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京城吹来塬上风——长篇小说《大原》在京研讨会侧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篇小说《大原》书影  

庆阳网讯(通讯员 巩晓鸣)7月9日上午,由《文艺报》主办的长篇小说《大原》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会议室举办。

研讨会由《文艺报》副总编刘颋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出席并致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耿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人民文学》副主编陈涛,《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甘肃省文联副主席、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秘书长耿献会,西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机关党委副书记郑旭晨及本书作者刘伟宏参加研讨。

《大原》作品研讨会现场  

阎晶明在致辞中说,近几年长篇小说的创作呈现出繁荣状态,其中西部作家特别是甘肃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创作抱负之大、表达欲望之深,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叙事饱满度、历史纵深感和艺术独特性。他谈到,尽管刘伟宏不是专业作家,但文学创作无所谓专业和业余,只有不专业的小说,没有不专业的作家。《大原》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宏大的叙事气象,这种气象非常难得,作者书写了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历程,在记述地方历史的同时,将其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一种非常厚重的精气神。作品在方言俗语的运用方面也是高度自觉的,对语言的熟练掌控一定程度上中和了作品因篇幅过长而带来的阅读困难。

梁鸿鹰在研讨中指出,《大原》成功的奥妙在于正确把握了创作规律,总结了生活积累。我把这部小说与《耿飚回忆录》对照着看,发现在西部可写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今天耿老师来参会,我们也感到非常的荣幸。这块历史能够被铭记,也是传扬出去的。实际上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传统文化和革命历史、社会建设历史、改革开放历史等等,都值得我们去书写,这是每一个中华子孙所肩负的责任。站在这个角度上讲,刘伟宏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对家乡,也对我们中国人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事情。就文学而言,《大原》非常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是一部很符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作品。

石一宁在发言中说,《大原》是一部树碑立传的小说,用十二个字来概括:气魄宏伟,内涵博富,古色斑斓。小说确实就像作者名字一样,刘伟宏。它的出版仍然是为董志塬作了一次知识主题,我阅读它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地域性增值。董志塬不是桃花源也不是画外之地,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小说《大原》也写出了这一部分。他通过三个家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也践行了小说的另一个突出价值,展现了地域文化。其中既有雅文化,又有俗文化,主体是白话诗、歇后语、童谣俚语、碑文以及符咒等等的错杂其中,构成了一种地域文化的大观和奇观,可谓雅俗共赏,深沉幽默和诙谐犀利,增强了可读性。这部小说还是一部沉重的人性画本,刻划了人性的形形色色的形态样貌,作家深谙没有丑的人性,小说注意从复杂的历史情境中表现复杂的人性,主要人物唐平,还有其他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们复杂的性格是紧密联系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人性的一种表象和呈现,人的性格有先天的生物性成份,但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的塑造。于是一种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依稀造成了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也就是说书中对这种传统文化,他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写出了它消极的一面。因此,小说里面所表现的人性的善变确实触目惊心,惹人深思和长思。小说也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或者说是文明情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价值观,比如主人公唐凯业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以人为本,无私无畏,宠辱不惊的形象。显然,作者是用一种民本的思想来写这部作品,用一种非常深刻的深沉的人民情怀在无形中去驾驭他的创作。

《大原》研讨会召开  

秦艳华对长篇小说《大原》作了充分肯定。她说阅读这部小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我认为,《大原》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既是一部带有史诗意义的小说,又是一部具有鲜明西北地域特色的小说,还是一部带有红色革命印记的小说。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近年来甘肃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作品中的“大原”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论是从史诗性创作要求,还是从作品主题的升华来讲,刘伟宏都将进步的、革命的意义书写放在了艺术构思的重要位置。作品中,王廷柱被塑造为一位革命家,是秦陇革命烽火的传递人,他的母亲唐云就成了一位饱经忧伤的、贤惠贤良的革命母亲形象。小说中有一首曲子,叫做《走南梁》。这首曲子在作品中具有一种特别的作用,这首曲子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对革命的向往,与现实中的南梁一带的红色革命政权,一实一虚,在作品中被巧妙地结合起来,高度艺术化地展示了作品的红色主题。大原上走南梁、寻光明、干革命的一代人,使我们看到了传统大原文化的闪光动人之处,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向新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坚实脚步。

与会专家认为,《大原》是一部气魄宏伟、古色斑斓的小说。刘伟宏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文学创作,无论是方言土语、民间小调的运用,还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对典型人物的刻画,都烙有陇东风土人情的痕迹,既展示了复杂博大的传统文化内涵,又凝聚了人文关照的体味与温情。作者以当代眼光和当代意识审视中国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为《大原》赋予了一种令人赞叹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让读者从中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艰辛的历史进程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发深切的思考。

《大原》作者刘伟宏  

《大原》是一部由庆阳市青年作家刘伟宏历时四年创作的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上起清朝同治年间,下至上世纪90年代。作者通过描写唐、王、金三个家族百余年的繁衍生息,通过塑造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一部董志塬带有史诗意义和红色革命印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庆阳特色的文学作品。

作者刘伟宏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说,“大原”承继了古代典籍中对董志塬的文学性称呼,它所指的陕甘交界处的黄土高原是一座重要的精神高地,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大原”的“大”字既是全书文眼,也是主人公精气神的外在体现。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刘伟宏在业余时间一直没有放弃写作,他说,“我将把我的眼泪继续流给脚下这片深深爱着的土地,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立足黄土地,不辍笔耕,力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报大家对我的鼓励与支持”。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