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县区  > 镇原
镇原县 秸秆综合利用变“生态包袱”为“金色财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庆阳网讯(庆阳融媒记者张宁宁)小麦颗粒归仓之后,如何处理小麦秸秆成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连日来,镇原县以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产业化为主线,通过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产业驱动、多方参与等方式,促进秸秆转化利用增值,切实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和农业产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将“生态包袱”变成“金色财富”。

“以前小麦收完后,地里的小麦秸秆处理起来很麻烦。今年,我种的5亩小麦收完后,合作社直接将小麦秸秆打捆回收了,特别方便。”镇原县城关镇原郑村村民张爱霞高兴地说。

“我们合作社牛存栏187头,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甜高粱等优质饲草300多亩,目前这些饲草已经不能满足养殖需求。小麦收割时节,我们以每捆10元的价格大量收购小麦秸秆,每天回收量在1000捆左右。”镇原县名众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鹏说。

昔日无处安放的农作物秸秆,如今成了“香饽饽”。据镇原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赵强介绍,小麦秸秆揉丝打捆后,柔软无硬核,提高了适口性,便于牲畜消化吸收,同时也有利于秸秆离田、搬运、贮存,确保秸秆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镇原县积极探索秸秆“五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化格局,累计建成秸秆收储服务中心4处、秸秆青贮及秸秆饲料化利用中心2处,在县域内构建起全覆盖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用”长效运营机制。通过“养殖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专业化收储企业+养殖场户”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实现了秸秆就地转化,提升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效果,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