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潭
原州的春天是一朵杏花打开的,也是山溪一点一点化开的。在众多的山溪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碧波潭,而碧波潭我只是从邑乘上知道的,据载“碧波潭,在邑北七十里,波流萦回,其色澄碧。相传宋代杨家将磨刀于此,题名碧波潭。”虽然心中向往已久,但只知道它位于清水河,究竟具体在什么位置?不得而知。直到今年初春,几位要好的文友相约去碧波潭看一看,谁知万祥竟然说他下乡曾去过碧波潭,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有幸可以目睹它的风姿了,这也算了却了我的一个夙愿。
碧波潭石壁上的冰挂
在他的指领下我们径直走进了庙渠镇店王村南湾一户人家,当耄耋老人常发永得知我们寻找碧波潭时,一下子精神起来了,他放下手中的烟锅子,给我们讲了起来:“清水弘杨义,兵困两郎山。先有王母寺,后有老君泉。”老人说到碧波潭,故事就多了起来。传说杨家将父子忠心耿耿,雄踞边关,使宋的主要敌人辽不敢有非分之想。
一日,杨文广到清水河查看防区,见这里山崖高耸,岸岩千奇百怪,有的赤褐突兀,有的青灰细腻。又听守将说河中有个深潭,风景美丽无比,便兴致勃勃地与众将一起沿流索潭,当他们走到这里时,果然风光与别处很不同,峡岩奇形怪状,水流不算大却迂回激荡,潺潺涓涓,水在峡中流,危岩头顶悬。更奇怪的是峡中不见飞瀑却有深潭,清流激韵,潭面上银珠滚动,侧耳倾听,山石传音,却不似流水击石之声,竟有军营中击鼓集兵气势。杨文广操刀在手,在岩壁上题写“碧波潭”三字。潭名题好后,他发现宝刀被坚硬的岩石锛了个壑壑子,这时他看见潭边有一块很大的方石,石质细腻光滑,于是他以刀撩水,磨起了他的宝刀。磨毕了,就顺手往岩璧旁一立,不料没有放稳,刀掉进了碧波潭里。随行的几位将士数次下到潭中也没有打捞上宝刀来,杨文广对将士们说:“恐怕此行不利,老天爷先夺我手中宝器。”不大工夫,一个土兵听到潭里有声音,于是人们都侧耳静听,果真有铁石相碰之音从潭中传出,但渐渐地声音却息。据说从此以后,人来到这里总可以听到隐隐擂鼓之声,中间又夹杂着兵刃相击之音,于是人们把碧波潭也称为“响水潭”,杨文广磨刀的那块石头也被称为“磨刀石”。
碧波潭冬景
常发永老人虽然92岁高龄了,但耳聪目明,他靠着箍窑台子,晒着春日的暖和,咂了一口烟锅,继续滔滔不绝地说着。
其实,在清水河与蒲河的交会处,有个柳州城。杨文广当年率领的杨家将的大本营就扎驻于此。一日,辽兵进犯,没料辽兵黑夜从三面将柳州城包围了。杨文广领兵突围,一连数次都没有突围成功,只得关紧城门,用心死守。第三日,杨文广上城观看,只见这座城池三面筑墙,一面靠着两郎山。那被围的三面,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的都是辽兵,硬杀硬拼,绝难冲出去。靠山的一面,全是刀削一样的齐崖,更是无路可通。辽兵一见杨文广亲自巡城,就有人上前喊话:“杨文广,即使你不出城投降,我们一不杀,二不攻,只就地包围,就能把你们困死在城中。”杨文广心里明白,辽兵多处进攻,杨家将也多处迎敌,这里除了他率领的一万余人,再无援兵,而且柳州城内也没有多少粮草,加上城中只有一泉清水,一万人马饮水也很困难。只要困过五天,城中就要缺粮断水。不到七日,柳州城就会不攻自破。杨文广走下城来,叫众将士先回行营,独自一人骑着马到两郎山根底下无人之处,静静地想个主意。
杨文广猛一抬头,只见泉边有一个两丈见方的水潭,潭边有一根石柱。他顺手将马拴在石柱上,坐在乱草上低头细思。正想间,只听得白龙马惨叫了一声,接着就是“咔嚓”的声音。杨文广回过头看,那石柱变成了一只大老虎,已经把马咬死,正在大口大口地吃着。杨文广忽地站起来,大喊声,照虎头就是一刀。只听“咣”的一声,火星乱溅,震得虎口生疼,那猛虎竟然变成了一只石虎,连刀刃也碰卷了。杨文广自从在碧波潭磨刀丢失宝刀以后,便又打造了一把刀,但总是没有原来那把宝刀顺手,这次又失了战马,心中猜想,这绝不是好兆头,莫非我杨家将要败在这里了。
