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镇原的清水河
清水河,是镇原县境内为数不多的几条发源于县境,又在县境汇入其他河流的河流之一,属镇原县境内河。据《镇原县地名志》记载,“清水河,泾河水系蒲河一级支流。发源于镇原县马渠镇马渠村牡丹洼李家峁,向东北方向流经马渠镇、庙渠镇、三岔镇、方山乡,至三岔镇石咀村以下汇入蒲河。因此河河水清澈见底,可以饮用而得名清水河。河流全长25.95千米,流域面积103平方千米。”清水河,顾名思义就是因河水清澈而得名,由于清水河流经之河床多为石质,石层有过滤之作用,再加之河水一路奔流而来,沿途有很多石层渗水而涓涓汇入,不仅使清水河河水逐渐壮大起来,也使清水河之河水更清、更澈。
清水河河谷
横贯于镇原县西北部的清水河,犹如一条珍珠项链,在马渠、三岔、庙渠和方山几各乡镇群山峻岭中蜿蜒曲折流动,孕育出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千年传承的杨家将故事,而碾子坡、老虎嘴、卷子壕、六亩俭、碧波潭、磨刀石、柳州城,则宛若装饰在这条项链上的几颗宝珠,把清水河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
据史料记载,杨文广以父荫为官,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陕西南部张海率饥民起义,转战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出征归来后,杨文广以军功升任殿直。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参知政事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罢相,出任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在范仲淹知庆州(今甘肃庆城县)期间,和杨文广有过交谈,对杨文广的军事才能感到惊奇,将他置于麾下。范仲淹在西北任职时,提出了大量修筑城寨堡垒,留兵据守。然后,再得寸进尺,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缩小夏军的活动空间,最终达到将其蚕食的军事策略。位于西夏进军长安要道之蒲河道上的柳州城,正是这个时期宋廷所修建的防御性城寨之一,而在范仲淹麾下效力的杨文广则参与了柳州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驻守和防御工作。
传说中杨文广在河边坐过的石头
柳州城位于今三岔镇石嘴村柳州组的清水河与蒲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在这里,蒲河绕成一个大圆湾,如同伸出胳膊将清水河轻轻地揽入,而柳州城则正修建城蒲河的臂湾之中。据《宋史》记载,宋时原州共辖临泾、彭阳二县,新城、柳泉二镇和绥宁、靖安、西壕、开边、平安五寨,而这柳泉镇之治所也就是今柳州城。杨文广在范仲淹麾下效力一年有余,驻守柳州城,形成一道屏障,扼守住西夏大军东进的道路,确保了边疆的安稳和后方的安全。杨文广驻守柳州城期间,由于蒲河上游被西夏所控制,他经常往来于清水河谷等地,不仅勘察地形地貌,收山川地形地貌于胸怀,而且还可以了解这里的民风民情,加强军民之联系,形成一道道稳固的防御线。因此,杨文广在此期间,经常带领士兵帮助当地民众耕种收割,保护民众安宁;民众则又翻过来帮助大军固守城池,军民和谐共处。而杨文广足迹之所临,皆有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清水河、蒲河流域留下许多与杨文广有关传说故事,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传说中的“半块磨刀石”
清水河虽然和流经镇原的蒲河、茹河、洪河、交口河一样都被称作河,但是和他们比起来,清水河只能算作是一个小兄弟。但她从西边一路蜿蜒而行,汇集了众多溪流,在镇原北部严重缺水的地区来说,清水河到汇入蒲河时流量的确已经不小了。但清水河不同于蒲河、茹河、洪河、交口河的地方在于河水所流过的山涧比较窄小,可以说河水是在窄窄的峡谷中穿走,而且大多还是石峡,从两边的石峡缝里就有水流渗出,有的则形成小溪,有的则汇成泉水,而涓涓之溪流和汪汪泉水则汇聚成了如今之清水河。尤其是在庙渠镇六十亩坪村梢眼坪组的杨坝山荒草台一带,清水河从石壁旁流过,在另一侧不远处就有一大块石头横卧在河道旁边,当地群众说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杨文广磨刀石。这块磨刀石现呈半圆形状,直径一米左右,厚约十厘米,质地细密,表面平整光滑。据传说,当年在柳州城驻守的时候,经常沿着清水河逆流而上,勘察地形地貌,探寻柳州城防御的最佳办法。一次,杨文广骑着他的白龙驹,沿清水河而上,由于清水河穿流在在石峡谷中,在河谷较宽之处,他骑马而行,在河谷较窄之处,他则有他的宝刀砌开一条道路。由于时间久了,他的宝刀有些钝了。这时,恰好河谷旁边有块圆形的石头,他顺手掬起旁边的泉水洒在石头上,磨起他的宝刀来。不大一会,宝刀被磨得明光珵亮,纤尘不染,他顺手向着这块刚才磨刀的石头切了下去,谁知“咔嚓”一声,这块石头竟被宝刀齐生生地切为两半,杨文广万分称奇。后来,驻守柳州城的士兵将这块石头的另半块搬回到了城中,供战士们打磨刀枪箭簇等武器之用。因此,这里就剩下半块磨刀石孤零零地躺在了这里,这一躺就是上千年的历史。据当地群众介绍,这里的石块经过上万年的地质作用,再加上清水河河水的长期冲洗,致使石块质地更加细腻、坚硬,随便捡起一块就可打磨农具。
