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北地论坛】心系无私无我之境——郑世昌先生《往事回首》读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往事回首》是郑世昌先生八十五岁高龄编著、经批准印行的一部纪念性文集,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和讨论的书。

从内容看,该书是先生对自己过往的回顾与审视。书中文字、图片大多遴选自他早前编著的作品集,新撰、新辑者不多。遴选的内容,主要来自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凡人生》《杏坛记事》,少量来自他印行的《健康人生》《趣读诗词》《枫叶正红》《书画友人作品集》等专题性文集、画册。其中大部分为先生自撰,还有几篇是别人写他的。晚年自选自撰,重新编排印行,先生说是“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亦作为人生的回顾与总结”,自然有“著于竹帛”“传之后世”之意,可知该书在先生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从编纂过程看,写作、编选,先生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定稿、编务,张文先、刘天眷、苏蔚、张国枢、安世厚等多位学生、同事襄助良多。为确保文字质量,先生邀请家乡多位行家里手对书稿进行了审校,付印前还嘱我又看了一遍。由此可见,他编纂该书极为审慎和严谨。从时间选择看,印行该书是在他第七个本命之年和痛失长子两年之后。我体会先生欲借该书,寄托对爱子的铭心思念,存留受时代陶熔及欲陶熔时代的体悟。“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成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或画卷。”鉴于先生一贯的敏行讷言、内化于学、注重身教的修为特质,我明白《往事回首》是先生的“生之大者”。

郑世昌先生是镇原南川人,老家与我邻村,是我爱人的舅父,加之我也是老师出身,也爱好书法与文字工作,因而与先生几十年相识相知。2008年,我为《平凡人生》写过一篇小文,谈及对先生的一点感性认识:“先生平凡的生活里面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崇高,先生不平凡的人生里面有一种非常吸引人的宁静。”时隔十几年,《往事回首》又让我对先生的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性感悟:他不但是有爱有志的仁者,还是无怨无悔的修者。仁者之感,源于先生入世的积极,因有爱而无怨;修者之悟,源于先生出世的淡泊,因有志而无悔。总的印象,先生心之所系在无私无我之境。

先生的入世确实很积极。首先表现在学习上。他先在村里、乡上念私塾、完小,后在县里、地区读中学、师范。因为家庭贫困,他仅接受了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但最底层的人生境遇及新社会的理想感召,在他的心中埋下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好学种子,也磨砺了他“一天做完几件事,一年做好几件事,一生做成几件事”的韧性精神。时至今日,他依然孜孜矻矻,晨昏不辍,在求学之路上从来没有“停滞”过。《往事回首》付印时,先生要我写一幅字,内容我选了张元济的名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意即在称赞先生的好学与崇德。入世积极也表现在工作上。先生先在庆阳师范、陇东中学、肖金中学当老师,后在庆阳县文教局做管理,最后又回到庆阳教师进修学校、庆阳师范当老师,至退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战线,“师者”一直是他最喜欢的身份。在忠诚于教育事业一事上,他的心思从来没有“活络”过。入世积极还表现在晚年生活上。退休二十多年来,先生人离岗而心未离,自觉恪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人文传统,只参与同教育、艺术和文化有关的活动,其他的事坚决不去碰,心思从来没有“旁骛”过。该书的文字让我一次次感受到,这种入世的积极状态,已经内化为先生的一种生命特质,难以和先生须臾分离了。

先生入世有大爱。因为有爱,他的人生是无怨的。因为无怨,他的爱是无私的。这一点,他的学生、同事、亲友有许多的记述与赞扬。张文先先生说,从教50年,“郑老师倾注了他全部的爱:爱学习、爱工作、爱生活、爱学生、爱同志、爱亲人。爱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人格力量,是他的智慧源泉。正是伟大的爱,使他的平凡人生得到无限升华。”刘天眷先生说:“郑老对下属、对亲友、对学生倾以仁爱之情,用心交往,谁最困难就重点帮助谁;就连他的神情也是一如既往,他年轻时平和恳切,年老了更加慈眉善目。他不会‘变脸’,没有官颜,也没有媚态。”岳母也多次跟我说:“你大舅这个人,很有怜悯心,小时候常把家里的馍偷出来送给要饭的。生活困难时期,家里人缺吃少穿,他却把粮票、衣服送给了老师、学生。”为纪念先生从教50年,他的学生、时任甘肃省委副书记的马西林先生郑重书写“为人师表”匾额送给他。这四个字,既是对他数十年乐育菁莪的深情肯定,也是一个学生对恩师的最高礼赞。孔子说仁者爱人,先生经受了几十年艰辛工作与清贫生活的考验,无论生计难易、境遇安危,都认真践行一个师者的职责使命,因此给我留下了“仁者”的真切感受。

先生的出世是淡泊的。他的淡泊,不是表面作态,也不是消极无为,而是蕴含在积极状态之中,潜藏为一种安详的气质和境界,内化为一种“人参天地,天地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师”的奉献情怀。《平凡人生》彩页印有他自撰的一副对联:“从教重教,以教为荣,献身教育终无悔;育才爱才,唯才是举,甘为人梯倾爱心。”下面还加了这样一句注解:“谨以个人平凡人生,感悟人民教师之光荣与自豪”。若悉心领会,这些极具精神穿透力与价值感召力的文字,遥相承接的不正是著名的“横渠四句”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往事回首》的字里行间,为人类社会塑造精神价值,为莘莘学子指明生命意义,赓续古圣先贤道德学问,开创子孙后世太平基业,正是先生这样的教育文化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所在,化性起伪之所本。

先生出世有大志。因为有志,他的人生是无悔的。因为无悔,他的志是无我的。先生出身于贫苦的农村,通过发愤读书成为一名老师,又凭借“埋头苦干”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始终如一地“与人为善”,成为庆阳教育文化界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者。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先生八十多年的人生,表面看平淡无奇,实际上惊心动魄,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抉择。没有过人的见识、修为与定力,断难取得如此成就,更不会志在做一个平凡的师者。回首先生的生平,少年时期,他没有苟且于贫困,也没有屈服于命运,而是立志向学,积极进取,努力追求新社会所展现的美好前程;青年时期,他没有蹉跎岁月,也没有只为小家小我而活,而是把每一分钟都在发光发热的青春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中年时期,他没有迷失在政治运动里,没有去整人害人,也没有消沉在“黑帮头子”“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污名批斗中,而是始终坚守人性与良知的底线,积蕴了深厚的温情、坚强的意志与深远的思考;老年时期,他没有跟随流俗追逐物欲,而是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守护了内心的澄明;退休之后,他也没有虚掷生命与智慧,而是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和书画艺术交流活动,倾心于编辑专题文集、画册和出版图书,在文化传承与艺术陶冶中,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性的安定。因此,先生给予我“修者”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先生同时给予我仁者与修者两种感受,既非常吸引我,又让我一时难以透彻理解。多年过去,这种感受虽然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对之认识也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层面,但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恼依然还在。后来读《金刚经》,见其开篇这样描述世尊:“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才知道世尊是一位亲力亲为、和蔼平易、遵规守矩的尊者,与大众顶礼膜拜的超凡离俗形象很不相同。由此慢慢想到,这种平凡如恒河一沙、菩提一叶之相,应该才是世尊的真相,也应该才是人生的真相和先生的心之所系。

近些年来,与先生相坐晤谈,他的话每有“不言而神,不耀而光”的开示;阅读先生作品集,书中文字时有“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的意趣。掩卷而思,耄耋之年的先生,应该深谙“平常心是道”禅机,他的《往事回首》,也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不为一时”之立言吧!


编辑:李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