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读书札记】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动力——读《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邢小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收到你寄来的新书《异乡人——我在北京这十年》,我放下手里的其他事,抓紧读了一遍。现在,文学创作不是热门。上海文艺出版社能够看中你这本原创作品,以本版书的方式和读者见面,相当不易。

我在大学讲授的主要课程是中国当代文学,前后教过许多届学生,其中爱好文学创作的并不算少。但毕业后不放弃文学创作,孜孜以求,能让作品流通于世的,却只有很少的几位。凡是创作有成的,都属凤毛麟角。

本来,各类写作,各种出版物,不论新闻还是历史,社会还是自然,如实讲述才是常态。文学写作也当如此,过去这类文章统称散文。现在把非虚构写作当作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其实不过是回归常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也是非虚构作品。这种非虚构写作,不同于记者追求新闻时效,不同于学者要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而更注重生活的敏锐感觉,让叙述本身成为语言的艺术。

你从黄土高原来到北京,这些漂浮在茫茫人海里的芸芸众生,在你笔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你驾驭语言相当娴熟。你称他们是令人惊异的暗流涌动。在我看来,这些形象合在一起,也是当代京城沧海桑田的一个缩影。你的记载,将永远成为历史存储器里抹不掉的一份珍藏。

书中讲述了好几位异乡人在北京谋生的轨迹,却有意虚化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因为和你有一层师生关系,我特别想从书中捕捉到你的更多信息,但是,影影绰绰,并不容易。你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意义,经手编出的书,自己都不想看,不想多谈。你将这本书献给妻子和儿子,却很少讲述妻子和儿子怎样生活。你大学毕业顺利找到工作。但收入有限,你要还贷,量入而出,让你两难。你就是北京的异乡人。你自己的人生,就是千千万万异乡人的一部分。你不愿细说。也许,你想保持一种观察生活的距离?我从书中,感受了城里人与外乡人之间深深的心理鸿沟。你对笔下的人物看似理解,其实缺少同情的温度;看似靠近,目光里充满无奈。全书调子幽暗,让我压抑。也许,你认为生活的本身就是灰色的。我应当尊重你的感觉。你的表达是诚实的,我不能责备你的诚实。但开始是灰色,到后来还是灰色,当中有一点调侃、讽刺,一路下来,到最后仍然波澜不惊,像是一本琐琐碎碎的流水账。你无意挑开庸常背后隐藏的历史、社会、伦理问题,只是呈现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的潜规则。我想把你和梁鸿作一点比较。你两度师从梁鸿,她是你选择非虚构写作的引领者,也给你的书写了很好的评语。但我觉得,你和她在趣味上有明显的差异。你写的异乡人和她写的梁庄农民相比,她突显的是梁庄人对命运的不甘心,不认命,对此总是饱含着同情和赞许,在这样的讲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力的冲动。如果说,她选择了蓄力,你却选择了卸力。即使是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你笔下也显得庸常而有几分滑稽。同样是非虚构作品,读者能够感受的心理张力,就大不相同了。

我偏爱有力量的文字,总是期待精神的力量震撼麻木的心灵。野夫的散文你熟悉,我就不再列举了。去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谢侯之的《椿树峁》,也是我偏爱的文字。不论是出身不好的知青为了求学深造的绝望拼搏,还是陕北农家女对爱情的执着向往,以及贫困农民的生存坚韧,小孩子们对文化的渴望,再恶劣的自然,再不堪的岁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你在自序中说:“我所写的每一字,都是我呼吸过的空气。我写的每个人,同时都是我自己”。其实,被你忽略的你自己的求学、谋职、还贷、结婚、生子,带着生存压力,观察生活,坚持文学写作的北漂生活,更会让人在庸常的大潮中,看到转型期青年人奋进的精神动力。


编辑:李婕责任编辑:杨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