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述评汉代义成侯甘延寿的德行及武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文戈

前汉时,庆阳涌现出一批壮怀激烈、抗击匈奴、屡建战功而封侯拜相的赳赳武枭,如公孙昆邪、公孙贺、公孙敖、李息、傅介子、甘延寿、王围、喻仟等等。这应了《甘肃省志》:“汉武拓境开边,北地良家子军功尝最” 及民谣“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之言。在这其中,若以道德、武功、胆识、成果、功勋、封爵诸方面论评,甘延寿应为翘楚。

甘延寿,字君况,出身于名门,武功盖世,功勋卓著。他是今庆城县人。若从现有地名看,应出生在距县城西川四十多里地的甘沟门、甘沟店一带。

笔者现将他的德行及武功作以简要述评。

一、武功盖世

延寿自小练有绝世武功,不仅善于骑射,而且还有过人之技。《汉书·甘延寿传》说他:一是力大无穷。他投掷石块或拔举重物,无人能超过,军士与其徒手相搏,无人能胜出;二是练有轻功。他可以踰越羽林军驻地的楼台、阁亭,就是说有飞檐走壁之能。作为一名军士,能练有这两种技能,可谓凤毛麟角。因此,招得上司、甚至皇帝的垂爱,先提拔他为御林军的郎官,后出任辽东太守,成为一方守疆大吏,很不简单。他的上升,完全靠的是他无与伦比的武功;也说明他并非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而胸有韬略,文武双全,具有一定管理地方的行政才能。

二、具有真正军人的素质

延寿年轻时就被选拔到羽林军,大部分时间在军队中生活,养就了军人的令行禁止的严格纪律性。当他的副手陈汤建议:动用西域的屯军,先发制人,进攻匈奴时,他非常赞同陈汤的意见,但不愿独断妄行,擅自行动,主张上奏朝廷同意后方能实施。他这样做,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人素质。自古以来,军人以服从上级命令为天职,如果一个军队没有铁的纪律,这个军队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丝毫战斗力。他更考虑到自己所统领的汉军身处险境、孤悬于外,如果开了坏头,就会使军队分崩离析,在西域站不住脚,这是大事。他要从自身做起,为军队作出严守纪律的典范,方能统领好军队,实施守卫国家的使命。虽然他未将陈汤的意见马上实施,但并未拒绝陈汤的建议,而且考虑上奏朝廷在取得同意后,再不失时机地实施。到后来箭上弦、不得不出兵时,他还上疏自劾了擅自出兵之罪。作为统帅,他的这种做法无可指责。

三、有大局观念

正当他准备将攻灭匈奴的计划上奏朝廷时,突然病倒。他正在养病时,陈汤假托君命,发布诏书,将军队调集了起来,候他发布进击匈奴的命令。陈汤的这种行为古称为“矫制”,犯的是杀头之罪。延寿是汉元帝任命的西域都护骑尉,相当于现在的司令官,陈汤仅为副校尉,是他的副手。陈汤虽然可以借用朝廷的名义调集军队,但无权发布进军命令,军队不听他的,而听都护的命令,还需要延寿出面行使职权,才能进发。此时延寿心里明白,陈汤已犯“矫制”之罪,又给自己出了个难题:要出兵并无圣旨,不出兵,军士已调集,怎么办?另外,他患病未愈,能否受得征战的艰辛,也未可知,并未在考虑之列。在这种情况下,延寿肯定作了认真的思考与权衡。向朝廷奏报取得同意固然重要,但军队已调集起来,鼓起了士气,造成了一定威势,他深知士气可鼓而不可泄、威势可立而不可散,而且此时攻灭匈奴是个极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的大局意识占了上风,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大军一动陈汤犯的“矫制”之罪理所当然由他来承担,不顾究孤军深入会遇许多不测之因素的干扰,更未考虑万一兵败作为统帅会首当其冲遭受诛灭九族之惨烈后祸,毅然决然下令出击。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这个决定的作出,是多么的沉重艰难。

