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网讯(记者 杨蕊)近日,环县木钵镇木钵街村新修了一条砂石路。这条砂石路是该村70多户群众共同筹资5.1万元、筹劳上百人次,自发组织修建的。“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很多事,不用政府出面,群众自己就解决了,村民自治能力明显提升了。”木钵镇党委书记方显说道。
新修的砂石路是木钵街村闫台子组群众上山种地的唯一一条路。原来,这是一条两米宽的土路,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又崎岖,群众很难通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闫台子村民小组组长肖英武和村里几位老人商议后,决定在全组倡议,动员村民筹资筹劳自主修路。
这一提议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大家积极捐款,200元、500元、5000元……两天时间,5万多元就筹集到位。村里两户有修路机械的群众自愿投入机械,大家自愿投工,经过10多天的施工,一条宽6米、长3公里的砂石路修通了,闫台子组群众彻底告别了那条泥土路。
在木钵街村,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东丰灌区灌溉面积覆盖8个村民小组、近2000亩土地,灌溉的土地每年每亩比其他土地增收近400斤粮食。由于灌溉水渠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淤泥,为保障群众粮食增收,每年春季都要进行渠道清淤工作。为此,木钵街村“两委”每年积极动员全体村民集体参与,开展渠道清淤工作。木钵街村“两委”还动员群众筹资4万元,购买了加压水泵3台,水管、电线等1000多米,有效解决了群众春灌难题。
对村里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和残疾户、困难户,木钵街村采取“就近照顾+定期慰问”方式,并为村里所有“三留守一特困”对象提供理发、洗衣、买药等服务,让每一位特殊对象都有人照顾。
“只有形成由下而上、从上到下一体化联动机制,把村民的潜能发挥出来,村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高了,村民自治水平也就高了。”木钵街村党支部书记刘喜龙说。
近年来,木钵街村积极将村民自治的触角延伸到方方面面,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构建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经济主体、群团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等为参与主体的“一核四体”乡村治理组织体系,由“党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网格长”组成的网格治理队伍不断成熟壮大。
去年,木钵街村协商议事会严格按照“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协商议事、公开公示、研究落实”6个步骤,共征集到涉及东丰灌区清淤、苗木清理等议题8个,通过村“两委”会研究,确定东丰灌区清淤、苗木清理、公益性岗位调整、环境卫生整治等协商议题4个,办结议题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