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东报数字报

  • 掌中庆阳客户端

首页 >
荐读 | 读书是人生的一味解药(韩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读写写半辈子,遭际沉沉浮浮,人到中年,心境豁然澄澈,终于明白,读书其实是一味最好的解药,足以抗诱惑、破孤闷、摒繁华、慰寂寥,打败一切负面情绪影响,继续步履蹒跚向前走。

清人涨潮作《幽梦影》,多智者睿语,于人情练达之外,每见真知灼识。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诚哉斯言!年轻时候,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看着啥都新鲜,辛辛苦苦挣下的一点碎银子,全都还做了薄薄厚厚的书本本,书柜的丰盈与钱袋的枯瘪一直在反向奔赴。亦如饿汉子陡入美食场,肆意饕餮,大快朵颐,往往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及至为文,常常叠床架屋、重复累赘,枝枝蔓蔓、攀扯纠缠,臃肿不堪,落了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到底是吃了贪多求多嚼不烂的亏!

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浸淫既久,与文章厮混缠绵几十年,只落下一句锥心的感悟:“文章误我,我误文章”,从此不再妄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怕率尔操觚、“轻薄为文哂未休”。如今,兀坐书斋,笃定心志,每日青灯黄卷,十年江湖夜雨,老老实实读元典,踏踏实实啃文字,孜孜以求入其堂奥,绵绵用力窥其真意,不知不觉老了年齿、白了双鬓、敛了浮躁,渐渐勘破玄机、悟透真味、走出迷茫。读书其实就是解构自己,凡世间种种之不堪、肉身之种种烦恼,以及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抑或不能承受之轻,日积月累,皆郁结为胸中之块垒,烈酒浇不散,深情融不化,先贤智者书中几句平常话语、一点模糊意思,即如醍醐灌顶,便豁然开朗,幡然顿悟,一切原来不过如此。

一生矢志躬行“为往圣继绝学”的张元济先生晚年写过一幅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可视为是对“读书好”最为精到的注解。春秋时期,孔夫子首开传教授业之道,杏坛讲学,嘉惠士林,造就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样的草根贤人,留下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动人场景。读书之好,原来可以让人如坐春风,如浴沂水,虽箪食瓢饮,却温润妥帖。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说:“默存(钱钟书)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作为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身处那样的遭际,一切物质都可放下,满身斯文亦可不要,没有书的日子到底是一份缺憾。

一个朋友得了重病,身体行动受到限制,只好每日趴在窗台上看外面的世界,用心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偶尔写出一点文字,在感慨生命和病痛之余,见得出对生死的豁达以及与生活的彼此体贴,体悟深刻入骨,文字干净通透,哲思妙语近乎哲人,读罢教人鼻子一酸,蓦然想起坐着轮椅的史铁生,以及《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而我不过一介书生,十人九白眼,百无一用处,恨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许君更读万卷书。

仔细想想,吾辈都是读书的受益者。读书让我们揭开了蒙在眼前的那张窗户纸,能够用澄澈的双眸打量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读书让我们发掘出心灵深处的慧根源泉,借助智性的翅膀翱翔于海阔天空;读书让我们这样的草根改变人生命运实现逆袭,也让整个社会打通上下循环的通道,骨骼坚挺,肌肉丰盈,血脉畅通,变得活泼泼的。

当下网络里有一句说滥了的话:“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不可低估这句话的巨大励志作用,也不可低估这句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话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其实,这句话还有一句潜台词就是“读书终究是有门槛的”。从古至今,“读好书”是读书人的一种梦寐已久的理想,也是每个读书人必须时时面对的选择。与当代印刷技术高度发达、数字化程度飞跃,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俯拾皆是的状况相比,在纸张发明之前、活字印刷出现之前,书籍的珍贵程度,远远甚于黄金白玉。韩毓海先生的《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中引用英国历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的一段话写到:“1404年,当朱棣指示姚广孝率领2180名学者进行包罗万象、长达4000卷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编纂工程时,处于文艺复兴前夜的欧洲,对于印刷术还一无所知,实际上,那个时候亨利五世(1378—1422)的图书室里只有六本手抄本,其中三本还是从修道院借来的,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商人Florentine Francesco Datini拥有十二本书,其中八本还都是宗教著作。”而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文化积累,也是三次声势浩大、卷帙浩繁的文明成果集成和书籍编纂行动,产生了《史记》《汉书》《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煌煌巨著。至宋代,一些印刷精良、装帧精致的善本书籍,已成为读书人案头枕上摩挲研读之平常物,文化普及程度之高,超乎人们的想象。

那么什么是好书呢?我以为,文字晓畅、便于阅读是基本要求,载量丰富、启迪智慧是根本需求,文辞优美、蕴含哲理则是更高追求。除此之外,好书还应具备广阔丰赡的内涵和丰润饱满的品质:它应该观照人间、烟火漫卷,有一股新出锅的馒头一样热腾腾的烟火气;应该根植厚土、地气充沛,有一种第一刀春韭一样脆生生的新鲜劲。它应该妙语天成,像山泉奔涌山涧、晨露滴落叶尖那样清澈;应该文章自在,像明月照彻书窗、山风吹拂衣袂那样透爽。它应该温暖如母亲点亮的一豆灯火,让人得到风雪夜归闻犬吠的安妥;应该温润如父亲端出的一碗米粥,让人收获饱胃暖心润饥肠的充实。它应该是一种真情的约定,以慰藉“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寂寥;应该是一种深沉的托付,打发“夜阑酒醒人去后”的孤独。它对我们应该是一种全息的供养和内外的加持,让我们精神高蹈而自由、灵魂活泼而有趣、姿态冲和而谦逊、语言睿智而含蓄、为人低调而蕴藉、做事有度而靠谱,从内到外洋溢一种真实而清新的书卷气。