四、勇建百世千载的功勋

在他的指挥下,面对汉王朝的百年宿敌——匈奴,不调取国内一兵一卒,不费国内一粮一草,团结与调用西域诸小国的一部分兵力,在副手副校尉陈汤参谋下,兵分六路,义无反顾,进击匈奴。他与陈汤各率三路,分头进入康居国内,围攻匈奴郅支单于居住的都城赤谷城(又称三重城、郅支城)。当康居国万名军队援助匈奴时,汉军在城下背腹受敌。他鼓舞士气,镇定指挥,与士卒并肩同战。经过血战,战胜匈奴与康居国的联军,斩杀了郅支单于,俘虏了单于夫人、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人,生擒番目百四十五人,收降胡兵千余人,取得彻底的胜利。这个胜利是巨大,出乎人们的所料,不但雪了原西域都护、后任为卫司马的谷吉和以江乃始为首的汉朝廷百人使团被杀的耻辱,而且威震天下,弘扬了汉王朝的威严。西域各国纷纷表示臣服,连匈奴呼韩单于也愿累世称臣。这是立了百世千载之功。

甘延寿同副手陈汤向汉元帝上奏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混,同也)。昔有唐虞,今有疆(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犯罪)大夏之西,以为疆汉不能臣(臣服)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悬)头槖街蛮夷邸间(汉长安城内有橐街,多住外族人),明(表明)犯疆汉者,虽远必诛!”(摘自《前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1986年12月第一版643页)

此句威震千古的硬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流传至今,变成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回想一代天骄——汉武帝集毕生之力,指挥百名将官,包括庆阳籍的战将如公孙贺、公孙敖、李息等,征战匈奴,仅打了个平手,而且使国内财空民困,怨声载道。名贯千古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只起到驱赶匈奴于大漠之北的作用,丝毫未伤匈奴的元气。更不用说汉将李广利,损失了五万军人的生命,耗费亿万钱的资费,经过四年的辛劳,仅仅获得三十匹骏马。虽然斩了宛王母鼓之头,但他远不如郅支单于名号重要,大宛国疆域也大不过康居国。他所获成果远抵不上花费的资财,要论罪是很大的,但汉孝武皇帝不说他的罪而重赏了他。俗言:没有河川不显高山的竣伟。同样,没有以上的对比,就不显出延寿的功勋至高至大。

兰州大学历史专家刘光华先生称这次战斗为“郅支之战”。他认为郅支之战的胜利对汉朝来说意义重大。简要地说,其意义有三点:首先,基本消灭了对抗汉朝的匈奴郅支部的势力。匈奴在后期共分为两支,一曰呼韩单于部,势力相对弱小;一曰郅支单于部,势力较强。两支匈奴部水火不相容,争斗不已。郅支单于因强势原占有单于庭,后为避免与呼韩单于部争斗,放弃了单于庭,向西移居,多次打败乌孙国,又乘胜攻打坚昆、呼揭、丁零等小邦,在西域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他们自恃强盛,飞扬跋扈,不仅欺压西域诸国,而且继续与汉朝廷为敌,为乱西域。公然“囚辱汉使”,杀害了谷吉,又将此事暴扬于西域,严重地损害了汉朝的权威。 郅支之战中甘延寿、陈汤“总百蛮之君,揽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绝域,遂蹈康居,屠三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消灭了郅支部的匈奴势力,可谓在异域为国立威,为民立功。其次,消除了匈奴对葱岭以西国家的威胁,提高了汉朝在这一地区的威望与地位。西域是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在葱岭以东,主要指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当时分布有三十六个国家。张骞通使西域,主要是这里,仅为初步的联系与了解。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战争,在正面战场上取得胜利后,从元封三年(前108年)开始,又在西域同匈奴进行了长达五十年的缠斗,互有消长。在后期,汉朝廷设西域都护府,以管理西域的事务,但鞭长不及葱岭以西地区。汉武帝在晚年曾派兵攻打过葱岭以西的大宛,“捐五万之师,穈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汉书·陈汤传》)可以说此战是场劳师靡费、得不偿失之战,仅仅威慑了三十六国,对于葱岭以西各国的影响甚微。只有汉元帝竟宁元年的郅支之战,影响力巨大,威震葱岭东西广大地区,开启了葱岭以西诸国诚心“尊汉”的历史。第三,安定了匈奴,基本和解了汉匈关系。郅支单于部被灭,呼韩单于“且喜且惧”。(《汉书·匈奴传》)喜者,以郅支既被诛而己无后患也,且余部尽归呼韩单于,匈奴达到一统。“惧者,以汉威强,惧复得罪而灭亡如郅支也。”(学者胡三省语)呼韩单于自知其众力不敌汉朝廷,“愿入朝见”。他见到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愿罢边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见前)汉元帝“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汉书·匈奴传》)这就是王昭君出塞和亲、远嫁匈奴单于的故事。从此汉匈和解,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见刘光华《关于西汉郅支城之战》)

