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书香庆阳】共读时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

刚接触到这一段文字时,眼前如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枝柳条伸过来,每个结节处都有一张鹅黄小口张成八字,口里吐出的不只是惊喜,更有豁然的明朗。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已不是第一次教学了,但从未有过今天这样陌生的欢喜。可能是少了一些精进与急躁,多了一些冲淡与平和。大约是源于萧红与鲁迅的朝夕相处,近而又深的震撼浸入骨子,诉诸于笔端时,便无需堕入于文字表达的匠心,蔼然于细节的雕镂,入心就发生在了不经意中。

对人、事、物、文字的瞬间欢喜,恰恰成就了永恒,《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开篇精彩的细节描写促生了我阅读全文的兴趣,成为萧红的铁粉。阅读兴趣的激发,始于一见钟情的邂逅,而终于灵魂的同频共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冲动,并使这种冲动成为一种持久的欲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久封朔气中的柳枝、阒寂僵土中的种子、局促暖巢中的鸟儿,当它们触到第一缕春风的时候,一定是战栗不止。这种战栗不只是渴盼,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全身心的打开,沉浸式的,回到一种生命的本能。好的文章如春风春雨,阅读浅层次上是建立一种关系,深层次上是一种相互取悦。这种取悦只有在自然状态中生发才具有长久性,若目的性过强,最终都是伤害。提供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各类健康图书供学生自主选择、自由阅读,打开自身的学生很快就能进入佳境,未打开自身的学生在“风”的徐吹中、“雨”的浸淋中,也会被动打开。若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作业,一周之内设立共计二到三小时以内的师生自由自主共读时光,这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品质的形成一定是大有益处的。允许学生带各类优秀健康图书进教室,默许学生在自习时间阅读优秀的课外书,支持学生在课堂上就教材本身知识外溢而触及到的相关文章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就自己所阅读的优秀课外书进行心得分享、质疑问惑。其实,语文科目本就是一门极具开放性的科目,开放语文课堂既符合课程特点,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求知的欲望。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关于鲁迅的笑有多处描写,在这些描写之下,高大神秘的鲁迅不见了,难以近人的鲁迅不见了,概念化的鲁迅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严谨中又随和、刻板中又幽默、深沉中又朴实的鲁迅。当代际隔阂、认知壁垒被打破,再次拿起鲁迅的作品时,就不会有畏怯。所以,阅读兴趣的激发应建立在一些能“看得见、摸得到、走得近”的文字上。

要让一时生发的兴趣能持久化,就更离不开有效行为、情感心理的持续化影响与熏陶。兴趣会变成一种习惯,最终由自发变成自觉,形成信仰与追求,这种循序渐进的变化是内在与外在发酵聚变的结果。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离不开环境的持续影响,一个手不释卷的家长会带出一个手不释卷的孩子;一个手不释卷的教师会带出一群手不释卷的学生;一个手不释卷的群族会带出一个手不释卷的国家。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贵在找准着力点,难在持久的影响,读书分享是可取之道,但分享不仅仅是一场报告,将读书给予心灵的阵痛与兴奋及时书写也是有效途径。抓住心灵的律动,真诚书写,也是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文章的厘清、理顺、解义,更是通过文章对自身的开心、明性、铸魂。将阅读向纵深延展,这正是写读书心得的意义。

近来,我把我的读书笔记向学生作了展示,其中就有读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近千字的感悟。学生看到的那一刻,是兴奋的,但这兴奋又是短暂的。可喜的是,两个班里,那三五簇新生的阅读之风已在罅隙中轻轻逸荡了。书籍给予了我们温度、柔度、亮度,要使众多的灵魂也具有这种温度、柔度、亮度,这才是教育最好的成色。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