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惠芝
20世纪70年代末,西峰只是陇东地区一个很普通的小镇,但它又有别于其他的小镇,相比来说,算是那个年代比较繁华的地方了。西峰南北两条大街,主街长度不过10里,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小什字和大什字,小什字相当于现在的市中心,其东北角是人们常说的菜铺子,每天清晨都有很多人排队在此选购新鲜蔬菜;西北角是一处文具店,里面除了文具之外还卖一些工艺品;东南角是一个早晚门市部,它建得相对较晚,在那个年代,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最热闹的地方当属西南角,那有一家电影院,当时看电影是人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如果电影院来一个新片,就会从早到晚连放好几天,人们为了这场电影不惜起早贪黑排队购票,乐在其中;紧挨着电影院南侧的是当时最大的综合商场,因其呈“L”型,又叫“转角楼”,要买一些“品牌”衣物,或过年扯一些布做新衣服,都得到这里购买,所以一进年关,这里人山人海。
小什字往南约1里路东面是原地区剧院,记忆中常常从门口路过,隐约能听到院内传来婉转悠扬的歌声。剧院对面有一个副食品门市部,主要经营糕点、烟酒、酱醋、糖果等。每天清晨一开门,店里酱醋混杂着糖果甜甜的味道飘得很远,特别诱人。当年我特别喜欢来这里买酱油和醋,每次剩的零钱都可以买点小零食,一般是糖果或一小块果丹皮。其实我家离这个商店并不近,至少有3里多,但每次想到果丹皮那酸酸甜甜的感觉,就顾不上路远了,家长当然也了解我们的心思,总会满足我们这个小小的愿望。剧院南边还有一处回民饭店,偶尔家长会拿着盆子到此买一些羊肉汤回去解解馋。
我的小学基本上算是在镇子的南头了,学校对面有一处商店,卖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外地的干果或水果等。冬天店里还会卖一些南方水果,比如桔子、甘蔗等,那时冬天家里除了秋天储存一些苹果留着过年以外,再没有其他水果,所以桔子和甘蔗就极具诱惑力,我总是缠着母亲要买一点。桔子比较贵,甘蔗相对便宜,花几毛钱就能买一大根扛着回家。有时商店会在年关的时候把一些有破损的桔子或苹果拿出来打折处理,这时家长就会买一大网兜回来,我们急忙拿出小刀把有伤的部分削掉,大口大口往嘴里塞,别说有多解馋了。
大什字是个集散地,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农贸市场或集市,路东面有个小巷,地势较凹,人们称之为“南城壕”,每逢过年过节非常热闹,常有一些乡里人到此销售自家的产品,如一些新鲜蔬菜、山中野味、鲜活的鸡和刚宰杀的猪肉、牛肉、羊肉等,尤其是到了腊月十五以后,南城壕巷一派繁荣景象,每家每户都会来置办一些年货,好留着过年美美地享用。
2011年的夏天再次回西峰, 清晨冒雨登上从西安开往西峰的长途汽车,路边上昔日的县城和小镇都变了模样,高楼林立,色彩明艳。原有的盘山路也已变成数个穿山隧道和凌空而起的高架桥,快捷又方便,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车子已进入西峰的地界,心中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车一过肖金我就坐不住了,时不时地向前张望,路边的树木、庄稼郁郁葱葱,甚是喜人,那清香的味道随着微风从车窗吹进来,沁人心脾。远处的庄稼地里依稀可见旧时残缺的夯墙上留有毛主席语录大标语的痕迹,倍感亲切。大约40多分钟,就看到了进入西峰城区的马路,宽敞平坦,路边布满了花坛,花儿竞相开放,路边间隔竖立着漂亮的路灯,像一队队威武的士兵,欢迎着我们这些游子的归来。
大学毕业那会儿我因为留校任教,每年放假还能回去看一看,后来随着工作地点的变化,距离家乡越来越远,回家次数渐渐减少。现在孩子已经长大,不再缠人,我有空仔细地在城里转一转。可惜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阴雨不断,原有的计划被打乱了,看来徒步走是不行了,只能乘车走马观花略看一二。
昔日作为西峰城区南头标志的三岔路口已经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只有仔细辨别才能找到,现在看来,它只是一条狭窄的小巷,看到它,记忆被拉回到30年前,仿佛母亲还站在那里等待着我。记忆中的西街,老车站就在眼前,那是我第一次单独离家时乘车的地方,看到它很是亲切,老车站旁的那座老桥依旧坚固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西峰30年来的沧桑巨变。从北向南,那大什字、那南城壕、那小什字、那剧院等等,虽然都有了变化,依旧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让人觉得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似的。
到了傍晚,华灯初上倒映在水中,整个城市喧闹又宁静,是啊,时代在变,人们也在变,只是那份浓浓的乡情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