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名家访谈】张俊彪:励精笔墨深掘文化富矿 寻根探源赓续红色精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作家张俊彪  

近日,甘肃省文联原专职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原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原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张俊彪,参加了由庆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庆阳市融媒体中心主办,庆阳市作家协会、庆阳市融媒体中心“一点庆阳”栏目组承办的“守望乡土:与著名作家张俊彪文学对话”活动。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之路,张俊彪紧扣文学创作与写作中的寻根探源,文学素养养成,赓续红色基因等相关话题,与庆阳本土作家、文学爱好者进行了畅谈。

主持人:张老您好!首先要对您此次“回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大家都知道,您是咱们庆阳正宁县人,出过许多部优秀作品和文集,获得过多项重要奖项,是开创当代传记文学先河的作家。在座的各位,也都读过您的作品。作为庆阳走出去的杰出作家,请谈谈您的文学创作体会;谈谈庆阳这块土地给您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俊彪:非常感谢此次活动的举办方,让我有机会向家乡父老汇报我的写作过程。这次回乡,看到庆阳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内心十分振奋。对庆阳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我的“根”就在庆阳,我的灵魂也在这片厚实且热烈的黄土地上,我一直与庆阳父老心灵相牵,不论我身在何处,我都会不懈努力去宣传庆阳、介绍庆阳、书写庆阳,这种热爱永不泯灭。

我认为庆阳市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发展“大文化”的决心与信心,以及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巨大的发展变化,对在座的各位文学爱好者及庆阳本土作家而言,是生活与写作的福音。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在写作中的三方面体会。

第一方面是生活素材来源方面。写作一定要有生活素材的支撑,没有生活中的观察与积累,就没有办法产生充实、鲜活、优质的文学作品。许多写作者都感到写作时没啥可写,构思困难,挖空心思想不出有用的素材和故事,其实这恰恰是对生活缺少体验与思考。这一点上,我想谈一下“直接生活”这个概念。我所说的“直接生活”就是写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你所见识过的生活最真实的“横截面”,这些构成你的“直接生活”。

另一个生活素材的来源,也就是我要讲的“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源于社会交往,写作者认识的形形色色的人,家中的亲戚朋友,甚至熟人们的“朋友圈”,这些都是构成“间接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他们的人生经历,乃至于他们向你讲述过的真人真事,心路历程,人生苦乐,都可以被“储存”加工,成为写作时的创作素材。

写作者要观察并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写作的细节比情节重要,情节比故事重要,没有细节的文章感动不了人,写得再好读者也记不住,语言再好读者也没兴趣,看过去就完了。当一部作品有很好的细节,一个细节套一个细节,细节成就重要情节,这样的作品才是永生的,读者反复阅读,不会生厌。而且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从这一层面说,“间接生活”很重要,写作者的社会交往、观察、思考、感悟,决定细节的优劣,从而决定作品的精度与厚度。值得注意的是,“间接生活”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阅读。读过的书可以为你提供很多生活素材和创作灵感,比如阅读党史资料、文史资料、报告文学、新闻、通讯、特写,读完这些,可以把好的情节、细节、语言记下来,吸收转化后,用到日后的写作中去。总的来说,“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都可补充写作者的社会生活阅历。

第二方面我谈谈写作。通常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写作阶段、渐进比较阶段、自由阶段。初学写作阶段,基本上是个临摹阶段,要注意,不是临摹别人作品,而是临摹生活,把生活真实的一面描述照搬出来,这一阶段锻炼写作者对写作基本技巧的掌握。

到了第二阶段渐进比较阶段,写作就像批量生产作品,有了生活阅历,有了阅读积累,写作技巧阶段也过去了,语言组织也有所提炼精进,这个阶段才能量产作品,其中会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对生活的一种粗加工,也会有比较和提炼,但是思想深度达不到,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意识深度、审美高度达不到更高层次,这个阶段对写作者来说有一定的制约性,但这个阶段很重要,要找到适合自己创作“突围”的突破口,让自己进一步提升。

再说第三个阶段,我个人认为是自由阶段。这一阶段想写啥写啥,不用构思,不用提纲,什么都不用,拿起笔坐下来就可以写,而且写出的作品没有任何刻意构思的痕迹,没有任何人为修饰的痕迹,它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就像咱们庆阳境内的葫芦河一样,流经山川,急缓有度,自然而然。这样的自由阶段不需要太多思考,是一个精神提升、人格提炼的阶段。通常第二阶段90%的写作者都能达到,第三个阶段取决于写作者的境界有多高,写作技巧与语言组织都不在话下,重点与难点在于,如何把生活提炼到一个仁、善、智、真、纯的阶段,提到这个层面上,作品的思想审美自然就赋予了。

下面要讲的第三方面就是阅读。阅读非常重要,读书也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大家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读,不管他谁的作品,不管他有没有名气,你喜欢就去读,因为这些作品能让你产生共鸣,你去读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就对你有用。这也是酝酿写作能力的基础阶段。

第二个阶段,选你热爱的国内外各种优秀的作品去读,你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会受益很多,思想与心理能产生共鸣,也能让你对生活的感悟有所升华,让你积累某些经验,读他们的作品时,你能产生共鸣,能赋予你生活的一种认知,赋予你一种思想精神,你的写作资源就上去了,这是阅读的第二阶段。

阅读的第三阶段要跟写作的自由阶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我们必须阅读经典作品,而且力求读懂世界经典。不要泛泛读书,跟风去读社会上某一时期比较火的书,不要盲目受谁影响,要读代表人类最高成就的经典之作,宗教经典、哲学经典、美学经典,甚至还可以多读历史和思想类著作,莫要求急求快,思想境界的提高更重要。想要成为优秀的作家或艺术家,理论思想水平上不去,认知就上不去,当认知有局限性时,无论生活、思想、人生经验还是创作理念都无法提升到更高层次,作品的层次也提升不上去。

这些就是我的一些体会,我如实讲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听。

主持人:感谢张老如此坦诚的分享,您把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经验,通过生活、写作、阅读三方面讲得十分详尽。我们还想请您跟我们讲讲1977年,您受委派深入陕甘两省红色县区采访老革命工作者的事情。这一时期,您有怎样的写作情怀?对您之后的传记文学创作起到哪些作用?

