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到《陇东报》“北地风”副刊开设了“一点庆阳”这个栏目,我就在猜想“一点庆阳”的意思:是指庆阳的某一个地方呢?还是有其他特殊的含义?
一个周末,陇东报“一点庆阳”栏目组走进了太一农庄。让我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感知农庄里的一草一木。那淡淡的凉风、弯弯的小路、飞流的瀑布、含笑的紫薇花、饱满的向日葵、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菜园、高高低低的鸟鸣、风云际会的虫叫、冬暖夏凉的窑洞,顿时让人觉得这里果实累累,秋意已掠过额头,沾上指尖。
“立秋有三侯”:初侯,凉风至;二侯,白露降;三侯,寒蝉鸣。大地,已经褪去了往日的酷热,换上了初秋的凉爽。一路上,那些高高低低的树木,争相展露着身姿,给大地和农庄带来了清洁、新鲜。这时,吹过脸旁的风,是刚立了秋,带着丝丝凉意的秋风;太阳,已没有盛夏的炎热,是懒洋洋的秋阳。
黄土高原上,有窑洞的地方一般都离沟畔不远。农庄里同样有条沟,叫张铁沟。可以说,我对有沟的地方情有独钟。小时候,离我家崖畔的窑洞不远处也有条沟,叫刘家沟。村庄的秋天,到处都洋溢着成熟的味道,土豆、玉米、毛豆等庄稼争相吸引人的眼球。一个个秋日的午后,我经常约几个小伙伴,迅速地分好工:谁回家拿旧报纸,谁准备土豆、玉米、毛豆,谁找瓦罐,谁拾柴火。然后定好集合时间,到刘家沟的沟底找个避风、干燥、平坦的地方,烧锅锅灶、烤土豆、烤玉米、煮毛豆、玩泥巴,直到吃饱玩累了,才灰头土脸地回家。
眼前的张铁沟沟底,虽然也平坦,少了儿时的瓦罐和毛豆,却多了几张古色古香的桌椅,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那条展开的“陇东报一点庆阳太一农庄文学采风暨朗诵活动”的横幅,格外鲜艳夺目;静静的小桥流水,等待着人们驻足联想;挺拔的树木,越发显得精神;偶尔飘下的几片秋风中的落叶,是那样好看,让人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下它们的神奇……
还有,我们这群热爱文学、热爱朗诵、热爱摄影的人聚集在一起,把火热的心情、优美声音和发现美的镜头,带给农庄,带给大地,传给沟底的每一个精灵。屏住呼吸,用心聆听来自沟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它们似乎就像大河奔涌而来,眼前的朗诵声却小了。我在想: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会不会惊扰沟底的诸多精灵,如轻轻的风、挺拔的树木、流淌的溪流、乘凉的亭子、顽强的小草、成熟的野果、翩翩起舞的蝴蝶、不知名的虫子等,我们怎样才能融入它们生活的家园?沟底的这些精灵,它们是不是也能听懂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声?
啾啾、唧唧、喳喳、咕咕、啁啁、呱呱、吱吱、嗡嗡、嘤嘤、嘟嘟、嘶嘶,当这些声音在凉风中不绝于耳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看来,这许多精灵也是不甘寂寞的,它们在大声地和人类交流着感情。还有,那些偷偷贴在枝丫上的蝉,不失时机地发出“吱—呜,吱—呜”的声音来凑热闹,让人觉得它们是在和人比嗓音、比诵读,它们是不是也捧起了眼前的这本《风吹过村庄》,爱不释手,忘情地朗诵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