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郭发仔 | 处暑,出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也许,这就是处暑该有的样子。处暑,即出暑,元人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指炎热天气结束,“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气候由热转凉。

其实,立秋早就向时令表明了立场,试图炎凉两分。到了处暑,如同拉锯式谈判后才签下一纸承诺书,一式两份,各执一端,从此井水不犯河水。不过,处暑之后的秋日,“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老成中带着一丝顽皮,说好了桥归桥路归路,有时却出尔反尔,给一点凉爽又暴晒个一两日,让人觉得老不正经。

出暑后,凌晨第一缕淡淡的鱼白,是从轻盈的浮云间挤出来的。大地早醒了,青草理顺了秀发,黄葛树挺直了腰身,房子静静的,一擦眼也亮了。早间静好,积聚一夜的凉气到处泼洒,低垂的柳枝儿疏疏密密,伸入池水,又腾起一阵凉意。处暑的晚间最好,烈日一点点西沉,心有不甘,把一张圆脸憋得紫红色。夜幕拉起,华灯初上,憋在房子里的人陆续出门,短衫小裤、平地拖鞋,小河边、公园里、广场上,到处都是纳凉的人。或跳舞,或快步,或没有目的地晃荡,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对凉意的诚挚接纳和欢迎。城里的秋夜在地面,乡间的秋夜全在灯光和月色中。屋内灯光驱散了夜的黑,屋外月光拨开云层,却点亮了夜的白。银色的月光下,田野里的晚稻是浓密的老绿,蛙声不见,倒是有鸣虫嘶嘶间或传来,丰收的消息就在这动静之间泄漏了。秋夜的凉风从山谷里赶来,从田野中飞来,蒲扇一翻转,胸中丘壑豁然。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这是处暑三候。秋高气爽,鹰击长空。鸟雀儿长了一夏的膘,鹰隼垂涎已久,用他人的膘养自己的肥,此刻正当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或霜红,或落叶,或屏气静立,犹如人知天命,不骄不躁,不愠不火,精气熬不过鬓白,血色抵不过龙钟,守住当下,顺势而为,岁月便是如此静好。秋熟了,稻、黍、稷、麦、菽,五谷丰登。此时,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抢抓农时,及时退水晒田,除草杀虫,田间的细节便是生活的关键。处暑日夜温差大,夜寒昼热,雨日无多,稻子白天吸收养分,晚上储存,成熟速度比早稻快许多。“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农人心中有气象,举手投足全靠手脚经验。田野“尽带黄金甲”时,农人甩开臂膀,果断开镰,风起云涌,赶在白露前颗粒归仓。也在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林果陆续成熟,棉花吐絮,农民忙完田里忙土里。天道酬勤,好日子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

秋令处暑,是节令的句读,也是民俗的乐章。处暑期间恰逢传统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旧时从七月初一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燃香烛,烧纸衣,敬奉先人。其间蜻蜓蛾蝶漫天飞舞,天阴地厚,给节日增加诸多肃穆氛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肥美,营养最丰富,故而多地有处暑吃鸭习俗,北京、江苏沿袭至今,并有互赠鸭子风俗,意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处暑以后,沿海一带多解海禁,多地要举行开渔节。在有些地方,农作物收割前后,农家要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或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或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农历七月十五,有的地方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叩拜,将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其实,无论何种仪式,都是坊间对处暑时节的感恩和敬畏。

经过一夏的高压和酷暑,此刻人体代谢逐渐平缓,出汗明显减少,极易困顿,产生“秋乏”。按照中医理论,要内修中气,宜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食物。

养生之道在心境。处暑之后,天高地阔,云淡风轻,秋意不容辜负。可以择一闲暇,邀三五家老少,去登山,去踩水,去看绚烂的山色和乳白的流岚,与处暑相拥而欢。

编辑:黄飞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