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刘政 | 哦,乡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约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奶奶领着我去她的娘家榆林子镇珍庄村省亲。到达舅爷家后,大家对我们的热情自不待说,但在一个少年的眼里,我的二舅爷的热情却显得有些特别。在去二舅爷家前,奶奶沉着脸对我说:“去你二舅爷家!”意思大概是说,你二舅爷不同于其他舅爷,在二舅爷家,绝不能淘气。我们走进二舅爷家的地坑院,二舅爷不像其他舅爷一样吆喝着张罗着迎上前来,而是静静地站在窑洞门前打了个请进的手势。进到窑洞后,我们也没有像在其他舅爷家一样被招呼着坐到炕头上,而是坐在凳子上。窑洞的正堂有一张陈旧却干净的木方桌,方桌的两边是两把同样陈旧却干净的木椅,二舅爷又是打了一个手势,和奶奶分坐两边。半天时间二舅爷好像只问了奶奶一句话,叫着父亲的乳名问他最近回来了没有,奶奶认真且郑重地作了回答,然后两人就这么默默地静坐着。临走时二舅爷将我们送上地坑院的洞子,用手摸了摸我的头顶,也没有说什么话,我们走了很远了,我发现他还静静地站在洞子口望着我们。

我的其他几位舅爷,我以后都见过多次,只有二舅爷我平生就见过这么一面,他就像岁月的书页里被我不经意间翻过的一张插图,早已经淡忘了。昨天,应正宁县朋友之邀,到宫河镇参观邓小平王录村故居,发现一张黑白照片,才再次激活了我对二舅爷的记忆。故居展览馆的展板,讲述着1937年红一军团向农户借粮的故事。有一张借条的复印件:“穆平辉先生,本军此次驻扎正宁一带,整理训练,需要粮食,在本军军费未到以前,决向先生借粮二十六石,将来按时价由本军政府负责归还。抗战胜利之礼!人民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邓小平、正宁县县长朱门。二月二十九日。”复印件的上方,有一张老者的半身黑白照片,朴素平常却刚毅风发。人说养儿像舅舅,那额头、那眼神酷似我的二伯父,只是下颌多了一撮银白的胡须,这不是我的二舅爷吗?原来我的二舅爷就是穆平辉!关于穆平辉先生当年给红军借粮的故事,我以前经常听人讲起,好像在什么资料中也见到过,但我从来没有把它和我的二舅爷联系起来,因而面对展板,我感到非常震惊。

回到单位后,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把这个发现告诉父亲,同时想就当年借粮的相关细节,再问问父亲。根据我在二舅爷家见到的情况和奶奶生前的一些讲述,可以想到二舅爷家当年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还不如我们家,二舅爷是怎样筹集那二十六石小麦的呢?父亲说,当时你舅爷家确实不算富裕,为此他卖了十亩地才凑足二十六石小麦。从此以后,家境渐渐走向贫寒,几十年都没有得到改善。我说:“从这个借条来看,归还时间的表述上应该是不确切的,按照当时‘本军政府’的经济实力,归还的希望应该是比较渺茫的,当时的珍庄正处在“红区”和“白区”的交界之处,支持红军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我二舅爷怎么会有如此的壮举呢?”父亲说,当时红军号召团结抗日,你二舅爷虽然不是一位职业革命家但他特别爱国,特别支持抗日,借粮给红军,就等于借粮给抗日。你二舅爷一生刻苦读书,满腹经纶,他当年不仅勤俭持家,还利用农闲时节在周边各村义务说书,讲《三国演义》和《说岳全传》,宣传忠孝节义,人称“义讲先生”,是一位有名的乡贤……

哦,乡贤!前不久与朋友饮茶谈天,有人提到应该在乡村推广乡贤文化,后来见有许多报刊似乎也在呼吁和提倡,我都不以为然。今天我想,如果乡贤就是二舅爷这样的人,那倒真该提倡啊!

编辑:袁乙琪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