郅支之战的意义非凡,然而遗憾的是,史书上将这一功勋主要记在陈汤的名下,而且将延寿指挥的这场攻灭匈奴的战争过程写在了陈汤的传记里,显然不公。诚然,主意是陈汤出的,军队是陈汤以“矫诏”调集的,但没有延寿的胸怀若谷、善纳建言的品德,没有延寿的大局意识,没有延寿勇于承担擅自兴兵罪责的无私,没有延寿果断地颁发命令,军队不可能出发,出发后无主将甘延寿的统一指挥,不可能战胜敌军。在这场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司令官延寿,而非参谋陈汤。

五、指挥艺术高超

匈奴人久经征战,异常强悍。虽然经过多年的战争消毫,人员与战斗力有所削弱,但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又有康居国的相助,如虎添翼,万不可小觑、掉以轻心。当汉军抵达郅支城后,受到匈奴军队的顽强抵抗。在战斗胶着不分胜负时,康居国王率大军前来为匈奴助威,将围攻的汉军团团围住。前有匈奴军队以城顽抗,后又康居国军队的围攻,在一般情况下,汉军必败无疑。在这种背腹受敌的极险情况下,延寿命令汉营坚守不出,用强弓硬箭射杀,用长枪大戟猛刺,任他康居兵多次冲突,均被击退。这说明汉军素质高,团结一心,坚持战斗,没有平时的严格训练,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也说明延寿在军中的威望,有他这个主心骨在,将士不溃不散,愿团结在他周围,出死力抗敌。他又出奇兵,绕到康居兵之后,待天色将明,康居兵疲倦之时,突然汉营中鼓钲大作,军士杀出,背后也火光四起,烟焰中拥出汉兵无数,前后夹攻,康居兵死伤无数,只有少部分抱头鼠窜而去。延寿如此指挥,将战斗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延寿的镇定自若与巧妙指挥,非一般庸帅懦将可比,也是未经征战的书生陈汤难以做到的。