危悬的石壁
磨刀石处的清水河东侧是一段长约五十米的石壁,这些石壁被河水冲刷的呈片层状,河水从下穿过,悬壁危耸。由于石层风化比较松散,用手就随便一掏,就可以掏下一大块一大块的石块来,这些石块形状不一,有的呈条状,有的呈尖锥状,有的呈刀状,但块块却是质地无比细腻、坚硬。据当地群众介绍,用来打磨农具时,不但不会产生灰尘,而且打磨后的农具比较锋利经久耐用。无怪乎每年到收割小麦时节时,当地群众不用到集市上购买磨刀石,而是纷纷前来此处,随便开启几块层石,也就是最好的磨刀石了。
在这段石壁的对面石壁层里,则有细细的水流流出,到石壁底形成了一个小水泉,传说这就是当年杨文广用来磨刀的水泉,当地人谓此泉为“神泉”,水为“圣水”,据传说喝上此水后可除疾祛病,可防治百病不生。上世纪时,庙渠、三岔、方山等地的人们常常来这里盛“圣水”,一时盛水人满为患,“圣水”供不应求。有时候,一份虔诚便会成就一个奇迹。为了取水方便,人们硬是在河谷的岩石层上凿出了一条长约五十米的弯弯曲曲石道,如今,这条石道静卧在清水河畔,默默地注释着岁月的日新日益,而这份虔诚真让人肃然起敬。当然,所谓的“神泉”“圣水”,也只是一种迷信之谈,哪会有可以包治百病的“神水”呢?无非是从石层中流出的水流,经过石层层层过滤,再加之含有某些矿物质,泉水被净化的比较洁净和香甜而已。此处河谷两侧的石层缝里,到处都有水流渗出,细细水流形成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水泉,这些水泉又汇流到了清水河,本来清水河河水就清澈,再加之这些清流的汇入,使清水河之水更加清澈,真可谓是“清水河之名,名符其实”。
石层流水形成的“神泉”
碧波潭,这颗镶嵌在清水河上的宝珠,她位于庙渠镇店王村南湾组境内清水河河谷之中。俗话说“水到绝境为飞瀑”,清水河流淌到这里走投无路,便舍身跃下悬崖,形成一个长约二十多米的瀑布,瀑布之下则积水成潭,一眼碧绿。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当地群众介绍,碧波潭在古时候一望无际,即使解放初期的时候水域面积也达数亩之余。如今,受气候、水文等各种因素之影响,昔日面积盈亩之碧波潭,水域面积已经大为缩减,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面积只剩一百多平方米见方的小水潭而已。
据传说,当年杨文广在繁忙的军事之余,经常骑着他的白龙驹,沿着清水河一路西行,来到这碧波潭边,坐在河边大石头上,凝视这一潭碧波,倾听着瀑布的凑鸣,思考抗夏之大计,心中满是忧国忧民之一片忠君爱国之心。正是他的勤训军士,缮修兵甲,才便西夏大军东望柳州而裹足不前,原州人民免受了西下铁蹄的蹂躏。于是,人们给杨家将故事也赋予了更多神奇、动人的传说。据传说,一次杨文广又来到了碧波潭,他坐在潭上瀑布旁一个大石头上,望着奔流而来的清水河拉着长练从悬崖上一跃而下,跃入碧波潭中,心中酝酿着抗夏的大计。正在出神之际,清水河突然发出战马般的嘶吼,杨文广心中一惊,一跃而起,悬在腰间的佩剑顿时掉入了河中,他伸手去抓佩剑,可佩剑早已随河水而去,流入了瀑布口的水眼之中,士兵们打捞了好半天,也未将佩剑打捞出来。杨文广懊恼不已,只好牵过战马,悻悻而归。几个月之后,杨文广的佩剑在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咸阳被人打捞而出。一时,清水河和几百里外的泾河地下暗道相通不胫而走,给碧波潭和清水河也凭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碧波潭
清水河带给杨家将故事不少传奇,杨家将故事也给碧波潭增添了不少神韵。后来,西夏大军围困了柳州城数月之余,造成杨文广大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为了保存抗夏主力军队不被歼灭,凭借着他对这一带地形地貌的了解,杨文广采用“悬羊击鼓,饿马摇铃”之妙计,利用“土锨”从柳州城内挖出一条长长的地道,一直通到几十里外的庙渠镇六十里坪村清水河谷附近的哨眼坪,他率领军队从地道中顺利撤出,上演了一场“空城”妙计,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宋军有生力量。等西夏军队最后攻入柳州城后,这才发现宋军早已不知去向,留下了一座“空城”,只剩“悬羊”仍在“击鼓”,“饿马”依旧“摇铃”而已。如今,柳州城里的这条地道入口仍然还在,保存完好,上世纪末曾有人在柳州城内放羊时,羊只钻入了地道,放羊人从这条地道寻羊而入,出来时发现竟然从蒲河川已经走到了庙渠镇六十亩坪村清水河附近的哨眼坪,这给这条地道又增添了些神秘和传奇。今天,在今哨眼坪山涧边,有一条长长的深壕,而深壕又与一山洞相连,这就是那条地道的出口。即使在今天,清水河流域的田地里,群众在耕作时,仍不时会发现宋代砖瓦、瓷片和钱币。而在哨眼坪堡子对面的山涧边上,有两个圆形的小山包相距不远,一个叫“风台”,另一个叫“倒生台”。据传说,这是杨文广率领大军从地道撤出,爬上了山梁歇息后,随手将两只战靴中的黄土倾倒出后所形成的。如今,这两个小山包如同两位威武的将军矗立在清水河边,远眺着北面的柳州城和西面的碧波潭,守护着一方安宁,这无疑给清水河又增添许多神秘色彩,让人们不断地去演绎杨家将的传奇故事。
