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书香机关 思以笃行】柴锦 刘珂华:快乐的亲子阅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31日下午,由市委直属机关工委、市文明办主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市融媒体中心协办的“书香机关 思以笃行”庆阳市市直机关读书心得报告会举行。市直有关部门推荐的徐振伟等同志,分别结合自己品读的书籍、阅读的经历,说感想、谈感悟、讲感言,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热情抒发了对党的挚爱之情,衷心表达了立足岗位作贡献的拳拳之心。

快乐的亲子阅读

分享人:西峰区图书馆职工 柴锦 东方红小学二年级学生 刘珂华

读书感言

柴锦:一个人读过的书,仅仅是一本书;一个家庭读过的书,就会成为一个家庭共有的财富;而千千万万个家庭读过的书,将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石。

刘珂华:春天读书,有杏花春雨绵绵;夏天读书,有接天莲叶相伴;秋天读书,有橙黄橘绿满山;冬天读书,有傲霜腊梅为友。让我们和书做一辈子的朋友吧。

柴锦:一个家庭,只有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才能在书香浸润中传承优良家风。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会在他身边看书,遇到有意思的内容,会和孩子分享,久而久之,孩子也爱上了阅读。为了增加阅读的乐趣,我们会经常和孩子玩成语接龙、“飞花令”游戏,生活中遇到的开心事和伤心事,也会让孩子用一句诗来表达此刻内心的感受。因为我们相信,真正的阅读是属于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的,但能够流传的文化一定是每一个爱阅读的普通人创造的。

场景一:播放一段音频,内容是《豳风·七月》前两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柴锦:刚才大家听到的略显稚嫩的声音,是我的孩子刘珂华2019年在庆阳市新年诗会上的一段朗诵。他当时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么多叔叔阿姨都在朗诵诗呀?”我说:“因为生活里,诗无处不在。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对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那是《诗经》里的赞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耕读传家。”

刘珂华:我很喜欢诗,我的老师曾经问过我,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穿越时空,我会去哪里。我说,我想要去唐朝,去看看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影子到底是谁的?想去看看杜甫到底爬了多高,才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柴锦:当孩子的老师告诉我这件事时,我特别开心,因为我觉得孩子心中已经有了诗意,他不仅想去看看李白和杜甫,更想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他想知道,那些能够流传千古的诗是怎么写出来的,他的文化审美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了,我想,这就是诗的力量,是阅读的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我只是给他读诗,让他感受诗词的声音美、韵律美。从他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接送他上学的路上,我都会给他一张诗词卡片,先让他自己看,然后用他的理解讲给我听。虽然有时候他的理解并不是诗句的本意,但是那一刻,他已经打开了属于他自己独有的阅读乐趣。再后来,我和孩子一起思考,这首诗适合用在什么样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你需要哪种情感的时候,会脱口而出这首诗。我们从最初赏月时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开始,到现在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就是我们寻常生活中的一树梅花。我特别感谢我的孩子能够陪我一起读诗,他在成长,我也在成长,但是,他的成长更大,因为,他已经开始自己作诗了。

场景二:刘珂华作诗视频——《存钱》,钱儿看多面值小,但是存起又很累。不知何时才存完,估计我存要一年。

刘珂华:这是我6岁时作的即兴诗,当时我在整理我积攒的硬币,有点累了,想让妈妈帮我,妈妈说,求人不如求己。我当时有点不开心,但妈妈说,我再生气也不能失了气度吧。于是我的灵感也来了,就有了这首《存钱》。虽然我存的是钱,但是脑海中想的是诗。

柴锦:因为诗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诗中的风花雪月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诗中的万水千山就是我们家里书房的方寸之间。现在的“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产品和单纯的文字阅读,在内容上、存在形式上、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变化,给孩子一本书,不如给他一种感兴趣的阅读方式。我和孩子就经常玩诗词“飞花令”,买东西排队结账的时候、出门散步的时候……有时候身边的人也会接一句,这时候你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反而会会心一笑,这一刻,诗在我们的心里都开了花。

刘珂华:我特别喜欢诗中的世界,我有两个家,一个是现实中的家、一个是诗中的家。我希望大家也能够在诗中拥有一个自己的家,随时都可以多去诗中的家里待一会儿,最好带着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去。

柴锦: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阅读会带我们到达。我们总想走进孩子的心里,为什么不带着孩子一起走进阅读中呢?不要只递给孩子一把阅读的钥匙,而应该和孩子一起拿着这把钥匙,共同开启一个家庭充满书香诗意、通往真、善、美的大门。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