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任廷楼:奉献的足迹印在刘大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任廷楼不是乡村干部,但他的足迹却烙在刘大岔村的沟沟岔岔,农舍院落;他和刘大岔人不沾亲带故,但刘大岔村群众的油盐柴米时刻牵挂着他的心;无数个披星戴月的付出,他只为群众过上好日子;三年里,在各级的大力支持下,一条条路;一个个产业,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都彰显出刘大岔的巨大变化,他也因为“一心为民”被称为“驻村好书记”。

(一)

从甘肃庆阳市镇原县新集镇南街口顺柏油路下完坡,车子在姚河大桥沿蒲河北岸向上几公里,再向北爬坡上山,刘大岔村部就坐落在半山腰一个避风湾里,以村部为中心,群众分散居住在山腰、湾掌、梁畔,川台。2020年5月,45岁的任廷楼从庆阳市财政综合事务中心被派驻新集镇刘大岔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

仼廷楼正在帮助村民分发万寿菊苗木。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田晓博 摄

刘大岔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71户1107人,劳动力590人。总耕地面积6332亩。还没来的时候,任廷楼只知道刘大岔村还有177户742人没有脱贫,村里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他不知道的是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比他想象得还要艰苦,部分群众吃水行路仍有困难,村民除了务工,出售一些粮食、农副产品,几乎没有别的收入门路。

到村的第一夜,在狭小闷热的村办公室,任廷楼辗转反侧,没有丝毫睡意,他起床走出村部门外,坐在院外土旮旯上望着漆黑的远山沉思了,他的驻村工作到底怎样进行?如何才能改变村里面貌?如何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想了很多,这一夜无眠。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为了尽快熟悉情况,第二天他就带领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连续一个月深入田间地头、农舍院落同群众面对面交谈,实地查看用水、用电、住宅等基础设施,详细了解全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积极参加村组会议,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座谈会、村民大会,听取党支部、村民对全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思考研究刘大岔村的产业发展靠什么、百姓增收如何搞、未来发展方向怎么定等一系列问题,并开始付诸行动。

任廷楼(左一)带领驻村工作队员深入农户家签订白瓜子种植合同。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田晓博 摄

刘大岔村有2个自然村50多户群众行路只能勉强过小三轮。任廷楼跑县里,上市里,汇报衔接为刘大岔村争取资金486万元,用于4.86公里山路拓宽硬化。修路的那些日子,每天,任廷楼天不亮就前往修路工地,中午也坚守工地不回去,和镇村干部规划协调,督促工期,天黑回去时就让尘土盖成了“土人”。祖辈们走的“羊肠道”变宽了,乡亲们喜上眉梢,村里70多岁的马文常老人天天拿个小马扎坐在村口,看着繁忙的修路场景感慨万分:“以前的路只能骑摩托,拉架子车,有点庄稼靠背靠担、很难说,任廷楼书记给我争取这一条路,把这一条路给我们修开,就是我们村民的幸福。”

村民户小霞为了照顾身患重病的哥哥,无法外出务工,任廷楼到村里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帮扶单位投资5000元,自掏腰包2000元为她购买鸡苗500只,新办了农家生态养鸡场,个人自费出资1000元,为养鸡场安装了路灯和监控。同时,调动全村发展散户养鸡5000只,2020年全村群众靠养鸡增加收入30万元……

村民姚登泰从二十几年前就开始养牛,由于缺资金没技术,家里养的牛没有超过3头,收入也一般。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现在他家养牛16头,在刘大岔村,像姚登泰这样的养牛户现在有25户,牛存栏278头……

任廷楼同驻村工作队员走访慰问患病的村民杨天效。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田晓博 摄

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提起任廷楼,村民姚存乾言语里充满感激之情:“任书记刚开始来,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为村民们办点实事,后来发现,这真的是为刘大岔村派来了一位办实事的驻村书记。”新集镇政府副镇长贾自和说:“驻村工作队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推动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点赞。”