哨眼坪堡子
清水河将杨家将的故事传颂了千年,而杨家将故事也给清水河增添了不少神韵。杨家将故事千年传承不息,得益于清水河涓流不息的精心打磨,更得益于清水河孕育出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在清水河流域,早在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产和生活,孕育出了更新世晚期碾子坡化石点和芦家山、尚家山、何湾、卷子壕、前店王、六亩俭、老虎嘴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正是这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杨家将故事的传播提供了优质的土壤,特别是位于清水河南麓的老虎嘴遗址,更让杨家将故事熠熠生辉。
老虎嘴遗址位于四合村老虎咀组向北的半山上,先后出土过100多件红陶罐和石斧、石刀等器物,特别是在遗址中发现一条陶管道,残长27米,出土圆形陶管共41节。这些陶管略呈圆筒形,首端有子口,口微敛,直径为12厘米,底端略呈喇叭口形,是母口,直径为18.5厘米。陶水管为夹砂红陶,器壁钝厚,内壁泥条盘筑痕迹明显,外施篮纹和附加堆纹,部分水管还饰有附加堆纹数周,均采用泥条盘筑和轮制手法,有相互对接的子母口,从出土现场看,37节陶水管小口向西,套入另一节陶水管的大口内,节节套扣,铺在白色片石及碎石上,一直通向旁边小溪,可能是用来向外排水的。此陶水管属新石器时代常山下层文化晚期遗存,它的发现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排水设施用人工制造排水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史前,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排水设施提供了实物见证,书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也使经过清水河和厚重历史打磨的杨家故事更加凝重。
老虎咀遗址全貌
透过重重叠叠的岁月,听一听杨家将当年的号角鼓声,悠悠的清水河演绎的千年传奇,让杨家将忠君爱国的赞歌传唱不息。在革命战争年代,奔流不息的清水河边、哨眼坪孙家堡子中,又上演了另一个传奇,留下了一段佳话。民国时期,这里有一个开明大地主孙世涛,家有耕地近万亩,毗连三岔、马渠、孟坝等乡镇,平凉、泾川也有他的部分土地和粮仓,是镇原屈指可数的富户大家,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特别是积粟甚丰。在外闯荡多年的孙世涛,对社会民情、世事政局颇多了解,当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镇原的马渠、三岔时,孙家即主动捐送粮草钱物。翌年,红军西征时,孙世涛审时度势,以他对红军和共产党的基本认识,又支援红军粮食三十多仓二千余石,由固原、环县、镇原三县组织民夫驮运,历时半年有余,他用实际行动支援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铮友。后来,他以议员身份出席了镇原县第一届参议会,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出席了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解放后,孙世涛被选为县人民代表,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真可谓:古有杨文广清水河抗夏保境安民,今有孙世涛哨眼坪捐粮支援革命。
磨刀石上显忠勇,碧波潭中澄青史,清水长流悠万载,杨将故事传千年。历史曾在这里演绎出了一部又一部壮丽的诗篇,它清晰地记录在柳州城之内、清水河之畔、哨眼坪之巅,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朵永远翻卷着的壮丽浪花。一石一清潭,山岩水长流;哨眼通古今,史话厚且煌。如今,历史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一眼千年,一念永恒,而杨家将故事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随着清水河流传不息,永远镌刻在千年的精神流脉中,成为永恒的历史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