六、虚怀若谷,善于团结

陈汤是他的副手,是位文人,足智多谋,才能非凡,但不守规矩。对于这样的属下,延寿重用他,虚心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当陈汤以他之名调集军队,在军中这是大忌,但为了战胜匈奴,他并未计较。主意是陈汤出的,但追究“擅自兴兵”之责,延寿是第一人,其次才是陈汤。而延寿甘于冒被第一追责的危险,与陈汤共同兴兵,可见他的胸怀。他在驻守西域时,西域许多小国能出兵追随汉军进攻匈奴,一方面是汉朝廷在西域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二方面是匈奴在西域的霸道行径失去人心,还有一个是延寿平时善于结交西域各国,建立了主帅的威信,到关键时能调来兵而有甘心听其指挥。当延寿率领的三路汉军行军到康居国境内,他约束部众,对平民秋毫无犯,赢得了民心。他还召来与康居国王有隙的康居贵人屠墨,为他讲明利害福祸,并令陈汤与屠墨歃血为盟,管理好部众,不得与汉军为敌。他的这些措施,为战胜匈奴奠定了政治基础。有人或说,战场上,作战的策略都是陈汤的谋略,将这场战斗的胜利归自于陈汤,笔者不能苟同。笔者认为:再好的建议,还得最高统帅采纳。在战场上,命令只能出自于主帅一人之口。毫无疑问,这场战斗,其指挥权属于立于现场的司令官甘延寿,而不是陈汤。陈汤不过是参谋,他的话不通过延寿之口,将士未必执行,正如大军出征时,无延寿亲发命令,大军就会原步不动。这就是说,延寿能虚心听取陈汤的意见并付之于实践,充分显示了延寿的将帅品质和胸怀,其首功只能归于甘延寿的指挥实践。

七、廉洁奉公,一毫不染

在取得了攻灭匈奴的战争胜利后,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延寿下令,将金帛与牲畜拿出一部分遍赐从军将士和随征的西域诸国兵士,赢得全体欢呼。又将剩余部分收归于公用,他一毫不取。这正是他品行端正、威望高的原因。相反,陈汤却私取了财物,被人告发。在返回途中,朝廷重臣石显、匡衡建议朝廷查办。本来,陈汤品质就不怎么好,有些做法有违世俗。《汉书·陈汤传》说:“少好书,博达善文。家贫,乞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他被张勃举荐,迁侍中,然“父死不奔丧,司隶奏其无循行,下狱论。”后复荐为郎,“数求出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从这些履历中,看出陈汤是在国内混不下去了,经“数求出使外国”,才到了西域,相助延寿。当然更未见他有征战的经历,很难有战场指挥的才能。史书还说他“素贪”,在郅支城“所卤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如此将两人相比,谁优谁劣,何用言说!

综合以上评述,甘延寿在西汉时是位少有的、独当一面的优秀将领,更是庆阳的骄傲。他在对匈奴战争中,仅靠汉朝廷在西域的屯军,团结诸小国的军事力量,却能攻破匈奴的临时都城,斩杀郅支单于,立下千载百世之功,其功绩应首属于延寿,其次才是陈汤;从品德和军事综合素质来看,延寿要高于陈汤;再从朝廷追责方面,也是延寿是首位;从赏功方面看,延寿被封为义成侯,而赐陈汤为关内侯,“封”高于“赐”,自然延寿是首功。

汉制:列侯是汉朝廷对异姓有功之臣的最高封爵,为第二十级,有封国(邑),可享用封国内的税赋。而关内侯低于列侯,为爵位的十九级,自此以下包括关内侯在内都为赐爵,有其号,无封国,食户另外赐赏,但不会多。义成侯属于列侯,其封国名为义成侯国,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据《汉书·功臣表》载:西汉竟宁元年(前33年)四月戊辰,元帝封出任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因在讨伐郅支单于时,斩获匈奴王以下1500人的功劳为义成侯于此。《资治通鉴注》卷第二十九:“戊辰,封延寿为义成侯【地理志,沛郡有义成侯国】,赐汤爵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大清一统志》第十五部分:义成侯国“在怀远县东北。汉竟宁元年封甘延寿为义成侯,国属沛郡,后汉改属九江郡,晋属淮南郡东。”这说明,汉朝廷视甘延寿为功臣,封爵最高,有封国,而陈汤次之,爵位是赐赏而非实封,是荣誉爵位。但后人在记述中(主要是文人所为),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又失公允。作为古庆阳的后裔,应据历史事实,认真考究,给以拨乱反正,恰当的辨别,达到还本来面目,以正视听。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