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一个“土气”的文化人——《精神民俗探问:文化呼告》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荣,我总感到你是一个身上有“土气”的文化人。这“土气”就是生你养你的黄土地惠顾给你的积淀了几千年的那股历史与文化气息,既亲切又深厚。不论是在陇东塬上,还是到了浙东水乡,听你讲话、看你做事,这股子“土气”都挥之不去。你让我为你的新书写序,我觉得还真要好好看一下,是不是有看头,值不值得大家看,

要是不痛不痒地写了干嘛呢?有什么用呢?连自己都交代不过去。

读后我感到,你在这本书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写出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切想法,用黄土地人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对文化做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把握与评价。这事就难了,很多人都在写,但很少能把真实的东西写出来,你写出来了,这很不容易。书上的照片我也觉得很不错,你跑了许多路下去实拍的,同样吸引了我。

你对于文化的态度是:发现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朴素地、客观地呈现出来,做具体地分析,没有不管什么事情都往政治上归结。实际上,很多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是综合的,不是单方面的。你也没有将文章写得很“晦涩”,故意弄些玄虚的概念来表达,你是实事求是的心态。

我在你的空间里,常常看到你为指导学生而写的很多东西,你写不同类型的文章、做诗、写散文、写教学札记,发表对当前教育的看法,记录当下教学的收获,那是你教学生涯中很重要的积累。你对社会现状留意很多,你也常从浙江回甘肃做一些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工作。你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经见都记录下来了,这难能可贵。

你在这本书里面可不是简单地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谈的范围很宽,分了十几类,如文明辨思、文人自省、文化自觉、民俗语文、民间文学、同道真言……,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深刻的主题,每一篇文章也都抓住一个点,把自己的思考与道理讲清楚,而且都写得不错。你从思想上找出了这些文化的互通点、共同性,你对问题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把自己放在问题之外,而是以一个当事者的身份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你的主旨是清楚的,目标是明确的,你写出了你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理解。

冯骥才曾说过:“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浅薄的民族”“一个糟蹋自己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文化能够卖钱,但是不能糟蹋文化卖钱”。你批评的也都是那些不爱惜文化的事,大多分析得很好。文化传承,一个是技艺传承,一个是学术传承,你在学术传承方面是尽心尽力的,对待学术有超然的心态,这使得你逾越某种陈规,能坦率讲出心中的话。

你写出了一个文化人的心声。你虽然接受过系统学习,是大学的教授,在大学里教书,但你没有脱离土气,没有脱离土地,没有脱离民众。你接着地气,保留了西北人的淳朴,我看你是终身脱不了这个土气了。你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对陇东那块土地还是情有独钟,不忘本、根还在,尽力为家乡做事。当然,你现在也将浙江当作了自己新的家乡,去发现江南文化的美好,这使得你能在祖国文化这个大框架下,去考虑问题了。

你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受西北文化的影响很深,这体现在你对教育的追求上,你的教学方法也就保持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有时候,你就像过去的私塾先生。现在的老师像你这样搞教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你很投入,不计得失,对学生保留了诚挚的期待,对他们都抱有信心,希望他们成人、成才。你不忌讳自己的想法,敢于对他们提出批评,经常有感而发。你这人,买个便宜的喜爱的书,就高兴得不得了,好像捡了多大的便宜。你是个文人,终身脱不了这脚踏实地的学究作风。你做的这些,我真是都很佩服的,你把想写的写出来了,想做的事做到了。

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你认真做过的这些事情、写出的文章、积累的摄影,我想都是会留下的,都不会白干,它们都会产生影响。你现在南方,离开了西北本土,我本来觉得是很遗憾的。离开家,很不容易的,但是看你在那里,痴心教学,能带出一些学生,也是个安慰,是个回报。南北两地的文化各有特色,形成了比较,这又是你的一个重要的收获了。

你对教学这么热情,这么投入,不忘初衷,对大学的文学教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民间艺术、对乡土文化,你一直很关注,你总是想着怎么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有思想、有情感、不忘本。你总不忘教书育人,与学生谈文学、谈写作、谈艺术、谈人生……不论谈什么,最后都能回到对学生的教育上,回到人文教化上。

你在坚持、在坚守,维护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当代社会很需要有人坚持不懈地做这样的事情。我看你记录了一些老歌谣、一些民间俗诗,你有一股踏破铁鞋去寻觅的劲。做了总归是有作用的,我知道你是想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留下来。你给学生留下的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这是你的目的,也是这本书的价值。

建荣,你好好做下去,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这一切既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的体验,也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