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尚德琪|古诗词里有老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老家在黄土最厚的地方,那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是纯纯的山区。那里没有名胜古迹,没有旅游景点,没有来过名人,更没有出过名人,所以,也未曾出现在古诗词里。

孙子刚升二年级,开学还不到两周就因为疫情“困”在了我家里。于是,监督他上网课,辅导他做作业,就成了我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老师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外,还布置了一项特别作业: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然后录成视频上传到班级群里。没有想到的是,我在辅导孙子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竟然一次又一次地把老家和古诗词联系起来。是不是古代那些写诗填词的人都是山里人,或者他们对山里都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呢?

孙子背诵苏轼《题西林壁》时,我提到了老家一座叫做驴尾巴梁的小山。顾名思义,驴尾巴梁是一座长条形的山,中间部分有一定的弧度,从头到尾大概不到一千米的样子。无论如何,驴尾巴梁和庐山是没法比的,但却蕴含着和庐山一样的哲理。我问孙子:站在咱们家那个山上看,驴尾巴梁是不是一道岭;站在咱们家后面那座山上看,驴尾巴梁是不是一座山峰?他说是。我问孙子:站远一点看,站近一点看,站在高处看,站在低处看,看到的驴尾巴梁一样不一样呢?他说不一样。我问孙子:站在驴尾巴梁中间那个弯弯看,能看清楚驴尾巴梁是个什么样子吗?他说不能。于是,我开始总结:要知道驴尾巴梁是个什么样子,不仅要站在驴尾巴梁外面看,而且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孙子似乎懂了,也似乎看见了庐山,所以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是生在老家长在老家,孙子是生在省城长在省城。孙子一岁生日刚过,就是国庆节长假。那个长假,全家人带着他回了老家。此后,差不多每一年都要回一两趟。在老家,孙子见过大雨中雨毛毛雨也见过大雪中雪毛毛雪,见过随风翻腾的麦浪也见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见过成群结队的山羊也见过成群结队的麻雀,掰过玉米也抱过南瓜,拔过萝卜也摘过西红柿,烧过洋芋也烤过红薯,吃过结婚的酒席也吃过祝寿的酒席,见过许多我认识的人也见过许多不认识我的人……孙子没有故乡的概念,但他一定记住了老家的那些窑洞、那些房子、那个院子以及院边那些枣树、椿树和大槐树;孙子没有乡愁的概念,但他一定能想起老家那座山、那条河、那所老学校以及校园里那些杨树、松树和大核桃树。说他是山里人可能有些夸张,但他对山里事的认识和理解一定胜过某些城里人。

王安石写过一首《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孙子读了一遍就说好难好难啊,我说这跟咱们老家是一样一样的:老家没有茅屋,但有瓦房;瓦房前面有一个小园子,里面也有花草和小树啊。门前有一条河叫大黑河,河边有一片平地叫庙山坪;还有两座山,东边那座山叫马家洼,西边那座山叫牛家梁。孙子开始背的时候,我就拿着一支铅笔给他提示:先笔头朝上划一下,以示“茅檐长扫”;再笔头朝下画一个方框,以示“花木成畦”;然后笔头朝前划一条弧线,以示“一水护田”;最后笔头向左右各点一下,以示“两山排闼”。这首诗我也未曾背过,我帮着孙子背会了,孙子也帮着我背会了。

背诵古诗词,有许多技巧,但最重要的是理解。古诗词里没有出现过老家,但老家那里却有古诗词的线索。不仅山水诗、田园诗,感怀诗、忆旧诗也一样。

给孙子讲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我就先讲了自己的经历:从老家出来的时候才三十岁出头,比你爸爸现在还年轻,现在马上就六十岁了;回到老家,我仍然说的是老家话,但已经满头白发,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了。我不认识村子里的小孩儿,村子里的小孩儿也不认识我;我见了村里的小孩儿会问他爷爷是谁,村子里的小孩儿见了我可能会问这是哪里来的个老头儿?在老家,我本应是主人;但在孩子们眼里,我却成了来历不明的客人。讲着讲着,我甚至会生出许多感慨,感觉眼泪汪汪的;见孙子听得认真,我就说,贺知章写《回乡偶书》时,比爷爷还要老呢。其实,我心里想的是,我像贺知章那么老时,可能已经埋在老家了。孙子一遍一遍地念《回乡偶书》,我则一遍一遍地想老家的样子。孙子背会了《回乡偶书》时,我也好像真的回了一趟老家。

去年我没有回老家过年,在外地过年的心情像极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孙子背诵这首诗之前,我把九月九日换成正月初一,将山东换成老家,将登高换成了吃团圆饭,将插茱萸换成了喝酒,然后给孙子描述了一个“正月初一忆老家兄弟”的情景:去年过年的时候,只有爷爷一个人不在老家;这个时候,爷爷就特别想老家的大爷爷、二爷爷、四爷爷和五爷爷。初一中午,几个爷爷家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当大爷爷、二爷爷、四爷爷和五爷爷喝酒碰杯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想到就差爷爷一个人了。孙子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就对孙子说,今年过年咱们一定要回老家。

好在,孙子喜欢老家,也喜欢回老家过年。遗憾的是,因为疫情,更因为某些专家对疫情形势的预测,今年过年也没有回老家。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