杨文广呆呆地看着那砍卷了的刀刃,过了好大一阵子,没精打采地走到潭边,突然,那石虎的尾巴猛然一甩, 打在他的手腕上,他定眼一看,只见那天在碧波潭冲走的那把宝刀从潭中被一股泉水托了上来,刀把原样子没变,刀刃却变成了一面铲土锨,他一把拿了过来,那股涌起的泉水马上落了下去,水底发出“溜——溜——溜——”的响声。这响声提醒了杨文广,溜不就是走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要溜出城去,溜出敌人的包围圈。
碧波潭周边冬景
杨文广把锨捞到手,心里想:莫非叫我用这把锨铲土挖洞。他试着用这把锨向山下铲,一锨就是一丈深。他接连试了几锨,锨锨都是这样。杨文广立马来了精神,连吃饭也顾不上,就一口气不歇地挖着洞。不到几袋烟的工夫,挖出了三十多里,直通到清水河碧波潭跟前。洞挖通了,杨文广回到营中,安排各营将士,抓来几十只山羊,绑起后蹄,吊在空中,在前蹄下架起一面鼓,鼓旁边放上些青草,羊想吃草,却吃不到,就不住地用前蹄在鼓上刨。又拉来几十匹瘦马,一天不给吃草,用缰绳拴紧,在马前较远的地方倒上草料。马脖子上戴着响铃,那些马吃不上草料,就一直摇头摆尾地大声嘶叫。杨文广就用这种“悬羊擂鼓,饿马摇铃”方法来迷惑敌人,唱了一处空城计,然后自己带领全部人马,神不知鬼不觉的从那新挖的洞里撤了出来。
杨文广的一万人马顺着庙渠的哨眼坪来到清水河碧波潭跟前,埋锅造饭,饱饱地吃了一顿,再睡上一大觉,日头偏西时分,整起队伍,悄悄地顺着清水河,返回了柳州城。杨家军来到柳州城附近,听辽军营里正传二鼓。杨文广派了五十名士兵,分为两路,带上锣鼓火炮,悄悄地从城两侧寻路下山,来到城墙脚。两边同时鸣锣、擂鼓、放炮、点火。辽兵营中,除过几个放哨的,大部分兵将正睡得香甜哩,被这炮火锣鼓一惊,以为城中宋军突围,一齐起来,动起了杀声。这时候,杨文广由山头上放下绳来,悄悄地将五十名士兵吊上山顶。那辽兵营里,东边的人马向西杀,西边的人马向东杀,黑夜之间,分不清谁是谁,只听得喊声连天,整整杀了多半夜。东方发白的时候,几万辽兵,已杀得十死八九。剩下的残兵刚能认清自家的人时,杨文广的一万人马居高临下,从两郎山头上扑了下来。辽军乱了阵营,自个儿人踏人死,马踩马亡。只见宋军好似猛虎赶群羊一样,不到一两个时辰 ,就把辽兵杀了个干净,俘获粮草马匹不计其数。后来,人们把这座城起名叫“溜走城”。年深日久,人们嫌这“溜走城”的名字不好听,就依其谐音叫成“柳州城”了。
人们都说自从杨文广挖了洞以后,碧波潭底下就有一条通往柳州城泉底的暗河。相传碧波潭里还有个“金马驹”“金鹁(pu )鸽”,金光闪闪,神采奕奕,常在附近出没,不避乡民,有许多人都亲眼见过呢!老辈人常讲,每当夜深人静,碧波潭底就传出一阵清脆的马蹄声,仿佛铜铁撞击一般的悦耳。人们常常屏息静听。声音越来越近,随着马蹄声的临近,山沟被一片金光所笼罩。正当人们惊奇之际,只见一只金马驹从金光中跃出,撒着花儿奔上山岗。跑至半山腰,金马驹停住脚步,收拢了金光,仰头看看站满了山坡的憨厚人群,一声长嘶,钻人潭中。自从有了金马驹,山上的人们再不愁缺衣衣少吃了,从此,山沟不再刮黄风,发洪水了。渐渐地,山岗长满了松柏、杨柳、灌木、山花,山洞涌出无数清泉,最有名的叫老君泉,这些泉汇成了清水河,山青水秀,柳暗花明,河岸上的人们再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人们在金马驹的祖护下愉快地劳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幸福地生活,祥瑞之气笼罩着整个山庄,就这样,不知又过了多少代。
这一年,有个喇嘛来到了这儿,当他听说只有用千年的陈谷草为诱饵才能将马驹唤出水面,就想利用当地人的热情、纯朴、善良,盗走金马驹。为了盗金马驹,喇嘛跑到王合山上的王母寺里把庙中神像的一条胳膊剁下, 因为内骨是谷草做的,深夜拿到泉畔,金马驹闻到千年谷草的香味后,果然将金马驹唤出来了。那喇嘛心中一阵狂喜,伸出手来就要往金马驹头上戴笼头,金马驹一不留神被喇嘛套住了。次日凌晨,人们又听到了金马驹依依不舍的嘶鸣声和一直向南奔去的马蹄声,也再没见到喇嘛。也有人说金马驹至今仍藏于泉底深处,所以泉水一直很旺,供群众饮用。
