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需要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文化底色及其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登上历史舞台的。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之所以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现代化走过的历程,之所以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关键在于我们形成、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是将这种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党的统一领导能够有效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和政治极化等制度难题,从而在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开辟人民共有、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

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根深才能叶茂,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这一依据便是其深深根植于具有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文化土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底色,正是立足中华文明发展逻辑,摆脱对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依赖,这种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性成长,建立起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和“零和博弈论”等非黑即白的思维逻辑,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扎实根基和根本保证。

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引领全球现代化历史进程。但世界并未因此而更加和平、繁荣。相反,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秉持弱肉强食、强权胜公理的殖民逻辑,凭借其现代化优势,通过武力征服构建其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处于国际关系体系劣势的传统国家丧失了内生现代化的平等发展机会,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生产力逻辑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因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殖民侵略是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之后的世界基本图景。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破坏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后冷战时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不平等国际秩序当作天经地义,恃强凌弱,导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因此,这种不平等的世界体系,造就的发达与不发达的共生关系是当今世界冲突、战乱的根源,也是世界南北差距日趋拉大的根本所在。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全球社会分配不公引起的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世界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这种基于平等、合作、共赢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动荡不安的百年变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新模式,必将促进世界各国团结进步、和平发展、共同繁荣。

(作者:李凌波 韩致 祺单位: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湖南理工学院)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