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人生引路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灵伟

我和永鹏前辈相识近五十年,虽然一起工作的时间仅仅两年多,但他激发了我向上的力量,让我领悟到了人生由颓废到精神焕发的变化过程。

合水县老城镇原称城关,当时我们家就居住在全巷子生产队,和永鹏前辈是邻居。记得同住在一个大院中,都是暂借生产队的窑洞。他们家的院外还有一层围墙围着。小院坐北朝南,院内有两只窑洞,一间面东的厦房。两只窑洞中有一只是生产队队部。全生产队只要有活动,几乎都在这个小院里,使得小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他家有七口人。虽同在一个大院里,我却很少见到他。听说他在县公安局工作。偶尔遇见,他总是神态慈祥、语调平和。

不久,他家搬到了崖上山腰的平台上。自建的新庄院也是依山而建的土窑洞,和我们相隔一道长坡。虽然距离远了,但来往并未间断。阿姨去河边的水泉挑水,路过我家门前,也不忘来家里同母亲拉拉家常,母亲也常去他们家串门。

他家人多劳力少,老爷爷身体很硬朗,农活样样能干,在生产队里算壮劳力。阿姨勤快,家务主要靠她承担,每天干完家务还要去队上参加集体劳动,生产队把阿姨当半个劳力。当时,劳力的多少在年终决算时对全家分配的口粮具有决定性意义。七口之家,只有一个半劳力,全家支出全靠他一人的工资支撑。每到生产队分粮、分物时,总免不了受多事之人的数落。到分配场去早了,有人会说,干活没劳力,分粮、分物很积极。迟去时,有人又会说,干活没劳力,分粮分物也不积极。每次分粮分物时,半工半农的家属们都很怯场。年终、秋冬,当队上分粮分物,由于他家在半山腰上,他又常常忙于工作,家里人要把分配的物资拿回去,确实很困难。每到这时,母亲总是叮嘱我们弟兄去帮忙。每当农活结束,阿姨总是热情招待我们。

参加工作后,我从乡政府调到县政府,永鹏前辈是我的领导。新单位工作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初,我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很不适应。曾经的教学工作使我学会安分守己,按部就班。乡镇一年的工作,走村入户虽累,却很有节奏感,闲暇之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现在的工作最大特点在于,工作时效要求严格,守岗是铁的纪律。接待量特别大,而且都是首要工作任务。

由于新单位承担着全县干部职工的人事业务,每天前来办事、咨询政策的人来往不断,电话铃声不断。每天上班,甚至在下班后也有人询问有关政策,事无巨细。来访人员中职务层次不等,文化层次也不同,总是络绎不绝。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他始终保持以诚恳、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来访者。每天有些涉及政策的答复,对不同来访者的同一问题,要重复答复多遍。他很有耐心,几乎精通所有业务政策和办事程序。精力充沛,记忆力特别强,每遇新的政策文件下发,传达执行中他首先熟记于心,对条文规定及重要精神,他看一遍基本内容就牢记在心。使来访者带着疑问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一次,还未走进办公室,我便在楼道听到嘈杂的声音。原来是一位老者在落实政策方面有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正在大发脾气,情绪非常激动。只见永鹏前辈耐心翻阅了政策文件并在老者情绪稳定时,指着文件一字一句解读,并把需要的部分给老者进行了重点摘录,交给老者让认真了解。慢慢地这位老者情绪和缓,接受了解释。作为负责人的他,又和这位老者拉起了家常,直到老者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才相送离开。

职工有了困难,不论是单位内部职工还是其他用工,无论是谁,不管是什么情况,如果他知道了, 总会尽心尽力去帮助。曾记得一位同事在办完婚事后,由于经济拮据,加之多种因素导致给帮忙干活的木工师傅赊账未清。结婚仪式结束,师傅催要二百多元欠款。当时职工工资只有三十多元,就是不花销,全额积攒,至少也得半年以上。为此,这位同事每天闷闷不乐。他知道后,想方设法替这位同事还清了欠款。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当年的同事们仍历历在目!

他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的职工不在少数。他把帮助别人,看作是分内事,他把帮同事或职工解决困难,当作自己的快乐。每逢来人他总是以和蔼、真诚的态度对待。

他的言行影响了我一生的工作态度,启发了我奋进的意志,鼓舞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余生不多,我会永远珍惜我们这份平淡而精彩的相遇。


编辑:姜大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