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徐女士感到身体不适,睡醒了也没精神,容易犯困,胃口越来越差。她多方打听后,认为症状和“假期综合症”十分相似,可能是由于假期懒散导致的,便想着上班时间长了就会恢复,但工作多天仍未缓解。
徐女士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甚至有些小孩也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带着这一疑问,记者采访了庆阳市中医医院脾胃肝胆病科医生李宏哲,据他介绍,最近天气逐渐转暖,但日夜温差较大,同时春季湿气重,容易带来各种“湿症”。如果徐女士还伴有舌苔厚腻、口干、口臭等情况,极有可能是身体湿气过重导致的。
据李宏哲介绍,“湿症”主要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主要与居住环境的潮湿或者气候湿度大等有关。内湿的形成与体质和饮食习惯有关,一般见于素体脾虚的人,由于脾胃运化功能较差,运化水湿无力,湿浊内生。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重。
“春天本就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百病生’的季节,做足保健养生工作非常重要。”李宏哲说,春季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阴冷的刺激和寒气入侵,也要注重祛湿健脾,让脾胃顺利运转。饮食方面,应多吃清淡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饮食可以加入茯苓、淮山、薏米等食材,或将切成薄片的党参用开水浸泡代茶饮,有益气补血、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功效。
李宏哲提醒,祛湿要对症下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祛湿。一般来说,身体有“湿气”会引起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症状,同时可能出现萎靡、嗜睡、易怒、烦躁、身体较为沉重等一系列“湿浊内盛”的表现。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建议到正规医院找医生诊治调理。若身体只是出现轻度不适,属于轻度“湿症”,并不建议药物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规律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进行调节。
李宏哲说,市面上有许多祛湿产品,包括祛湿茶、泡脚药包、艾灸贴等,大多以红豆、薏仁、艾草、姜等为原材料,并标有类似“强祛湿、强驱寒”的字样。这些中药类商品确实对祛湿有辅助作用,市民祛湿时可以自行选购,但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保质期内的产品,并注意使用方法,以免危害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