2020年底,在各级的大力帮扶下,刘大岔村177户742人如期脱贫。这一年,驻村工作队协调投资15万元,动员村民义务造林100亩;带领群众开展撂荒地整治100亩,争取价值2万元的地膜200卷,支持群众种植玉米、白瓜籽;为维修村部争取资金20万元;为村里和村小学协调调拨捐赠价值4.8万元办公设备和电脑;协调为村小学捐赠新校服23套。

(二)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2021年的春节,年还没过完,任廷楼便匆匆赶到村上,他主动请缨留在刘大岔继续工作,和村干部、其他驻村队员们一道抓党建,促发展,育产业,夯基础,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上。

“今年(2021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作为驻村工作队,我们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全身心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中,让村里路更宽,山更绿,村子更美,产业更加兴旺,让刘大岔的乡亲们圆了小康梦。”任廷楼在驻村日志里写道。

任廷楼正在田间忙碌。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田晓博 摄

“现在马上能种玉米了,咱们要督促还没有覆膜的抓紧覆膜,劳力有困难的大家组织起来帮忙。还有植树造林、产业发展,环境整治这些都不能放松……”2022年惊蛰的当天中午,刚从村民家里走访回来的任廷楼便召集村干部和几个村民商议当前的重点工作。

尽管驻村工作辛苦,任廷楼却毫无怨言,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村里人,立志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为了破解刘大岔村基础设施落后之困,任廷楼积极衔接、多方奔走,先后为村里协调到位项目资金718万元,安装路灯20盏,维修村办公用房8间,新修村组柏油路4.86公里,整修高标准农田2250亩,协调市直相关部门为刘大岔村及老王山小学调拨办公电脑8台、办公设备8件,改善了村里的基础条件。累计争取地膜4吨,支持刘大岔村发展规模种植玉米和白瓜籽。

在新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任廷楼带领村民积极探索种植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全村万寿菊、中药材和白瓜子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迅猛。2022年,全村种植全膜玉米500亩、万寿菊325亩、白瓜子320亩,在姚河、岱马自然村新建设施大棚10座,户厕改造50户。养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全村牛存栏350头、兔存栏2000余只、羊存栏2450只、鸡存栏1000多只。

任廷楼还通过网络、电商等途径,帮助农户销售土鸡、鸡蛋、黄花菜、羊肉、兔肉等农产品,帮助群众增加收入。除了产业持续发力,任廷楼驻村以来,坚持协助村“两委”树文明、塑新风,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美丽庭院”创建评比及优秀共产党员、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等,在全村营造见贤思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文明守礼的浓厚氛围。如今,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扭转,村内72%的家庭达到了美丽庭院标准,刘大岔村村富人和,群众生活有奔头。

任廷楼查看白瓜子、玉米出苗情况。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田晓博 摄

(三)

“老百姓再小的事,在我们党员干部眼里都是大事。只有老百姓的困难解决了,日子过好了,我们做驻村干部的心里才踏实。帮扶路上,我们没有停歇的脚步……”驻村三年时间,任廷楼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尽最大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

刘大岔村村民王鹏飞,家庭4口人,本人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两个女儿上大学,儿子上高三,虽然在政府的帮扶下吃水、用电、住房、医疗都有保障,但家庭收入来源较少,因学支出较大,家里有些困难。任廷楼及时和村两委商议,开展爱心助学活动,他第一个带头捐赠200元并倡议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及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心,慷慨解囊,募捐爱心资金2万余元……

村民刘志勇的小儿子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综合症,长期不能下床。任廷楼看到此情况,及时和包村领导、村两委商量,帮助解决临时救助5000元,主动协调市妇女儿童医院专家大夫上门诊治,送去药品……

三年驻村时间,任廷楼视村民如亲人,常思村民疾苦,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累计走访入户1200余次,累计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60多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少个披星戴月,多少个风雪交加,任廷楼不忘初心,忠诚担当,躬耕前行,无怨付出。“只要刘大岔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我再苦再累也值得的!”这就是任廷楼,一名把奉献足迹印在刘大岔村的帮扶干部。任廷楼也在2020年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被庆阳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被镇原县委、县政府评为“镇原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编辑:黄飞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