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时评
【庆视微评】“炕头技艺”成为“诗与远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巩晓鸣

走进端午的庆阳,大街小巷荷包飘香,芬芳流淌。人们选购精美灵动的“荷包”“绌绌”,互致节日问候、祝福安康吉祥。这一古老的“炕头技艺”缘何成为新时代的“诗与远方”?

保护与传承。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前不久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庆阳市将文化创意、乡村旅游和非遗技艺深度结合,赋予香包新的使命。全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助机制,对国家、省、市级传承人发放补贴,鼓励开展传习活动;成立“非遗”工坊,将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培育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政府支持传承人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对开办、运转经费补助给予补贴,鼓励他们专心创新攻关和带徒传技,为技艺延续传承发力。  

创新与延链。“土特产”尚需适应“新气场”。庆阳市成立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提取香包独有的文化符号,适当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对香包的颜色、形状、题材等进行设计创新。与中国美院等院校进行创意与开发、管理与技术等相关知识的深造培训,改进制作流程,联合研发民俗文化新产品500余件;不断举办香包创意设计大赛,评选出创意设计作品300多件。探索出“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基地+公司”“公司+农户”“艺术大师带动农户”“团体会展”等产业经营模式,为香包绣制变为文化产业添力。   

推介与触网。互联网和电商为庆阳香包企业插上“腾云驾雾”远飞的翅膀。 庆阳香包企业采用IP跨界合作、联名营销、个性化定制、直播带货等方式,成为网红产品。“虎头虎脑”的刺绣老虎“憨憨”登上了春节期间的微信拜年红包封面,与全国上亿微信用户见面。如今许多电商平台开设庆阳香包的“店铺”、20多座城市有线下销售柜。政府部门多次组织香包企业远赴法国、意大利、荷兰、韩国、埃及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推动香包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香包产业发展给力。    

庆阳香包绣制被评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新华网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文化立魂,文脉悠长。香包“凝”情结,香包“绣”乡愁,让庆阳香包把祝福安康带向远方。


编辑:姜大捷责任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