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拾麦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文仓

伴随布谷鸟的叫声,一年一度的割麦便拉开了序幕。

过去这个时候,我们白马小学就放暑假了。

一弯月牙在夜幕里慢悠悠地行走。

月光下,父亲蹲在地上磨镰刀,一会儿用手指在刀刃上来回刮试,一会儿向弯月形的磨刀石上浇水,镰似一弯月牙,在石上荡秋千。

鸡叫头遍,父母亲动身了,一手持镰刀,一手提瓦罐和布袋,瓦罐盛的是米汤,布袋装的是干粮。

我打着哈欠,揉着眼睛紧跟了上去。

麦田大都散落在大山的皱褶里,有的坐在吃风岗上,有的挂在半山腰里;有的距家近,有的距家远。赶到距家远的麦田,天也就大亮了。

太阳花花,打去潮湿。队长一声大喊:“开镰!”

社员们摆开架势,队长打头阵,一镰下去,一片麦穗揽入他的胳膊弯。堂哥赶忙跟上,镰刀一个大划弧,又一片麦子被撂倒。他们抡圆胳膊,镰刀虎虎生风,仿佛划船比赛;他们配合默契,宛如一群大雁,一会儿摆成一字,一会儿摆成人字。

割倒的麦子要打捆,打捆的多是膀大腰圆的男人。他们一人管七八个割麦人,尾随不掉队,抓起小麦秸秆,三拧两扭,头对头打个结,铺在地上,揽起割倒的麦子放了上去,抓起麦腰子两头,一膝盖跪了上去,一个麦捆成了。

这时,孩子们哗啦啦散开,争先恐后拾麦穗。拾麦穗,不光要眼疾手快,还得动脑筋。队长屁股后面就不要跟了,他太“吝啬”,一个麦穗也不给你留下。最好盯着捆麦人,他们总有不少麦穗遗落;那些爷爷、奶奶,抑或大姐姐小媳妇,他们胳膊缺少力气,常有麦穗丢掉。伙伴们心照不宣,分片包干,捡拾得不亦乐乎。

当然,不能跟得太近,太近了,队长就黑着脸吼:“我把你们这些碎怂,滚远些,小心剁了你的黑爪子!”我们倒是不怕他,他只是嘴上劲,从没见戳谁一指头。

万事都不易。拾麦穗像姑娘梳辫子,四串麦粒组成一个四棱柱,每串六到九颗麦粒,每颗麦穗头上有一根细长麦芒,麦芒比母亲手里的针还尖,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我的手背、手腕、胳膊布满了大大小小伤痕,麦土附着,火辣辣的钻心疼。

天上一丝云也没有,太阳似个大火球,快把大山烧红了。割麦的大人们脸上汗珠成了线流淌,拾麦穗的伙伴晒成了黑蛋蛋。

那年月家家“苦焦”。伙伴有的鞋头张开蛤蟆嘴,有的鞋后跟磨开了洞,有的干脆赤脚。一不小心,麦茬扎进脚掌,疼得龇牙咧嘴。

农村娃不怕吃苦。我们东张西望,猫腰寻觅。我们把拾到的麦穗扎成一个一个小捆,在筐里摆得整整齐齐。我感觉,那些麦穗流淌着古老的经文。

大人抢收,娃娃捡拾。鸟儿也来抢食了。

麻雀叽叽喳喳,一群群飞来,箭一样射下。有的弹跳啄麦粒,有的衔起一棵麦穗弹上天空。我们哪里会放过,拍手大喊一声,它们哄的一声飞散。可是不一会儿,它们又来了,再赶,它们似乎不怕了,从这头落到那头,喊叫多了,它们不但不跑,还在原地拍打翅膀,不肯离去,好像是我们抢了它们的食物。

日头落山。麦田空虚了,裸露一片黄褐色。伙伴们聚拢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有的筐撑破肚皮,有的筐半饥半饱,大家一番商量,多的匀给少的,平均分配。

大人们,一个个背起麦捆,沿着羊肠小路向山下蠕动,远远地望去,只是看见麦捆,却看不见背麦捆的人。

伙伴们,跟了上去。背麦捆的人,途中得找塄坎歇脚,缓过的地方有遗落的麦穗,那些麦穗全都跳进了我们的小筐里。

路旁打碗碗花,列队欢迎,大嘴巴笑得灿烂。山谷里响起回音——粒粒皆辛苦……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