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社会
【走进希望的田野•华池县】手工纸缸: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 南力 赵丹)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盆盆罐罐等容器,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塑料、陶瓷、不锈钢等材质制成的收纳容器最是常见。但过去庄稼人过日子,能自己动手做的东西,就不花钱到集市上去买。比如缸、盆、笸篮,这些用品就完全可以自己做,用纸。

而如今随着塑料、陶瓷等现代化制品的普及,纸缸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近些年被取代而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难觅其踪。

7月12日,记者在华池县悦乐镇新堡村赵洼子组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里看到,各式各样可体现时代记忆的老物件布满了整个展馆。

在二楼展厅,纸缸、纸盆、纸笸篮等老物件引人瞩目,不少纸缸等物件表面已经泛黄,但本身还很结实,其中一个纸糊的帽盒尽然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

这些纸缸、纸盆、纸笸篮都是容器,高一点的缸用来装粮食,大大小小的笸篮用作日常收纳,一些纸缸、纸盆、纸笸篮上有装饰画,有剪纸,还有用烟盒拼贴的图案,每一件都透露着民间质朴的艺术气息。

“展出的这些纸缸、纸盆、纸笸篮大部分都是母亲白玉玲留下来的,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依旧没有破损变形。”该展览馆建造者钟彩银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纸缸、纸盆、纸笸篮等物件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器皿,也是劳动妇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发明并制作的优美的民俗艺术品。

据了解,制作纸缸等技艺通常称为泥纸混塑,分为素面与彩绘两种。素面是将拍成的器皿晾干后用麻纸或牛皮纸裱糊好就能用;彩绘则是给裱糊好的器皿上面画上各种图腾纹样与吉祥喜庆的花卉图型,涂上色彩,赋予审美情趣,表达农村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前在家都把泥纸混塑叫作拍纸缸、拍笸篮等,工艺上主要是这个‘拍’字。纸糊兑了胶泥后,在手里就要拍好多下,拍得越光滑细腻越好,在模子上拍也要拍得紧实、均匀,否则成品不牢固、不美观。”钟彩银说,拍制一个泥纸混塑作品需要经过泡纸茎、洗纸茎、拍打、刮沿子、裱糊、画纹样、装颜色、勾线条等12道工序方可完成。

钟彩银会做纸缸,这得益于她的母亲白玉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家庭生活困苦,白玉玲为了节约开支,家里的一切吃穿用度,都由白玉玲亲手制作。大到盛面的缸、提菜的筐,小到装针线的笸箩、插针用的针扎扎,以及一家人穿的衣服鞋子。白玉玲能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物尽其用,一片片巴掌大的布头,白玉玲能攒起来拼成一个花布包;一块块纸屑,白玉玲能攒起来做成一个纸盆。

钟彩银的母亲白玉玲不仅是纸缸制作的行家里手,更擅长用纸张将各种精美的图案展现出来。在那个年代,制作纸缸等物件主要就是为了生活。而钟彩银是从2006年开始跟着其母白玉玲学习制作纸缸这门技艺的,主要是为了传承这门技艺。

“开始学习制作的时候,总是做不出成型的纸缸,我就一直问母亲,该怎么做,是不是自己那个环节出错了。曾学不会,也气哭过自己。”钟彩银说,“还记得自己学习制作纸缸的时候,都影响到自己的外孙了,有一次,外孙在路边捡了个烟盒,一个来人问他为啥捡烟盒,外孙说我姥姥要糊纸缸。”

在钟彩银的影响下,她的长女也跟着她学习制作纸缸,对纸缸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坚持练习这门艺术。“女儿在纸缸制作上,有着自己的创新,创造出了许多美丽而独特的作品。”

三代人,钟彩银的母亲制作纸缸是为了生活,钟彩银学习制作纸缸是为了传承,而钟彩银的女儿学习制作纸缸是一种爱好,虽然目的不同,但这三代人却以不同形式确保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

编辑:刘家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