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辖5镇、2乡、6个街道,100个行政村、36个社区,总面积999.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4万人,有汉、回、蒙古、满、壮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81人,占总人口的0.7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2020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七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近年来,西峰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按照“12510”工作思路(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实施五项工程、开展“十进”活动),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城市民族互嵌式治理和民族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开展“十进”活动,开创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局面。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持续发力,不断创新思路和载体,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机制,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短板弱项,强化工作措施,打造有特色、有亮点的创建示范引领工作。
一是打造党建引领工程。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履行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把手” 工程来抓,认真落实“四个纳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考核内容;纳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宣传计划)工作机制,与全区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二是打造典型示范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步骤,重点培育了“一馆两村三园四校五区”及“十进”示范点25个。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首个市级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省、市、区各类调研观摩50余次,组织参观、培训2.3万人;在后官寨镇赵咀村和安定路街道联含村,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做好谋规划、促发展、建机制三篇文章,不断提升乡村发展活力;以民族团结为题材,因地制宜,打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功能完备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三处,不断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西街小学、团结小学、北街实验学校、庆阳市第四中学,大力提升学校创建工作水平,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各族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筑梦成长;在康寿路社区、北大街社区、南苑路社区、庆州西路社区、公刘南路社区探索建设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小区,营造了浓厚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会氛围。三是教育凝心工程。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引导全区区各族群众牢固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教育聚心工程,打造“四主教育”课堂 (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为主的“政策 研读”课堂: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先锋引领”课堂;以窗口服务人员为主的“宣传前沿”课堂:以各族群众为主的“全民教育”课堂),打牢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利用西峰新闻、西峰发布、西峰融媒、走街串巷等栏目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拓展“线上+线下”“动态+静态”宣传载体,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四是共创共享工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项活动”(民族政策宣讲活动、第十九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研讨活动、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宣传氛围营造活动、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创建活动、联合宣传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三下乡”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主题优秀民俗文化作品及书画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文艺演出活动),搭建干部与各族群众沟通交流平台,激发各民族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共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热情。五是发展惠民工程。紧紧围绕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任务,按照生态宜居之城、人文魅力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的城市定位,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行动,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建成一批校舍工程、医疗用房、文体广场,大力构建普惠公平共享的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进机关、进企业、进街道(社区)、进乡镇(村组)、进学校、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进医院、进家庭)活动中,以“六个一”(一份可行的实施方案,一个优秀的宣传讲解员,一部精美的PPT展示,一份精炼的汇报材料,一套完善的档案资料,一个突出的工作亮点)为标准,以政策宣传教育人、以创建活动凝聚人、以树立先进带动人,形成了各行各业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和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
一是进机关,以“两型机关”创建抓住关键少数。按照“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创建相关要求,定要求、统思想,定制度、履职责,定方案、强指导,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机关工作职能,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职工履职尽责能力,更好地服务各族群众。二是进企业,以“三个关注”促进民企共建。扎实开展千名干部帮千企,以光彩事业和“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平台,搭建企业参与创建工作的桥梁,在民企共建中关注是否知道、关注是否满意、关注是否回馈社会,使民族团结之花在企业中“花繁枝茂”,让企业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怀揣民族情怀、彰显社会担当。三是进街道(社区),以“四个抓实”共享惠民成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互嵌式服务管理模式,抓实管理服务、促民族共融,抓实基础建设、促共居共乐,抓实思想认同、促文化融合,抓实多元共治、促民族和谐,积极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进乡镇(村组),以“六大招式”绘就振兴画卷。以“早”为先抓效益、以“多”为大抓规模、以“优”为上抓品牌、以“强”为要抓科技、以“专”为精抓特色、以“普”为用抓供给,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延伸到村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五是进学校,以示范点打造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全区3所学校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所学校被命名为“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六是进警营,以“三个力争”提升各族群众安全感。区公安分局以“1+N”模式(民族团结进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力争把民意的大门开到最大、把为民的实事做到最好、把保平安的底线守得更牢,不断提升辖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七是进宗教活动场所,以“双管齐下”坚定中国化方向。深入开展“六进”“七学一做”“党亲·国好·法大”等活动,交易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全区宗教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新型宗教活动场所建设,不断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日常管理,巩固全区宗教领域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八是进网络,以“三个强化”建设精神家园。以“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强化载体创新、强化资源共享、强化文化融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网络”工作体系,不断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九是进医院,以“四心”医院创建提升服务效能。西峰区人民医院以“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医德医风、树立良好形象”为理念,“真心”感召、根植民族团结理念,“热心”服务、培养民族团结情结,“诚心”取信、营造民族团结氛围,“贴心”办事、维护民族团结,出台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措施,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十是进家庭,以“三部曲”奏响民族团结好家风。开展西峰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引领曲”、奏响团结进步“同心曲”、奏响家风教育“文明曲”,弘扬家庭美德、传播良好家风,在每个家庭中播撒民族团结种子,以小家庭和谐共建大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