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乱翻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种爱好,那我选择读书。

小的时候,因为家里世代文盲,村里也没有几个识字的人,我除过看过几本连环画,就是读地埂上的标语口号,在课本之外,没有读过一本真正的书。初中的时候,读过几本有头无尾的小说。上了高中以后,学校开了一个阅览室,每天晚饭后到晚自习这段时间,一位老师抱来一沓杂志,有《新华文摘》《星星》之类,我才知道还有杂志这种“书”;我所借居的单位,是一个汽车运输公司,还订了一份《人民文学》,我每期都能先睹为快,每年的全国中短篇小说获奖作品我因此大多都看过。印象最深刻的是站在学校的阅报栏前,读大块的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理论文章。直到高考结束,借到了一本《红楼梦》,这是我完整读过的第一部名著。

我真正开始读书是在上了大学以后。那完全是补偿式的阅读,就像久经饥渴的人,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想吃,什么都好吃,真正的如饥似渴。哲学,历史,文学,朱光潜的《谈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还有系统论、控制论,我还读完了《资本论》。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阅读需求。但都读得囫囵吞枣、生吞活剥。

那时候的阅读有很强的功利性。一是因为大学生还比较稀缺,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身份表示,比较被社会所看重,读书为了获取更多知识,配得上这个称号;二是受当时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文学热潮的影响,读书为了学习写作,所以读得最多的还是文学书籍。每月只有十几元钱生活费,我还是坚持订了《诗刊》《散文》两种文学杂志。

我所学的是一项专门技术,这是吃饭的碗,专业的书是必读的书。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从事专业工作,读专业书,写专业论文,还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后来,几次变换工作岗位,因为专业跨度太大,为了适应新的业务,又读新的专业书,端起了另外的吃饭的碗。我个人真正的阅读兴趣在人文社科方面,但在最好的读书年龄,无书可读,《安徒生童话》一类书,我是后来给孩子读的时候,也给自己补了课;有书可读以后,却不会读书。由于成名心切,为了发表作品,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了许多没有经过历史汰选的应时书刊。而且,因为阅读饥渴的后遗症,只要拿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管多么不堪卒读,也要读完,读不完觉得就是浪费。课外的阅读,也因为缺乏基础和引导,读得杂乱无章,一直在读书,一些真正的经典却没有读过。上大学时,一位女同学问我读过《飘》吗,我连听也没听过,真是丢人。我在品位极高的《读书》杂志上,发表过小文章,但其中评介的书,我大多没有读过,读也读不懂。

我一直处在读书的惶恐和自卑之中。在别人看来,我写过一些文章,也能与人谈诗论文,但只有我自己清楚自己的浅薄。我也曾努力弥补过,我把诗词文章抄写下来,装在衣兜里,随时拿出来默读背诵;我曾经坚持了很长时间,每天早晨提前到办公室,关起门,大声读《诗经》《楚辞》《论语》《庄子》,但都是今天记住,明天又忘了。非常令人沮丧无奈。我现在能完整记住的诗词不超过一百首,以前可能想起前一句想不起后一句,现在能想起前半句,却想不起后半句;我写文章很少引用别人的话,因为孔圣人的话我也没有记住几句;我所了解的知识,大多不是从原著原文而来,是从散乱的阅读中得到的“二手”知识,都是零零散散、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有时候,读一本书,读着读着,觉得似曾相识,继续读,就能发现已经读过的痕迹,但内容完全忘记了。有些书,我有好几本,就是因为读过忘了,看到又买了。虽然读过就忘,但还要读;就像吃过喝过,就排泄了,还要吃喝一样。

人在成长阶段,缺乏营养,后来尚可弥补,长得很强壮;但如果错过了读书的最好年华,只能一生羸弱。尽管如此,如果说此生还有什么目标的话,就是再多读一些书。并不是我多么热爱读书,实在是因为除过读书,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读书也不是一件多么高尚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和烹饪健身、穿衣打扮一样只是一种爱好,一份生活的情趣而已。看到有些一辈子也许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的人,却热衷于参加各种读书活动,觉得可笑又欣慰。可笑就不用说了,欣慰的是能够把读书作为可炫耀的事,也是好事。我现在的阅读,纯粹是积年的习惯,生活的方式。有平和的心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书尽管价格不低,对于一个懒于出门、没有过多消费的人,也能承受,而且网购非常方便快捷。没有了目的性和功利性,阅读就变得随意随性,纯粹的乱翻书。这一本书里提到另一本书,就到网上一搜,下单买来。前段时间看到一本《屎的历史》,知道不是写那东西的,买来一看,居然看不懂。网上购书尽管方便,但只便于购买已经知道的书,要知道更多的书,还得去书店。本地没有好书店,每次去外地,总要到书店看看。尽管是乱翻书,还是有自己的偏好和取向。文学是终生的爱好,需要继续补文学经典的课。自己已经活成了历史,所以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心态平和,心情平静,但每每读到朝代更替的风雨飘摇,特别是受到外族欺辱的时候,常常免不了心潮起伏、扼腕叹息。一时没有好书可读的时候,就想重读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值得反复读,经得住多次读。《红楼梦》已经读过七八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都读过五六遍了,还有许多经典需要再三再四地读。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读经典让人气馁,先人们留下这么多好的作品,有的没有读过,有的没有读透,自己抓耳挠腮写的那点东西,简直是在制造垃圾。我喜欢探究文字的构造,对于说文解字、咬文嚼字的书,看到必读。正在读的是杨漪送我的、流沙河的《白鱼解字》。老难以避免,但想避免朽,刻意读一些科技书。我一直对动物的本能抱有好奇,比如千里迁徙的鸟,如何掌握方向和距离?比如老鹰训练小鹰,要把它赶出悬崖上的巢,这种培养后代的智慧从哪里来?某种羊群在迁徙途中,遇到跨越不了的山涧,老羊跃起在半途,为后面的小羊当二次跳跃的踏板,这恐怕也不是本能所能解释得了的。买了几本书,都没有打消我的困惑。处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带来方便,也有困扰,大数据到底是什么?买了一本《大数据时代》,仍然没有明白是什么。家里的书不少,有价值的不多,有的书这辈子都不会再翻一下了,还是舍不得扔掉。平常的日子,乱堆乱放着也就罢了,看着心里踏实,就像老辈人看着满囤的粮食一样,搬家的时候就要费许多的力气。

我不明确我读什么书,我很明确我不读什么书。那些教人如何成功的书,那些教人如何赚钱的书,那些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书,我统统不读。读这些书,就像读电线杆上重金求子的招贴一样,要么无聊,要么上当。我比较排斥电子书,除过查找资料我很少阅读网络上的长篇文字。有人调侃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我不想坐电梯,只想享受一卷在握的美好感觉。

乱翻书,翻了一些书,更多的书没有翻过;知道了一些事情,更多的事情不知道。如果有人问我,哪一本书对你影响最大,我不知道;如果有人问我,你对哪一本书印象最深刻,我也不知道。如果还有人要问我,那你读书干什么?我只能说,因为读了一些书,我才知道历史很漫长,世界很广博,人生很短暂,个人很渺小,所以我心存敬畏。


编辑:李昊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