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长篇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繁荣状态,其中西部作家特别是甘肃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抱负之大、表达欲望之深,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叙事饱满度、历史纵深感和艺术独特性。”在《文艺报》社主办的刘伟宏长篇小说《大原》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如是说。
长篇小说《大原》书影
近日,刘伟宏长篇小说《大原》研讨会在北京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及本书作者刘伟宏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研讨会由《文艺报》社副总编辑刘颋主持。
研讨会现场
谈及自己的创作历程,刘伟宏说,“大原”承继了古代典籍中对董志塬的文学性称呼,它所指的陕甘交界处的黄土高原是一座重要的精神高地,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大原”的“大”字既是全书文眼,也是主人公精气神的外在体现。阎晶明同样表示,《大原》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气象,这种气象非常难得,作者书写了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历程,在记述地方历史的同时,将其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非常厚重的精气神。作品在方言俗语的运用方面也是高度自觉的,对语言的熟练掌控一定程度上中和了作品因篇幅过长而带来的阅读困难。
与会专家认为,《大原》是一部气魄宏伟、古色斑斓的小说。小说时间上起清朝同治年间,下至上世纪90年代,董志塬的百年历史就是整个陇东地区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作者通过描写三个家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通过塑造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创作了一部带有史诗意义和红色革命印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大家表示,刘伟宏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创作,无论是方言土语、民间小调的运用,还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都烙有陇东风土人情的痕迹,既展示了复杂博大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凝聚了人文关照的体味与温情。作者以当代眼光和当代意识审视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为《大原》赋予了一种令人赞叹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让读者从中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艰辛的历史进程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发深切的思考。
尽管刘伟宏不是专业作家,但文学创作无所谓专业和业余,只有不专业的小说,没有不专业的作家。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刘伟宏在业余时间一直没有放弃写作,他说,文学是人学,作品就是作家的眼泪:“我将把我的眼泪继续流给脚下这片深深爱着的故土,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立足黄土地,不辍笔耕,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