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闻  > 民生
【喜迎二十大】田畴沃野织锦绣——党的十八大以来庆阳市粮食生产发展综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年来,庆阳这座“陇东粮仓”,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根本,积极实施“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粮食安全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021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达到775.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399.92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237.8万亩,粮食总产始终处在甘肃省前列,对促进全省粮食安全贡献突出。

图片

图片图片

2022年9月16日《陇东报》一、二版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我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聚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耐旱优良品种等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品种加速引进推广,稳定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与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增加农民种粮一次性补贴,将“撒胡椒面式”惠农方式改革为“谁种地谁领补”的精准模式。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并保持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十年来,我市平均年产粮食138.93万吨,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粮食总产除较重受灾年份外,基本稳定在140万吨左右,2020年总产量达到147.46万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纪录。2021年,在我市北部严重旱灾的影响下,全市粮食总产减少至133.67万吨,同比下降9.3%。即便如此,人均粮食占有量仍达到了600公斤以上,远高于国家粮食安全标准。

图片

伴随着新兴技术和优质品种的不断研发和引进推广,全市农业基础不断增强,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保丰收能力不断加强。

尤其是秋粮单产,在测土配方、全膜双垄沟播等技术的支持下稳定增加,粮食单产的十年平均水平达到了228.1公斤/亩。从2018年开始,粮食单产水平稳定上升,2020年全市粮食单产255.3公斤/亩。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使我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得以大力推行。全市按照“北羊南牛、塬果川菜、草畜平衡、农牧循环”的发展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八大特色产业,在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苹果、饲草、中药材、瓜菜等特色高效农业,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633.93万亩下降至2021年的580.56万亩,现代化、高效益、全产业链的新型农业体系逐渐形成。

图片

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粮食总产量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十年来,粮食产量除2021年因灾下降排在全省第三外,其余年份均在前两位,为全省粮食购销平衡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占全省14.5%,粮食总产占全省10.9%。分作物计算对应占比,小麦面积占17.8%,玉米占16.6%,大豆占27.9%,占比均较高,是全省谷物和豆类的重要生产区。

我市小杂粮种质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种植种类以荞麦、糜子、谷子、高粱为主,搭配种植有燕麦、绿豆、红小豆、豌豆、扁豆、黑豆等。2020年全市面积65.28万亩,占全省杂粮面积14.3%,是甘肃省主要的小杂粮主产区。

图片

我市着力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压缩夏粮面积,使小麦面积基本保持在安全线以内;稳定玉米面积,扩大马铃薯面积,发展小杂粮种植,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种植迈向产业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在我市粮食种植结构中,小麦、玉米等谷物始终占据绝对优势,是主要的粮食作物。2012年谷物面积为534.87万亩,占比84.4%;2016年增加至566.62万亩,占比89.3%;在2021年下降至495.08万亩,占比85.3%,与党的十八大之初基本相当。豆类以大豆为主,在小杂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推动下,豆类整体种植比重呈稳定增加态势,面积由2012年的41.58万亩、占比6.6%上升到了2021年的46.62万亩、占比8.0%,面积年均增长1.2%,为全市大豆自给、保障全省豆类供给贡献了力量。

小麦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占谷物比重从2012年的42.9%下降至2021年的38.2%,种植面积年均下降1.9%。稻谷作为我市的特色粮食作物,仅在合水县太白镇有少量种植,十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种植面积总体不断减少,已经从当地的重要口粮作物变为特色农业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0.26万亩,在2021年已降至0.06万亩。

图片

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守耕地红线不破,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坚持旱作农业发展之路,顺利完成了粮食生产目标,确保了粮食总体安全。

我市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和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构建供给稳定、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近年来,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保持稳定向上态势,环县、镇原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8年我市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个,面积399.92万亩。其中:小麦生产功能区7个,面积150.7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8个,面积249.22万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对因进城务工、缺乏劳力、就业转移等原因,将原有耕地荒废、闲置的农户,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流转或代耕代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解决撂荒地无人种的问题。截至2022年5月,全市已整治撂荒地95526亩,其中纳入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的14001亩,通过土地流转复垦复耕的13753亩。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旱作农业发展,重点推广了以全膜双垄集雨沟播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以深松耕、少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耧施化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以肥调水技术,以耐旱优良品种为主的生物抗旱技术,以打窖拦蓄、集雨补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五大旱作农业技术。小麦、玉米、小杂粮等主要作物抗旱优质新品种良种化率达到95%以上,旱作农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积77.19万亩,同比增长0.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

编辑:黄飞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