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张德芳 | 我从二毛路走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二毛路,地图上歪歪扭扭,是不好找的。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生命中,有这么一条从二十里沟口到毛井的道路(简称二毛路),我经常走过。

我是从这里走进了大山。大山里面有我童年美好的记忆,有我窑洞里土炕上离奇的梦想,有我喝不够的罐罐茶,有我吃不腻的手擀面,有我忘不了的小伙伴……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的爹娘。

这条二毛路,我从十四岁开始走起,一走就是四十年。

第一次走二毛路,是我在车道杨掌初中上初二的时候。学校推荐我去县城参加全县初中学生语文竞赛,我没有出过远门,又是一人,语文老师骑着自行车陪着我去考试。由于路途太远,又颠簸难行,只好中途在虎洞住了一宿,第二天才赶到县城。可以说,第一次走二毛路,历尽了千辛万苦,老师累得满头大汗,两腿酸软无力,到县城以后都走不动了。而我的裤子也在自行车后座上磨烂。所幸的是,这一次语文竞赛我得了个全县第二名,还算不虚此行。

以后,转入环县一中上初三。再以后,考上庆阳师范。要回家,要上学,走二毛路的次数就逐渐多了起来。

那时候的二毛路,是坎坷窄小的土路,道路大部分在河湾里行走。那时候的二毛路,很少有车,有零星的马车、手扶拖拉机,汽车是极少的,只有石油勘探队有汽车。有幸坐一回汽车,好长时间津津乐道不能忘怀。回家、上学,基本上都是步行的。一次学校放假,我和一位同学结伴回家,路途遥远,疲惫不堪,饥渴难熬,只好向沿途居民乞讨,环县民风淳朴,路遇的庄户人家都很良善,只要开口,都是慷慨大方。回到家中,已是半夜。

二毛路开始有班车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情。说是班车,其实是东风牌敞篷汽车,上面有可供人们手拉的铁栏杆,没有座位,人只能站着,一天一次,过期不候。所以每次坐车,我都是很早起床赶路。

走走停停,一路摇晃,终于到了县城。下车以后,大家互相看去,都是忍俊不禁。彼此全身是土,满脸是土,除去眼珠子能动,其他满目萧条,活脱脱几个土人。

二毛路路途漫长,连接着环县西北五个乡镇。适逢雨季,下游艳阳高照,上游有可能是暴风骤雨,山洪暴发,顺河而下,河道狭小,要躲避是非常困难的。我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从下而上,至中途,小车陷于泥中,忽然听到山上有人高呼:山水下来了!情急之中,来了好多村民和路人,挖的挖,拉的拉,推的推,终于把小车移至高处。待返身再看的时候,洪水已经猛兽般的呼啸而过。这件事情影响了我大半辈子。后来,二毛路多次改道,不在河道中行走了,也就安全多了。

后来,二毛路慢慢变得宽阔变得平坦,土路也变成了石子路。我也有了自行车,再后来,我有了摩托车。现在,二毛路变成了柏油路,我也有了自己的小汽车。

如今,二毛路上,每天的班车有近二十趟,都是中巴、大巴。其他车辆更是不计其数。我什么时候想走,就什么时候走,真是太方便了。路况好了,车况也好了,再也不会出现以前的尴尬场面。

二毛路,一头连着山里,一头连着山外;一头连着大山,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牵挂,一头连着思念。

二毛路,把地膜、种子、化肥、农药送进了大山,把技术、工具、生活资料送进了大山;把绿色食品小杂粮送入了城市,把天然美味羊羔肉送入了城市。

二毛路,有多少人从这里走了出去,上学,工作。又有多少人从这里走了回去,寻根,团聚。

曾经走过神秘的秦直古道,走过奇险的华山栈道,走过华丽的长安大道,真正不能忘记的,还是这条二毛路。这大半辈子走来,好像自己的手掌心一样,太熟悉、亲切了。

最近,又开始重新修建二毛路了。新的二毛路会更平坦,更宽阔。

走过我的二毛路,一路陪伴,一路牵挂。二毛路,贯穿我生命的路!

编辑:吴树权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