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梵原名路小锋,甘肃正宁人,2019年出版了散文、诗歌、随笔合集《行吟者》,2022年8月出版了诗集《沙漏的意义》,虽然进入文坛的时间不长,但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的优秀的特质。《沙漏的意义》是路小锋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四十而立,创作诗歌,使他的诗歌对人生和生活有着深刻思考,他的笔触内敛而深沉,敏锐而理性的剖析内心的冲突与思考。“如果你在凌晨四点看见/十三楼朝北的房间还亮着灯/请别诧异,那一定是我/在读《地藏经》//每一个字的读取,都是对白天所犯错误的救赎/每一页的翻动,都是代表/对昨天失去的留恋”(《沙漏的意义》)。诗以言志,透过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热爱生活,理性而自律的人。对人生和自我的审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内省意识。在诗中他剖析自我,检视过往生活。“倒掉躯体内一些残留的物质:/虚伪、自私、狭隘和谎言/在温润如玉的四月//看着这些词语,我真想抱住/那段被揉碎的光阴,一个人/静静地待在角落里/默默对抗//尽管黑夜和白昼相互交替、黄昏和落日已成为景象/我仍流落民间//流落在四月。接受/光芒之外的一切事物”(《时间纹路》)。诗中呈现了知识分子自我批判和精神救赎的。
在诗歌中,他将人生经历以及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思考提纯并熔铸为一体,形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凸显出存在与虚无的日常显像。“人间缜密的隐忍术”这一辑里他写了一系列思索者的形象,他们是燃灯者、朗诵者、朝圣者、扮演者、虚妄者、沉默者、忏悔者、闯入者、孤独者、隐居者。他将自我代入这些虚拟的人物形象中,阐述他对这些身份的自我解读。“他从不相信时钟的摆动会将时间熄灭/他宁肯相信唐朝的繁盛,宋朝的落寞/也不愿在一把清朝的椅子上休息//他形容月亮时,总会想到炸裂……”(《虚妄者》)。“迟早我会把自己归还给土地,让我的身体/像冰冷的石像,横在地底,不言不语/任凭地虫侵蚀吞噬”(《沉默者》)。
迂梵诗歌呈现出一种空灵超脱的虚无之感。他的笔名为“迂梵”,他第一本书名为《行者吟》,诗集名为《沙漏的意义》,从这些富于禅味的命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体悟的悲悯之感,生活于凡俗之中,又在精神的层面上试图寻求一种高于生活的轻盈之感。在第二辑“论生活的悲剧性”诗作中充满了困惑、寂寞、遗世独立的孤独感,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这些年,我一直注视镜子/它能看见我身体内部的暗疾/也能看见/我身心疲惫 的隐秘/对它而言,敬重是另一个我/投足撇嘴,像是表演//清醒时,审视自己/想象这些年究竟经历了什么/镜子从不作声,好像/一切与它无关”(《另一个我》)。
每个人都不能离开他当下的生活,诗人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捕捉自我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进行更高层次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对当下社会精神失落与精神困顿的忧虑。这种经验既有个人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诗人借助诗歌多义性跳跃性的表意方式,将这种复杂的心理传达了出来。“介于现实与虚无之间,被一层透明分割/我望着你的背影,畅谈之后,/是心有余悸的颤抖/虚构的年代,残酷从不需要安慰/我们在彼此的眼里/历经生死劫难//像悬浮在人间的天然屏障/你无法走过来,我无法跨过去。(《镜中记》)
阅读佛经的迂梵,他的诗歌又体现出开阔,通达的一面,他能以坦白开放的心接纳万物,接受自我在俗世生活中所产生的一切念头和心中产生的各种意象,能够以一种平静清明的心赏识事物及众人,涵容发生的一切,接纳万物。“我已经学会了接纳时间所有意象/接纳各种各样的悲与喜//以及天空一滴雨、一阵风/一篇月光和一朵云//我也学会了孤独,会在祈祷声中制造假象/而后佯装快乐与放浪//这时候,我看见自己的影子/决绝地游荡在荒原上”(《荒芜》)。
迂梵的诗歌体现出了理性和哲思的光芒,但由于凝聚了作者太多个人性的生活经历和隐秘的情感体验,语言跳跃性大,而使部分诗歌晦涩难懂,如《风的背面》《潜伏》《秋分》等。希望诗人突破个人创作的局限,寻找个人隐秘的情感体验与人类社会共通情感的汇合点,使诗歌完成精神意义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