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永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当前,深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时代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既能统一认识,又能坚定理想信念,更能聚集力量、统一行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自成立那一刻起就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我们党终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化蒙尘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建设伟大祖国的信心决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齐心协力共同为之努力,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形成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强大精神力量,就是要让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党的民族工作也在不断调整着力重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着眼对外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对内反对独裁统治、铲除民族压迫,谋求民族平等、团结和进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艰辛探索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积极团结各民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强调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面貌,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差距大幅缩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针对性地改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适应的薄弱环节,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跟上时代潮流,推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创新发展。

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而这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是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奋斗缔造的,追求祖国统一、推进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主流。近代以来,在促进祖国统一、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各族人民并肩作战,共同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在长期的抗争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会有依靠、有保障、有前途。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经常利用民族问题,煽动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国内制造骚乱甚至暴乱,妄图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针对这些不轨图谋,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果断手段,迅速挫败了敌对势力各种政治图谋,从根本上实现了经济繁荣昌盛、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和国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因此,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强大向心力,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我们这个有56个民族、14多亿人口的大国,民族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经济繁荣昌盛。在以平等为基石、以团结为主线、以互助为保障、以和谐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四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域分布和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载体更加丰富、覆盖更加全面、基础更加牢固,全社会参与创建的氛围愈发浓厚。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复杂。所以,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促使各民族间相互尊重,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更加稳固,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共庆阳市委党校)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