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晚熟的人》,算我正式接触了莫言的作品。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莫言用第一人称去描写、记录自己故乡的人和事。小说里,讲到晚熟的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蒋天下,也就是蒋二。他是莫言的发小,小时候,傻的一塌糊涂,但到了一把年纪,非常有商业头脑,在高密利用莫言的知名度,把文化和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这也显露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觉醒。他们不再只顾着种粮食,而是学会因地制宜地搞特色旅游。蒋二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从傻子变成商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我们老蒋家的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晚熟”。而按照莫言的理解“晚熟”就是后知后觉的一类人。
作家除了关注英雄的一面,也同样会关注世风的一面。正如《晚熟的人》,由于文化的吸引,好奇心的吸引,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一帮青年,为了每周看一次电影,可以用尽全力,可以像英雄一样,敢打敢拼。正如常林,即使挨了知青们的揍,也不会放过去看电影的机会;即使饿着肚子,也要去看一场电影;即使打输了,也不会轻易服输。在小说的最后,蒋二由于非法用地,他精心设计的高密文化旅游基地,被两台推土机摧毁。对蒋二的这种变化,莫言所讲的“晚熟”,已经脱离了晚熟字面的意义,它俨然变成一个人,一个时代中的每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时代或者身边变化后的一种聊以宽慰的心态了。
小说里,莫言的一句“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我开始深思:什么是善良的人?
善良一词最先出现在 《礼记·学记》中,指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为什么善良的人都晚熟?因为善良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真实,就很少有人做得到。我们最喜欢用一个词——童真,来夸赞孩子。但我们在夸奖孩子真实的时候,自己却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天真本来是美好的,后来却被人们同幼稚放在了一起,因为我们长大了。确切地说,长大的我们已经深刻领悟到,说真话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而和大家一起说假话,不会受到惩罚。太真实的人是不能融于这个社会的。而且人们越来越喜欢一个词,“情商”。情商成为夸奖一个人善于为人处世的最高赞美。实际上真的如此吗?我认为情商高只是你善于虚伪,善于获得别人的认同,并不能说你这个人品质有多么好。
为什么莫言会说善良的人都晚熟?因为善良的人不愿意虚与委蛇,他只想依照自己的天性去天真地面对这个世界,但在受到挫折和伤害之后,他会慢慢沉默,这是被劣人催熟的人。这些被催熟的人,其实还远远达不到一些人眼中“成熟”的标准。在这些人眼里,成熟是什么?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八面玲珑,和他们一样,甚至有着超越他们的虚伪,即所谓的“情商”,才叫作“成熟”。而这些被催熟的人最多是显得不那么刺头了,不跳出来扫大家的兴了,但人们也不会把他们当作同路人,因为他们不懂得配合,不会助兴。
所以这些被催熟的人,还是在满怀赤诚地寻找同类,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