也过年,打水就会影响龙王正常过年。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日子,天刚放亮,啪啪叭叭的鞭炮声督促着人们迅速早起,吃过早饭,从院内到门外打扫一遍卫生,在父亲的促摧声中,便开始贴灶(贴春联),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搂上都悬挂起了大红灯笼,大门、上房、窑洞两旁的门框和门面都贴上了鲜红的春联和门神,院墙上,门外的大树上、粮囤上、面栕上、牛圈里,到处是“春光满院"、“出门见喜”、“五谷丰登”、“米面丰盈”“六畜兴旺"红色的小帖,贴灶完毕,再放一串鞭炮,那浓烈的硫磺味道随着冬日的微风迅速地漂散开来,人们置身于满眼的红色当中,原先纯然一色的村子,充满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午饭后,踏着夕阳的斜影,家族中男性长辈抱着先祖的牌位,带领着儿孙去上坟祭祖,原野茫茫,寒风冽冽,行走在旷野之上,年幼的孙儿随着大人的脚步,记下了坟莹的路径和处所,面对座座坟头,下跪、叩头、焚香、烧纸,在缕缕清香和冥纸的灰尘中,给先人送上最真诚的问候和祝福,这一庄重的祭拜议式比清明时的祭拜更为重要,它传承着传统文化的文化的核心——孝道,一是后世子孙给列祖列宗拜新年,二是邀请过世的先人回家过年,三是警醒后世不要忘记祖先的业绩和美德,所以除夕去祖宗的坟上焚香磕头,是必不可少的礼数和议式。烧完纸后,再把先人请回家供起来,这时的旷野,看上去那么高远深遂,又显的那么寂静而肃穆。

夜慕悄然降临,夜色中的原野,星光点点,灯笼摇曳,万家灯火,田间的小路,被周围的灯笼映照的清淅可见,同宗族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开始拜年,从长到幼,依次叩拜,受叩拜的尊长向幼小者散发糖果和“押魂钱”(押岁钱),之后,全家聚集一堂吃团圆饭,饺子是团圆饭的主角,愚意新的一年团聚合欢招财进宝。几乎在同一时段,各家各户都传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整个村子都被吉庆的气氛隆罩了。聚食中,全家老小彻夜谈玩,谓之“坐夜”,当此之时,老少咸集,长幼无拘,欢畅叙谈,极尽天伦亲情之乐。随着央视春晚的结束,不知不觉便迎来了新的一年。

在北方的农村,初一早上必须早早起来,洗漱之后,先向各处“神位”和列祖牌位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后于院子内外鸣鞭放炮,喜迎新春,饭前男子逐辈向长者叩头拜年。当太阳冒着金光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全家老小赶上牛马大牲畜,面向太阳方向,焚香化纸鸣放炮仗,以祝六畜兴旺,来年大吉,有的人家,给健壮的牛马精心洗刷,使其毛色干净整齐,后换上新的铃铛,解去笼头,任其在田间随意游走,沐浴阳气,以解辛劳,祈愿来年大吉大利。饭后,全村男子不分长幼,不约而集,挨门逐户,拜贺新年,拜年的人群浩浩荡荡,站着一长溜,跪下一大片,主家看到来拜年的,好酒好莱款待,向孩童发散糖果,遂向众乡邻互致祝贺,直到夕阳西下,团拜才渐渐结束。

如果没有大雪打搅,从初二至二十三,都算是“年期”,开始在亲友中登门庆贺,一般是男先拜舅家,女拜娘家,如果是新婚夫妻,须先双双登岳父家拜年,这期间拜年,讲究“手不空”须带礼品,而亲友须设酒饭招待,因为是在“年期”酒饭质量因家境有别,但大多数都会全力以赴,至少也要装个土暖锅招呼来客,方显主家以诚待客之道。初七曰“人七”,一大早,全家要吃“拉魂面”,凡探亲访友者,该日暂停一日,讲究“七不出,八不入”,即初七不出门拜亲,初八不返回家中之说。初九曰“上九",人们可去各处庙会游玩散心,正月十二“老鼠节”,传说这天老鼠嫁女,耳朵紧贴磨眼隐约可听见唢呐声。

春节还没有耍尽兴,元宵节随之而来,陇东的人们习惯将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并把它看做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多日,人们便置备花灯,焰火及鞭炮之类,以便当晚使用,有的妇女用白面精心制作成鸟、兽、虫、鱼、花卉、灯器等点染五彩颜色,蒸成各色彩馍,敬呈各处神位,并与亲友互送互换,夜晚,灶台、水瓮、面缸、院庭到处明灯,谓之“献牛。孩子挑灯笼,鸣鞭炮,放焰火,无拘无束地出入于左邻右舍,山川里,原野上一下就成了灯的海洋,当然,最引人注日还是西峰东湖公园的灯会,它是根椐庆阳习俗来布设,多以宫形设计居多,用木杆和钢管做成宫阵,用绳子相串起来,组合成迂回曲折的迷宫,绳子上挂有灯谜和对联,人们在其中自由荡漾,边猜边看,社火队在公园门口和大街上穿插表演,观看游玩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其情景热闹异常。

正月二十三是年事活动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燎疳日”,庆阳人有“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都得歇一天”的说法,“燎疳”在陇东历史悠久,据说“疳”是一种病毒,只有用火燎烧方能驱除,因此,燎疳就寓示着驱逐病毒,届时的傍晚,各家各户收拾柴火,多以蒿类为主,再加各种谷物秸秆在自家门前空旷处堆放,点燃前,大人在柴火上撒上盐粒,扔上些许纸炮,柴堆点燃后,纸炮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妇女们先将灶上刀、碗、勺、擀面杖等放在火上烤燎,然后全家老幼在火堆上连跳三次,完毕后用棍棒槌灰烬,以飞迸火花的多少推断当年粮食收成。人们在默默的祈祷和祝福中,盼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过罢元宵节,人们突然感觉天气在一夜之间变们暖和起来了,旷野上的雪早已没了踪影,风也柔和了许多,阳面山峁上露出了黑魃魃的峰头,鸟儿在湛蓝的天空中上飞下蹿,路旁沟边的柳树条儿也泛出了豆绿色,春天,正迈着轻盈的步子向我们走来了。

如果说,陇东的农耕文化是黄土大源上积绽千年的文明因子,那么,过年就是传统文化最耀眼的文化符号,她是送给北方乡村最为重要而又纯粹的礼物,她象年年岁岁亘古不变的农事一样,长久地浸润着我们的生活,蕴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现在生活己于昨天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现在的年味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有些寡淡,但这古朴浓醇的风俗活动,将伴随我们一年一年走下去,不断引领着人们去创造更加灿烂而富裕的明天。

( 2021年2月14日于九岘 )

编辑:李博芬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