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法治庆阳】坚持群众路线的司法审理新实践——华池县赓续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路世玲)“一刻也离不开群众”,这是1943年毛主席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的亲笔题词。

70多年前,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在华池审理了著名的“刘巧儿”争取婚姻自由案,由此创造了以“坚持群众路线、调查研究、巡回审理、注重调解、就地办案、方便诉讼”为核心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树起了人民共和国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70多年后的今天,在“马锡五审判方式”的诞生地华池县,基层法庭面向群众,积极探索符合社情民意的审判调解方式,坚持深入乡村巡回审判,携卷办案,人性化调解,用实际行动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前厅。

巡回法庭 司法服务“零距离”

“我回家后一切都好,与儿子、儿媳相处十分融洽,感谢法官及人民陪审员的调解。”栗某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说着被儿子接回家后的生活。

这是华池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回访赡养纠纷案件当事人栗某一家时的一幕。

栗某诉李某未尽赡养义务纠纷案回访现场。(资料图)

原告栗某与丈夫李某有3个子女,1980年丈夫去世,栗某将长女和12岁的长子李某留在家中,独自带年仅5岁的次子前往新疆。后来,栗某长女嫁人,由于其丈夫经常对她实施家暴行为,导致栗某长女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2012年,栗某次子外出打工后,又下落不明。栗某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被乌鲁木齐市新源县民政局送回华池县,只能去投靠儿子李某。但母子二人感情并不融洽,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形同陌路。2020年2月,栗某与李某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遂被送往华池县悦乐福利院暂住,但栗某不符合福利院收养条件,无奈之下,栗某以未尽赡养义务为由,将儿子李某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考虑到栗某高龄,行动不便,华池县人民法院决定在悦乐福利院开庭审理栗某诉儿子李某未尽赡养义务纠纷案,并通过此案例让群众受到教育。为此,承办法官邀请福利院院长、包村干部和村委会主任等参与案件的调解工作。

通过承办法官、人民陪审员、包村干部、村委会主任和福利院院长等的调解和沟通,栗某和李某终于解开心结,认识到了各自的错误,相拥而泣,赡养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栗某诉李某未尽赡养义务纠纷案审理现场。(资料图)

让巡回法庭来到群众身边,进行现场审理,用心倾听和感受当事人的心理症结,及时捕捉归纳案件的争议焦点,把“劝、批、谈、教”相结合,努力化解当事人的心结,是华池县人民法院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具体表现,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在2021年“司法走基层”系列活动中,华池县人民法院工作组每结束一次庭审,都要挨家挨户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刑法常识汇编等普法资料,为群众提供“点对点”“订单式”的司法服务,耐心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社情民意。

2019年至2021年,华池县人民法院开展基层巡回审判15次,通过群众参与评理说法、诉前调处、“背靠背”做工作、“集市法庭”等方式,从法理、情理的角度真诚沟通,使每一件纠纷化解都能找到合理的方法。

轻“判”重“调” 清官断好家务事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华池县人民法院却在“家务事”上下起了功夫。2016年3月,华池县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法院之一,推行家事审判改革。

华池县人民法院家事审理中心文化长廊。

“我很想您,但我更希望您活着,您可以不回来,但一定要好好活着,等我长大了保护您……”一个14岁的小男孩在法庭审理时对3年前离家出走的妈妈声泪俱下地说道。

“打自己老婆就是家务事。”张某某在法庭上说得“义正词严”。

这是一起因严重家庭暴力引起的离婚纠纷案件。被告张某某为了在家中彰显“大男子”本色,对原告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棍棒相加。原告为此精神恐惧,一走了之,离婚意愿强烈。

华池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团队负责人张海燕说:“类似案件,如果简单一判了之,不仅不利于矛盾化解,极有可能引发更多潜在的社会风险。”

在庭审环节,主审法官注重对家庭成员间情感的修复,改变家事纠纷重“判”轻“调”的做法,通过“背对背”调解,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最终,被告张某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家暴行为表示懊悔,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保全。