如果说有书读是人间福气、读好书是人生理想的话,那么把书读好则是一种终极追求。有人说:“酒无骨,须嚼碎了才可消解。”套用一句:“书为纸,要参透了方能证道。

”纵观世间读书人,偏有几大恶俗,总也改不掉、除不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却如王婆卖瓜,生拉硬拽,四处播弄,惹人讨厌,所谓“半瓶醋扑闪者”,此一恶俗也。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粗读了几本书,刚开了一只眼,就睥睨古今经典,横扫东西智者,如鲁智深醉打五台山,四处抡棒子乱打,所谓“一叶障目者”,此二恶俗也。与古为徒,食古不化,执于一己之见,拘于繁文缛节,满口陈词滥调酸腐气,见不得天地间活泼泼一团新意思,所谓“孔夫子搬家者”,此三恶俗也。倚老卖老,昏聩腐朽,处处以大佬权威自居,直把个读书场搞得等级森严,反把那斯文事弄得乌烟瘴气,所谓“东方教主一统江湖者”,此四恶俗者。长袖善舞,右右逢源,四处招摇脂粉郎,八面玲珑玻璃心,一会儿呼天抢地哭流涕,一会儿手舞足蹈似痴狂,其实一本书也没正经读过,内心里空空如也,所谓“贾宝玉喜吃胭脂者”,此五俗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长期浸染其中,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了恶俗的成分,不可不警醒也。

人生在世,脱不去的是一副臭皮囊,少不得的是几根瘦骨头,缺不了的则是一架硬脊梁。故清醒智者无不每日挣扎于扰攘红尘,誓与各种恶俗斗争,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近期,一首民谣红遍网络,风靡全国,很多人无端猜度,很多人为之癫狂。客观评价,这首歌初听惊艳,觉得痛快淋漓解气;继思极恐,顿感悲哀苍凉堪忧。人到中年,数十年江湖恩恩怨怨,经几番人生沉沉浮浮,本来是要寻找一剂与往事干杯、与人生握手言和的解药,一不小心却弄成了字字诛心、句句杀人的鹤顶红,伤人害己,何必呢?

的确,倘若一个平时连书都不读的人,你又怎能期待他的认知和思想以及胸襟会有升华和开阔呢?

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都曾直接或者间接地领略到了读书的重要。那时的我住在外婆家,经常见到与外婆家相邻的舅舅和舅妈矛盾不断,让人猝不及防。

舅舅和舅妈从未踏入过学堂半步,按照他们的处事原则,即手中的拳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既快速又高效。他们彼此的矛盾,也往往是因为一句话的不同,然后彼此针锋相对,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揍了再说。不过,通常的结果往往是舅舅在家里占据下风,吃亏得多。

舅舅虽没读过书,但闹矛盾时却有着一套独特的处理方式——“打不过时,可以躲!”“千万不要和女性讲道理!”……的确,舅舅和舅妈俩都是暴脾气,我有时觉得他们能成了一家人,是不是冥冥之中注定好了的?

住在外婆家的那段日子,因为调皮,我也没少挨舅妈的批评和责打。一天,我因为饥饿,悄悄地摘了种在院子前的梨树上的梨子。说时迟,那时快,舅妈从地上捡起一根荆棘,便向我的小手打下来。瞬间,我的手鲜血直流,疼得哇哇大哭。后来听外婆讲,才知,院坝前的梨树是舅妈所栽种。

打了我以后,舅妈便使劲地将荆条往地上一扔,双手叉腰,脸气得像一个快要熟透了的红苹果。片刻后,她才半伸出右手,用端起茶壶倒水的模样指着我,狠狠地甩了一句:“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猴子上山了吗?!”

那时我的父母忙于奔波,只好把我放在外婆家。外婆、外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外婆有一儿一女,即我的舅舅和我的母亲。母亲念过初中,舅舅从未进过学堂,听舅舅说他会写的字还是母亲放学后一笔一画地教给他的。

舅妈也同样没有上学念过书,也不识一个字,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处处闹饥荒,两家人只好被迫结为了一家人。由于外婆一家人的一再忍让,因此舅妈在性格上一向固执己见、霸道专横,在家庭中处处占据了上风。

而有了那次挨打的经历,我也很少去外婆家了。逢年过节,通常是父亲和母亲前往外婆家,我独自在家里,写写作业或者看看书籍。

因为念过书,所以母亲相对来说幸运一些,也比较通情达理,深知读书和教育的深远意义。因此早早地送我上学念书,当然年幼贪玩的我,也没少听见母亲的唠叨,有时见我有消极的情绪,便说道:“你以后想成为和你舅妈一样的人么!”每每想起母亲说的这句话还有小时候的经历,我便不得不捧起书本,专心地投入阅读和学习。幸运的是,初中、高中、大学,我都坚持了下来,算没有给母亲丢脸。

成年后,我选择了在离大学不远的地方工作,也很少有时间回到家乡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年一直不断鞭策我朝前默默努力的,其实都源于儿时的特殊经历。成年后,我也愿意把工作之外的更多时间都用在读书上。因为我深深地明白,读书,能够提升思想认知,遇见更好的自己。

编辑:吴树权
相关稿件