我们一行五人怀着急不可耐的心情,在三位当地村民的带领下,钻过原来人工开凿的两段水洞,他们边走边说着口口相传,而且经过岁月验证了的碧波潭的神奇。当地人每年冬天都看碧波潭结冰之状,预示着来年庄稼的收成。碧波潭很少结冰,如结冰超过潭下的沟口,清水河流域的庄稼来年必定歉收,潭水清凛结冰不过沟口,则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这潭水原来一直供南湾、山头、苏庄等几个村近千人的人畜饮水。尤其是五十年代,曾经发挥着巨大作用。全村人发扬“愚公”精神,在碧波潭阳面的石崖上用钢钎、铁锤人工开凿出数百米长的水渠,土石都是他们用背篼爬着背,拿笼提出来的,水渠修成后,他们又让村里的能工巧匠设计修建了水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解决了村民们抱着磨担磨面的困难,也算一大进步。我望着92岁高龄的常发永和他86岁的老婆杨彩英老人,看着他们相濡以沫,相守以沫的爱情,以及他们身后挂着的那些咸猪腿,品读他们淳朴、真实的人生味道。杨彩英老人在一旁看着她老伴不停地讲述着,她也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走进里屋,拿出了她十七岁出嫁时的添箱(嫁妆),一件手工绣袋,上面绣着双凤,中间绣着两只蝴蝶,下面是两只狮子滚着绣球,最下边绣着象征着吉祥和神的保护,也代表生命以及四季的交替,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的两个万字符。谁知热情好客的杨彩英老人,知道刘万祥喜爱收藏时,竟然把她默默地珍藏了七十年,也见证了她们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之情的绣袋送给了他,刘万祥一边接着她递来的绣袋,一边要她讲一讲她们的爱情故事,这时杨彩英老人的脸颊露出了淡淡的红晕,有着少女般的羞涩。难怪人们将结婚七十年称为“白金婚”,铂金在人们眼中一直是最高贵神圣的金属。当然,这两位老人也许不懂这些,但他们饱尝人间冷暖,历经悲欢离合,磕磕绊绊着一路走过七十个春秋,他们还能相互搀扶着,坐在春日的暖阳里拉着家常,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朴素而干净的幸福,他们的爱犹如“爱情金属”,永不褪色,这就是他们婚姻的最佳见证。
碧波潭冰瀑
店王村至今还保留着王合寺、老君泉、碧波潭、磨刀石等古老的遗迹,它“集奇、秀、美于一身”。优美的民间传说“金马驹、金鹁(pu)鸽”等等,还有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店王人,这里确实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史学价值。
碧波潭的神奇,孕育了许多这般优美的故事,虽然是个民间传说,但清水河上那个碧波潭,至今还在清淹淹地流淌着。其实并不是潭,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他的神奇之处就是此处十多米高的瀑布,风吼水鸣,浪花飞溅。几里长的峡谷中,流水似云海翻腾,如雪花飞舞,无数水花像天女从天上撒下的珍珠碎玉,骤然散开,烟飘雾荡。瀑布飞落之处,确有一处长约千米,宽数十米,河水涨不溢,旱而不涸深潭。当你站在狭谷之上俯瞰这条飞流的美景时,你不能不惊叹那么平静温和的泉水、河水,怎么会在此激情澎湃。难道它们真有什么仙魂神气?
春天的阳光照着碧水潭里清亮亮的水,蓦地觉得,自己就像这口泉,于是,一种温情在我胸中荡漾、扩散开来,就这么不算大的水潭,也不过20米高的水瀑却让人肃然生敬。
我曾走过许多地方,也见过许多瀑布,如黄果树瀑布、九寨沟瀑布、壶口瀑布等等,而在黄土高原之上却很少,尤其是远离大江大河而干旱少雨的地方,能看见这样清澈见底的水,奔流而下的瀑布,哪更是罕见了。有人说: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他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它没有退路。是啊,碧波潭的水潺潺地流着,像一首古老而快乐的歌谣,没有烦恼和忧伤。这时,我遽然觉得,生活应当就像这碧波潭,虽然泉水日复一日地在这片热土上流淌着,没有伙伴,没有喧闹,然而就是这种顽强的精神,悄悄地在岁月的河床上永不疲倦、默默不息地流淌着,滋润着这片贫瘠的土地,它从不愿困聚于深潭之中,而是不停地撞激出属于自己的路,一路高唱着流进蒲河,奔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