“家事案件‘定纷’易、‘止争’难,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所具有的社会道德属性,将审判‘温情’和程序‘刚性’相结合,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家事审判思路。”张海燕说。

华池县人民法院家事审理中心设置的宣泄室。

华池县人民法院组建的家事审理中心,由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法官组成,引入懂心理学的司法辅助人员介入,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法院指导、社区参与,建立完善了由法院牵头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外部环境建设上,开设“圆桌调解室”,进行“家庭化”布置,以“丈夫”“妻子”和“母亲”“儿子”等称谓的标牌,缓和原、被告之间的对立情绪;设置宣泄室、心理咨询室、儿童娱乐室等,满足新型家事审判的需要;张贴温馨感人的标语、贴画,构建家的氛围,营造怡人环境,突出“和”的理念。

在家事审判工作中,试点实行财产申报、合理分配举证责任、设立冷静期、适用人身安全保护令、建立符合县情的多元纠纷庭审联调和离婚案件诉前和解等制度,更好地化解家事纠纷。

6年来,华池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全面推开。当庭宣判率、服判息诉率、调撤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探索形成了具有陇东地域特色的新时代“马锡五”巧断家务事审判工作模式。截至今年4月11日,华池县人民法院共受理离婚纠纷、婚约财产、子女抚养费等各类家事案件2172件,家事庭调撤率都在85%以上,其中,2021年家事庭调撤率达到94%。

跨省调解 “说和”两省四县事

“要是没有咱们这个调解中心,我们两家肯定要通过打官司解决问题,不仅花钱、花时间,最后可能连亲情和友情都没了。”提起设在村里的跨省调解中心,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村民章某感激地说。

华池定边铁角城人民调解中心。

“鸡鸣闻四县,一步跨两省。”一座陕甘两省分界界碑,将铁角城村一分为二,甘肃华池一个,陕西定边一个。虽然区域上被划分为两省,但两个铁角城村的群众毫无边界之分,而且大多有着血缘上的亲属关系。“由于这里是四县周边,人员复杂,群众因生产经营、婚姻家庭、财产权属等问题引起的跨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华池县司法局乔川司法所所长慕辉说。

8年前,章某将女儿嫁到定边县张崾先镇铁角城村的赵某家。原本女儿夫妻家庭稳定和谐,但在一次房产分配问题中产生了纠纷,女婿赵某的父亲全权代理儿子将章某的女儿告上法庭,请求法庭判决赵某和章某离婚。

考虑到案件涉及陕甘两地,加之被告夫妻感情尚好,孩子未成年,慕辉决定和原告及代理人协商调解,维护章某女儿的家庭权益。慕辉带着司法所的干警前往定边县,多方了解案情,并与定边县司法局张崾先司法所衔接,组成陕甘两省、镇村两级联合调解组,多次分赴双方当事人家里进行调处。经过1个多月的奔波,在联合调解组的努力下,妥善处理了纠纷,最终使章某女儿和公婆、兄弟关系和好,赵某撤诉。

这起纠纷的成功调解,为跨省、跨区域矛盾纠纷调处提供了新思路。随后,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调研论证,慕辉起草了成立跨省民事纠纷调解中心的方案,和定边县司法局张崾先司法所及两个铁角城村进行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

华池定边铁角城人民调解中心内景。

2021年底,“华池定边铁角城人民调解中心”挂牌成立,办公地设在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村部,负责双方乡镇之间发生的所有民事纠纷调处工作。“调解中心成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跨省、跨区域民间纠纷调处难的问题。矛盾纠纷的受理、调查、调处、回访更为科学便捷,调处后反复率大大下降,深受群众欢迎。”华池县乔川乡铁角城村党支部书记章小飞说。

目前,该调解中心调解两地群众矛盾纠纷20多起,件件及时高效,无一反复,而这一机制已成为两省进一步统筹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