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新春走基层】养殖“父子兵” 念好“致富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记者 路世玲 陆洋)寒冬腊月,记者走进合水县段家集乡化沟村的一家养殖户里,今年56岁的张金社正在给牛添加饲草,儿子张永杰清理完猪舍,就急匆匆地开始给牛粉饲草。“这几年我和父亲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养猪、养牛上了。”张永杰说,过去,他和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

在外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张永杰把返乡创业的想法告诉父亲张金社,张金社非常支持他。回到家乡之初,张永杰也不知道搞什么项目好。卖了一段时间的水果,销售量上不去,加之水果折损率高,就草草收场了。

2016年,张永杰和父亲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养猪效益还不错,便选择了养猪。没有场地,张永杰找伯父商量,将伯父家废弃的窑洞改成了猪圈。有了场地,张金社父子俩拿出了所有的积蓄,贷了款,引进了30头黑猪,正式踏上了养猪之路。然而,创业并非易事,2017年,猪肉掉价,父子俩当年就赔了30万。

创业屡次受挫,父子俩却从没泄气,也没有被困难挡住前进的脚步。他们坚定地认为,只要认准了,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政策是一场及时雨。“300头养殖规模,政府补贴了10万元,还建了2个棚舍。”张永杰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家的生猪养殖渐渐走上了规模化。

然而,父子俩并未止步于此。由于常年辗转各种养殖市场,父子俩对肉牛养殖也有所了解。看着村里有人通过养牛赚到了钱,他们渐渐地动起了养牛的心思。

2021年,借助合水县肉牛扩繁工程的政策东风,父子俩通过乡、村两级干部协调,办理了6万元的贴息贷款,购买了3头肉牛。“有政策的支撑,我们发展肉牛养殖信心也足。”张金社说。

产业要发展,扩规提质是关键。2022年,张金社又通过政策扶持争取贴息贷款60万,增加了肉牛养殖规模。仅仅一年时间,他家肉牛的存栏量就达到了54头。“现在养牛政策好、养殖效益高,大家养牛的热情十分高涨,仅2022年,我家就出栏牛犊30头左右,纯收入20万元。”张金社高兴地说。

“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去喂猪、喂牛。”张永杰说,他们父子俩分工明确,父亲张金社主要做一些打扫牛圈、喂饲料等饲养工作。张永杰则外出联系销售,购买饲料,钻研养殖技术等。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养殖事业发展顺利,收入也在逐渐增加。

采访即将结束时,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来到了张永杰家的牛棚,准备给牛上保险。“每头牛保险费280元,全部由政府承担,咱们养殖户一分钱不掏,如果牛有伤亡,每头牛的保额是4900至7000元。”张永杰说,先前有国家贴息贷款补贴,后期购置机具、饲草储备,政府也给了特别大的优惠政策。而且,在养殖过程中,还不时有工作人员前来指导。

如今,张金社、张永杰父子俩成为了段家集乡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但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他们产业发展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3年,父子俩也有了新的打算。“我们想让肉牛养殖规模再扩大一点,争取存栏量达到80头,努力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张金社说。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