张俊彪:我的传记文学写作,可以说是从深入革命老区,深入有红色历史的县区采访这一时期开始的。那个时候我从部队回来,在当时的庆阳地区地委宣传部工作过5个月。咱们庆阳是老区,下县区采访过程中,经常能接触到曾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工作的老同志。而且当时的县级领导当中有一大批是在解放前参加工作的,像华池战役、太白镇起义、豹子川战斗之类的真实事件,都能跟我说得清清楚楚。我当时要给报社写的一些报道,一般也都在采访过程中,在乡上、在公社就地完成。要是有人提供线索,说是某公社有老同志曾经参加过战斗,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真实情况,我就让当地群众带我去找老同志本人,搜集真实又详细的历史史料。记录并掌握真实的事件经过,了解事件当事人做出过怎样的决策,对某事某人持何种态度,事件最终如何发展的。掌握事件真相,留下真实素材,才能拿出有分量,可信度高的作品。对陇东地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采访,我都是徒步走访完成。像南梁、豹子川、二将川、荔园堡、大凤川之类的地方,都是走着去。自己背着烙的饼子、干粮,一大早出发,路上渴了,就近找个河沟趴下喝水,饿了就一边走一边吃馍,吃饭干啥都不能停留太久,因为当时森林里没人,猛兽经常出没,天黑之前赶不到要去的村子,会有生命危险。当时偏僻些的地方基本没路,翻山越岭一天走下来,都要近百里路。我就这么采访了三个多月,把当时能找到的陕甘宁边区工作过的老同志都走访遍。有些老同志因为文革还有之前的一些历史问题原因,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后来平反了,心里都感到慰藉。而这些发生在真人身上的真事,也给我带来一些创作想法。我有了写传记文学的想法。

说到写传记文学,我当时就想,写传记必须写真人真事,不能随意拓展,也不能引入文学元素,当时的陕北问题尚未定结论,西路军西征的问题,中央也没定结论,如果按照小说之类体裁去写,难免有胡编乱造之嫌。想来想去,我给自己想了一个传记文学的路子,真实写出人与事的真实过往。

主持人:说到您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您的报告文学《鏖兵西北》,这部作品是以彭德怀元帅解放大西北为背景。请您跟我们谈谈这部作品好吗?

张俊彪:《鏖兵西北》这部作品获过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军优秀图书一等奖。这本书里描绘了彭德怀、习仲勋、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西北野战军和西北广大人民群众解放大西北全境的壮阔历史画卷。这本书还是以纪实手法为主,当时我身体不好,写作创作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痛苦,身体的病痛,创作的辛苦,几乎让我危于一旦,但是我放不下写书的信念,大家能看到这部书中不乏涉及我们陇东地区的真人真事、重要战役,当年我西北几省军民浴血奋战,与一切军阀反革命作斗争,打垮旧社会种种黑暗,放在任何时候都称得上是壮举,我真实写下来,就是要让后世人们了解当年风云激荡岁月里,我们红色老区军民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从内心生出敬仰,永不遗忘。

主持人:感谢张老的精彩分享,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庆阳人,您在兰州工作过,在深圳也工作过,您也走过好多地方,但是大家都觉得,您写作的“母根”就在庆阳。您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理解庆阳的文学素材和文学资源?是怎样在作品里恰到好处用好庆阳元素,将带有庆阳元素的作品推向全国的?

张俊彪:其实我所有的作品,诗歌、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包括《幻化》《曼陀罗》等几部书,都没脱离开我们家乡黄土地。基本上都有写陕甘两省民间生活的部分,我这一生写作都没缺失过陕甘元素、庆阳元素,故乡对我的性格形成、人生命运走向、文学风格形成等,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我理解中的红色文化是庆阳重要的写作资源,是创作与素材的富矿。但我觉得,当下一个时期的写作,应注重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精神,发掘采写一些不为人知、少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与故事。要与其他人的创作题材、思路相区别,形成独具庆阳风格,有辨识度的新时期新作品。红色题材的作品创作,要把握正确的角度,突出其现实意义,起到教育作用。比如革命年代,我们红色老区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干部作风、民风培养等,都是有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非常能引起读者共鸣。

这次回来,我觉得庆阳这几年对红色文化的开发、挖掘、利用已经做得很好了,市委市政府在这一方面有非常好的战略发展思路,咱们庆阳是一个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融汇发展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目前为止农耕文明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一直在发展,但是它还是对农耕文明综合融汇后再往前发展,自然会来到一个后现代文明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适宜发展“大文化”的阶段。一点红色星火,照亮创作之路。庆阳红色血脉是连接我与家乡的纽带,庆阳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红色文化是庆阳革命老区最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把一切为了人民的精神理念,作为庆阳红色文化发展的归宿,传承好红色基因,这是我与在座各位共同的使命。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